蔡小媚
【摘要】本文論述在初中化學復習課中應用分類觀的策略,提出明確基本分類觀念精心選擇復習內容,結合實際化學知識呈現(xiàn)具體分類觀念,科學設置驅動問題推動分類觀念建構,設計分類情境活動促進認知發(fā)展,開展專題復習活動深化分類觀念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分類思維與方法,提高復習效率。
【關鍵詞】分類觀 初中化學 復習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A-0142-02
分類作為人類認識社會關系與自然環(huán)境的一種重要的方法,物質分類屬于化學學科體系的關鍵構成部分。在初中化學復習課中,教師可以應用分類觀,指導學生形成從類別認識同類物質屬性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化學觀念,使其逐漸由物質的個別學習過渡至從分類視角認識物質和變化規(guī)律,培養(yǎng)他們科學的分類思維與方法,了解到化學物質的多樣性,改善復習效果。
一、明確基本分類觀念,精心選擇復習內容
在初中化學復習課中,做好教學設計是應用分類觀的前提。教師首先應分析復習內容,找出以分類觀為主線的知識進行整體設計,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使其在頭腦中形成系統(tǒng)且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提升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中化學教師在復習課中需以分類觀為前提,科學分配復習內容,結合九年級化學課程的知識內容,依據(jù)一定的分類觀管理重新進行章節(jié)分配,帶領學生高效復習。
在復習“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時,教師提問:各種物質之間存在著多種相互作用,也不斷地發(fā)生著各種變化,你們能列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嗎?要求學生說出生活中常見的物質變化現(xiàn)象。學生可能說出:水結冰、汽油揮發(fā)、蠟燭熔化、燈泡發(fā)光以及木柴燃燒、砂糖炭化、白磷自然、石頭風化等。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將這些物質變化進行分類,說出分類依據(jù)。學生認真回顧物質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定義,找出兩者的區(qū)別。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常伴有發(fā)光、放熱、放出氣體、顏色變化、形態(tài)變化和產生沉淀物等現(xiàn)象,而化學變化則有新物質生成,常伴有光、熱、氣體、沉淀產生或顏色氣味改變的現(xiàn)象,兩者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有新物質生成。隨后教師繼續(xù)組織學生思考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有沒有聯(lián)系,有何聯(lián)系。這樣教學,教師明確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基本分類觀,讓學生在比較中討論,進而促使學生準確區(qū)分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運用分類觀使其知識脈絡掌握得更加清晰,真正理解物質的變化。
二、結合實際化學知識,呈現(xiàn)具體分類觀念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分類、結構、性質、變化和反應的科目,在初中化學復習課中,分類觀并非具體的化學知識,而是一種科學的觀念,不過需建立在實際化學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體現(xiàn)出分類規(guī)則。因此,教師在復習課中應以分類觀為基礎,結合具體化學知識找到分類觀且直觀呈現(xiàn)出來,指導學生圍繞化學知識要點進行分類復習,使其根據(jù)實際復習內容來判斷,將分類觀念具體呈現(xiàn)在知識中,鍛煉他們的遷移能力,進而初步學會分類。
例如,在復習“金屬材料”時,教師要求學生羅列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金屬元素,如銅、鐵、鋁、鈉和鎂等,指導他們復習元素符號與名稱,強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接著,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組應用廣泛的金屬材料圖片,包括鐵獅子、馬踏飛燕、鐵搭、欄桿、貨幣等,提問:金屬材料有哪些物理性質?讓學生回憶物理性質指的是物質哪些方面的性質,他們回答出硬度、密度、沸點、熔點、狀態(tài)和顏色等,并據(jù)此將常見的金屬材料進行分類。之后,教師再出示一組金屬物理性質的數(shù)據(jù),提問:“為什么菜刀、鐮刀、錘子等用鐵制而不用鉛制?”“銀的導電性比銅好,為什么電線一般用銅制而不用銀制?”……讓學生通過討論、比較呈現(xiàn)具體分類觀念,結合實際化學知識歸納出物質的用途與哪些因素有關,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綜合分析能力。
