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芳
摘? ? 要: 傳統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以聽力和口語的練習為重點,忽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思辨能力缺失使學生在學習和未來工作尤其國際交流中缺少優(yōu)勢。本文以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教學為例,分析大學生思辨能力欠缺的原因及如何將課程與學生思辨培養(yǎng)結合,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為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工作提供創(chuàng)新點。
關鍵詞: 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 ? 思辨能力? ? 培養(yǎng)方法
一.引言
思辨能力又稱批判性思維能力,指個人為了決定某物的真實價值,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中國教育改革規(guī)劃中規(guī)定,未來5至10年,中國高校改革和發(fā)展的主題之一是大力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衡量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孫有中,2011)。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作為大學生的通識必修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課程構成部分,也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思辨能力薄弱的形成性原因,提供可行的培養(yǎng)思辨能力建議,探索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課程中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以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學生思辨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1.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中國傳統教學模式是課內以教師教學為中心,學生聽教師講解,學生接受知識時較為被動,思維不活躍。這種教學模式尤其在中學階段普遍應用于課堂,在學生升入大學階段后,固有的思維方式限制了思辨能力的發(fā)展。由于受語音室限制,一般采用大班授課,人數較多,部分大學英語教師沒有順應教學改革趨勢,仍沿用以教師授課為主的視聽說教學模式。大部分學生仍沿用傳統的聽課模式學習,跟老師缺少互動,被動接受,積極性不高,思辨意識缺乏,思辨能力差,影響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新能力。
2.受外語教師對大學英語課程目標認識的限制。教育部明確定義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交際,同時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部分大學英語教師對其認識有誤,認為目標在于提高語言知識運用能力,而非思辨及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因此,課堂內外,教師都注重學生能否掌握知識點,能否提高測試成績,而忽略學生思考問題、判斷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3.受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束縛。以菏澤學院為例,只在大學一年級開設視聽說課,以聽力技巧講解和訓練,口語技能講解和訓練為主,內容較單一。學生以獲取技巧和技能,提高聽力和口語成績?yōu)槟康摹W生學習課程時只能獲取聽說相關知識點,無法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思路不開闊,與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不符。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受限,思辨能力發(fā)展更受局限。
4.受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束縛。大學階段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提高,一些學生由于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學習目標不明確,很難積極主動發(fā)現問題、分析和有效解決問題。過于依賴教師的講解和知識灌輸使他們獲取課外知識有限,思考問題有限,進而思辨和創(chuàng)新能力受限。
三、對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思考
思辨能力作為一種可遷移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拓展批判性思維,有效監(jiān)控和評估學習方式,使語言學習更有價值。據研究,思辨能力發(fā)展與語言學習者的成績成正比。思辨能力越強,取得的學習成績越高,社交能力會越強。因此,在大學階段應注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結合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可從如下三方面進行: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課前利用菏澤學院網絡教學平臺上傳豐富的教學資源用于預習,以保證學生接觸到除教材之外的有效學習資料,充實自己。除與英語學習相關的音頻視頻外,還會注重各學科相關知識的鏈接,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課中采用學生參與度高、能啟發(fā)學生思考的教學方法,如分組討論法、開展辯論活動、角色扮演法等。這些活動中教師給予適當指導,如語音語調糾正、話題背景介紹等。學生需要發(fā)揮積極性分析,推理和辯證思考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辨能力會相應提高。課后對學生的測評采用靈活多樣的評估手段,如通過訊飛口語平臺設置辯論話題對學生進行口語測試,學生演講錄制視頻上傳等。這些活動得分都納入考核最終成績,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使其更主動地思考問題,辯證看待問題。
2.教師注重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文秋芳(2009)指出如何通過口語話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教師自身能力和水平有直接的關系。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中包含視聽說三個環(huán)節(jié),如何將這三個環(huán)節(jié)融合在一起,使學生聽力口語和思辨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得到提高,需要教師有能力圍繞單元主題進行合理的課堂設置和引導。設置課堂任務應該注重學生的實際水平及學生的興趣。如何讓學生感興趣,樂于參與,積極思考?需要教師深入學生,同學生多交流,分析研究學生成績的強項和弱勢,明白學生的優(yōu)勢和劣勢。在此基礎上設置難度適中又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課堂任務,從而順應新時代大學生的要求,既調動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又學有所獲,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除了注重與學生溝通外,更要開闊視野,更新教學理念,提高素質和水平。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問題時,能從敏銳視角提供有深度的建議,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能力和水平會相應提高。因此,對于大學英語教師而言,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至關重要。
3.學生應改變傳統的學習模式,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嚴嬌蘭(21014)指出中國大學生缺乏學習中的思辨能力,與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理念有關。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多依賴教師的課堂講授,自主學習能力差,分析思考問題能力受限。
尤其是在英語視聽說課堂上,因為學生英語學習基礎、興趣、自制力等各方面原因導致一些學生思辨意識缺席,仍按照傳統的聽課模式進行視聽說課程學習。與新時代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不符。學生應該意識到:大學課堂學生不僅是獲取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獲取知識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學習和思辨能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不僅滿足于詞匯的積累和語音語調的正確性,局限于沒有深度的會話交談話題,在課內還應該敢于接受教師布置任務的挑戰(zhàn),充分發(fā)揮積極性參與到話題討論中,并克服畏懼心理,勇于提出觀點和見解。課外學生應注重知識面的拓寬,尤其借助多媒體網絡資源在學好教材的基礎上,多多關注各種學習資源,本學科與跨學科學習相結合。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發(fā)散思維,又有利于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四、結語
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是我國高校英語課程中的通識必修課,本課程的目的在于通過視聽說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英語教學,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及思辨能力,以適應國際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培養(yǎng)通識型人才。大學英語教師應從教學過程和自身出發(fā),設置合理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和任務,給予學生合理的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有效的課堂教學。學生應改變傳統的聽課模式,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努力提高自主學習和思辨能力,成長為新時代有較強思辨能力的國際化人才,為將來就業(yè)提高競爭力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Paul R. & Elder L.. Critical Thinking: 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 Upper Saddle Piver,New Jersey Columbus Ohio,2006.
[2]Shirkhani S. & Fahim M.. Enhanc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29):111-115.
[3]黃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68-72.
[4]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yǎng),將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3):102-106.
[5]文秋芳,王建卿,趙彩然,劉艷萍,王海妹.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1):25-29.
[6]嚴嬌蘭.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0):56-57.
本文系2018年菏澤學院教改項目“基于數字化語言實驗室的多模態(tài)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201842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