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學習共同體是日本佐藤學教授總結出的著名教育理念,并在其《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一書中被首次提出。學習共同體即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機整體,在學習過程中,整體內部的每個單元相互協作、相互促進從而使教學取得極大的成功,每位學生乃至教師均獲得不同意義上的進步。學習共同體的提出無疑推動了國內教學改革,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優(yōu)化課堂是值得每位教師深思的問題。本文筆者就學習共同體視角下如何優(yōu)化高中地理課堂做出具體分析。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 高中地理 優(yōu)化課堂
引言
高中地理為義務教育中地理課程的延續(xù),其課程內容更接近地理學的本質,課程設計思路契合地理學的基本思想,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地域意識,人地關系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而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知識并不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因此,高中學生尚不具備基本的地理思想,若不正確的加以引導,很有可能使其喪失對高中地理課程的興趣。在學習共同體被大力倡導的當下,中學地理教師應當思考總結,將“學習共同體”理念充分應用于高中地理課堂,從而使學生對高中地理課程有更為深入的了解。那么,如何有效地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呢?以下筆者將提出粗淺見解。
一、確定共同任務
首先,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教師為課堂的領導者,學生所接受的知識也是教師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機械輸入[1]。在學習共同體觀念的指導下,教師應習慣做一個指導者而非掌控者。
教師建立起學習共同體后,要首先確定共同任務,即在課堂開始的問題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給出所需探討的問題。需注意的是所給問題一定要具有開放性,復雜性、真實性。原因在于真實的問題保證學生能夠從生活經驗中得到與問題有關的信息,而開放性保證了參與其中的學生能多方面地發(fā)表意見,促使學生站在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從不同角度理解授課內容。將問題復雜化代表著使問題有了可探討性,可交流性。換句話說,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只有相對復雜的題目才具有成立課題,建立學習共同體的價值。學生也更樂意參與其中,接受挑戰(zhàn)。并樂此不疲。 這里的復雜化,指的是將得出結論的步驟復雜化。并非將問題所包含的知識點復雜化,問題涵蓋知識點需在課標要求掌握范圍之內,教師可以適當擴充,但不應補充過多。否則會導致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失去激情、逐漸懈怠,這便與組建學習共同體的初衷相悖。
例如,筆者在講授《農業(yè)地域的形成與發(fā)展》這一章的時候,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每組六人,將五種農業(yè)地域類型隨即分給八個小組,采取小組合作自學的模式。筆者選擇這一章節(jié)的原因在于,我國為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業(yè)在任何地域均有分布,允許學生取材的范圍較廣,且不同的地區(qū)農業(yè)形式迥異,各有特色,在歸納匯總方面有一定難度。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合作搜集資料、列表總結,對農業(yè)的形式與特色做出相應的分析與整理。這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搜集資料,提取信息以及概括能力,更是使學生在不斷攻克難題的過程中取得快感,大大提升了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興趣及學習的目的性。
二、培養(yǎng)團隊意識
奧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共同的事業(yè),共同的斗爭,能夠使人們產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因此要讓學習共同體高效運行,必須讓每個團隊的成員都意識到自己為團隊的一分子。也就是說教師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外的一些團隊活動中組織一些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活動,可以是小游戲。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行“你比我猜”活動,給出提示詞讓學生之間通過肢體語言傳達信息,學生在進行此活動時,加深了彼此了解,團隊意識會大大提升,同時也增加了團隊成員之間的默契,為后續(xù)成員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鼓勵相互合作
佐藤學教授在對學習共同體進行闡釋的時候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學習共同即“交響的學習”[2]。顯而易見,交響樂為多種樂器相互配合所奏出的雄壯樂曲,佐藤教授以此做比喻,可見,團隊合作在于相互協助而非競爭。
我們所提倡的學習共同體并非競爭共同體,教師應當糾正學生暗自較勁,或是優(yōu)等生不可一世,或是后進生自暴自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筆者在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一個嚴重問題,曾經在課堂分小組討論階段。小組內的成員發(fā)生了極大的矛盾,小組成員就誰做代表到講臺展示問題互推搡,優(yōu)柔寡斷。優(yōu)等生壟斷問題的現象也時有發(fā)生,因筆者的課堂采用加分模式,會根據學生作答情況給出得分,綜合一個月的得分及平時測驗成績,總成績較高的小組或個人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獎勵。因小組與個人成績分開計算,這就導致了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融入不到所在小組,與組內其他成員產生矛盾便選擇脫離小組自主回答問題,而這類學生通常對問題思考全面,見解獨到。但總體來講,并未達到學習共同體內成員共同進步的要求。這個例子主要折射出不同程度的學生思考層次,學習目標,學習方法都是有所差別的,在學習共同體活動的時候教師應有意向學生灌輸相互合作、相互協商、相互借鑒的思想。
結束語
學習共同體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內不為教育界所重視,如今教育界重新審視這個理念方才發(fā)現其中所蘊含的巨大智慧。時代是不停發(fā)展的,學習共同體與當今“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時代精神相契合,因此,它必代表著未來教育的方向,教師應當抓住其本質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上奏出“交響之章”。
【參考文獻】
[1]胡寬.淺談如何優(yōu)化高中地理新教材教育質量[J].教育,2016(9):00219.
[2]朱曉美.學習共同體視角下研究型教研組建設淺析[J].山西財政稅務??茖W校學報,2016(5):70-73.
【此論文為廣 州 市“十二五” 教 育 科 學 規(guī) 劃 課 題《高中地理學習共同體優(yōu)化策略的研究》(課題批準號:1201553035)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海強(1980.12-),男,漢族,甘肅慶陽人,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高中地理學習共同體優(yōu)化策略的研究。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增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