三、科學設置驅動問題,推動分類觀念建構
分類觀作為初中化學中一種基本而又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復習課中應用分類觀,可以幫助學生整體把握化學知識體系,理解化學基本概念和系統(tǒng)掌握化學各板塊知識,對整個復習課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復習中應用分類觀時,應該科學設置一系列驅動性問題,使其將“分類觀”轉變?yōu)椤叭绾巍薄盀槭裁础薄笆裁础钡?,再根?jù)物質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練習,推動他們分類觀念的形成。
例如,在復習“酸、堿、鹽”時,教師先帶領學生回顧酸、堿、鹽的定義:能電離出氫離子的叫做酸;能電離出氫氧根的叫做堿;酸和堿的中和產物就是鹽。當他們遇到新物質時,可設置驅動性問題:這種物質屬于酸、堿、鹽中的哪個類別?該物質有什么性質?或者設置練習題進行實踐訓練,如:下列物質能電離出氫離子,但不是酸的是( ?)A.HCl;B.HNO3;C.NaHSO4;D.H2SO4。下列物質屬于鹽的是( ?)A.CuO;B.Cu(OH)2;C.(NH4)2SO4;D.H2SO4。下列物質中不屬于酸類的是( ?)A.硫酸;B.硝酸銀;C.硝酸;D.鹽酸。下列物質電離時,能電離出氫離子的是( ?)A.KOH;B.HNO3;C.KCl;D.KClO3。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酸、堿、鹽的分類判斷,使其充分認識到分類的作用。
上述案例,利用驅動性問題和練習題的層層遞進,有助于學生對基本概念的透徹認識,實現(xiàn)知識本位和觀念建構的有機融合,推動他們分類觀的建構,并逐步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四、設計分類情境活動,促進學生認知發(fā)展
在初中化學課程體系中,涉及的物質有很多,通常采用同類物質具有“相似性質”類推測物質的性質,然后有目的地進行驗證,最終認知物質的性質。簡單來說,分類觀就是歸納化學物質的共性,為推測新物質性質提供服務。因此,教師在復習課教學中應巧妙設計一些分類情境活動,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親身感受分類觀在具體化學知識中的呈現(xiàn),不僅有助于分類觀的自主構建,還能檢測他們在活動中分類觀的構建情況。
以“金屬的化學性質”復習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分類情境活動:這里有金屬單質Mg,寫出含鎂元素的金屬氧化物、堿和鹽?;顒觾热荩焊鶕?jù)物質類別要求寫出含鎂元素的物質化學式,利用物質類別屬性分別預測“金屬鎂”和“氫氧化鎂”的化學性質。學生能夠輕松寫出不同類別含鎂元素的物質化學式,分別是:金屬氧化物MgO,堿Mg(OH)2,鹽MgCO3。金屬鎂具有較強的還原性,能與鹽酸、硫酸反應生成氫氣;燃燒時產生眩目的白光,生成氧化鎂,鎂與氟化物、氫氟酸和鉻酸不發(fā)生作用,也不受苛性堿侵蝕,但極易溶解于有機和無機酸中,等等。氫氧化鎂難溶于水和醇,溶于稀酸和銨鹽溶液,水溶液呈堿性;可用于制糖和氧化鎂等。
針對上述案例,學生根據(jù)物質分類要求有序寫出化學式,能進一步熟悉物質分類的知識網(wǎng)絡,讓他們通過比較的方法預測同一類別物質的化學性質,促進他們的分類認知發(fā)展。
五、開展專題復習活動,深化學生分類觀念
在初中化學知識體系中,凡是歸為同一類的對象,它們必然在質上有共性、有質的內在聯(lián)系,異類則必有質的差異性,即為同類物質具有相似性,包括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其他特征等。所以,在初中化學復習課中,教師有必要開展專題復習活動,組織學生研究同類物質的差異性和相似性,主要研究以類別為維度的物質轉化關系,幫助他們形成“物以類聚,相似相通;組成不同,分類不同;物質轉化,觸類旁通”的基本分類觀念。
教師設置活動內容:從給定“氫、氧、碳、鈉”這四種元素中,選擇適當?shù)脑亟M成指定類別的物質,物質類別分別為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酸、堿、鹽,寫出相應的化學式。要求:在小組內合作討論完成,寫出有關物質的化學式及其分類,簡單闡述分類理由,梳理不同類別物質的關系,構建物質分類的知識網(wǎng)絡。此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習的元素知識來組建物質,其中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故答案是H2O;酸:運用所提供元素中的氫、碳和氧,可以組成碳酸,化學式為H2CO3;堿:堿由金屬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構成,采用所提供元素中的鈉、氧、氫可以組成氫氧化鈉,它的化學式為NaOH;鹽: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所提供的元素中鈉、碳和氧可以組成碳酸鈉,化學式是Na2CO3。這樣教學,學生能夠從小類至大類、個別至一般深化分類觀念。
總之,在初中化學復習課中應用分類觀,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可遷移與深層的化學觀念,使其在開放性、活動性的復習課堂上進一步提升知識的掌握程度,讓他們切實認識到物質世界的多樣性,最終形成分類觀。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