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真正落實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推動幼兒的持續(xù)發(fā)展,幼兒教師要立足班級,關注班級活動,發(fā)現(xiàn)幼兒的興趣,豐富課程內(nèi)容,并且根據(jù)幼兒的經(jīng)驗,調整課程內(nèi)容,充分相信幼兒的能力,支持課程的生成。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游戲化;幼兒教育;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9-0078-02
引 言
在游戲化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把一日活動與教育活動有機地整合起來,運用多種策略把游戲有機地融入課程當中,以支架為引領,利用班本課程促進幼兒園游戲化活動。同時,教師應細化課程設置,注重反思積累,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本課程。
一、一日活動與教育活動有機整合
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園嘗試將一日活動與教育相融合,讓幼兒在一日活動中成長,將教育活動游戲化[1]。根據(jù)幼兒的興趣和能力,我園不斷展開主題探究活動,及時調整、更換活動材料。例如,在種植活動中,幼兒每天來到種植區(qū)觀察,看到自己種植的蔬菜發(fā)芽,他們感到很新奇,好奇求知的欲望隨之而來。幼兒嘰嘰喳喳地問:“老師,我們同時種的種子為什么不同時發(fā)芽?為什么有些蔬菜小有些蔬菜大?青菜上那個黑黑的是什么?這個花生身上怎么有綠色的?花生長在地下為什么還有蟲蟲吃?螞蚱是益蟲嗎?毛毛蟲身上為什么有毛?”針對幼兒的問題,教師一一引導幼兒思考,讓幼兒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這種教學方式使幼兒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發(fā)展了其觀察能力和比較能力,促使幼兒更加關注科學探究的過程和事物的變化。
二、運用生成策略將游戲有機地融入課程
幼兒園課程是為了更好地教導和教育幼兒,因此,將游戲與課程相結合,從深層意義上講,是把幼兒放在了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選擇權與決定權,既滿足了幼兒情緒的釋放,又提升了幼兒表達情感的能力,讓幼兒在沒有任何負擔與心理壓力的情況下,輕松地從中受到教育,身心得到發(fā)展[2]。
我園最近一次活動源于鎮(zhèn)上舉辦的桃源文化節(jié),我園組織幼兒走出校園,到桃園中實際感受豐收的果實。幼兒從書本中解放出來,體驗到了采摘的快樂,這是教師無法用語言為幼兒描述的情景。在采摘過程中,幼兒的問題一個接一個:“為什么桃子有大有???”“為什么桃子的顏色有的是紅色的,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黃色的?”“為什么桃園里有的桃樹用大棚?”筆者追隨幼兒的興趣,通過講解、探索、詢問、上網(wǎng)查詢等多種途徑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桃文化活動,并運用生成策略將游戲有機地融入課程,如“桃香滿園”“大橋油桃”“桃花洲旅游活動”等活動。
三、以支架為引領利用班本課程,促進幼兒園游戲化活動
依據(jù)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六個支架中的支架1:要求每個教師觀察1名兒童,每天觀察3次,每次3分鐘,自己用隨筆(最好是白描)方式記錄教師之間以即興談話或沙龍方式高頻度討論自己觀察到的兒童行為(也可以正式討論),堅持做1~2個月。要求教師發(fā)現(xiàn)兒童令人驚喜的時刻(WOW時刻),發(fā)現(xiàn)兒童的興趣點和能力,而不是發(fā)現(xiàn)問題,也不需要提供幫助,學習做一個忠實的記錄者,積極贊美這一精神的引領。為此,我園開展了多個班本課程。
班本課程是園本課程的一部分,屬于園本課程,卻又完全不同于園本課程,它在幼兒園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立足班級,關注班級活動,捕捉幼兒的興趣,豐富課程內(nèi)容,根據(jù)幼兒的經(jīng)驗調整課程的內(nèi)容。我園地處農(nóng)村,具有充足的地方資源優(yōu)勢,因此可以很好地踐行。例如,春游時幼兒發(fā)現(xiàn)了大樹上的果子并展開討論:樹葉是怎么長出來的?蘋果樹為什么能結出那么好吃的蘋果?沒有樹枝可以嗎?為什么有些樹很高,有些樹很矮?為什么夏天在大樹底下感覺很涼快?為什么樹葉到了秋天就掉下來了?大樹的生長和水有什么關系?幼兒園有果樹嗎?樹葉為什么有一條條線呢?樹皮上為什么坑坑洼洼的?幼兒園最高的樹是哪一棵?怎么知道大樹幾歲了呢?大樹由哪幾部分構成?教師發(fā)現(xiàn)了幼兒的興趣后,可以以大樹為線索展開一系列探究活動,如探究活動“再觀大樹”、科學活動“大樹的秘密”、繪畫“我眼中的大樹”、繪本閱讀“樹真好”、詩歌創(chuàng)編“樹真好”、拓展課程“變廢為寶”大賽等。學校通過一系列主題活動激發(fā)了幼兒的想象能力,增強了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使幼兒樹立自信心,培養(yǎng)了幼兒的藝術素質和創(chuàng)造能力。再如,班本課程《扭來扭去的蚯蚓》源于教師的觀察記錄:種植園里幼兒正在清理小溝渠,突然一名幼兒發(fā)現(xiàn)水里有一條扭來扭去的蚯蚓,大家議論紛紛?!盀槭裁打球驹谒??”“也許在游泳。”“這是一條水蚯蚓嗎?”“我們快把他救上來吧!”蚯蚓被“救上來”后便一動不動。幼兒又開始了討論:“它是不是死了?我們還是把它放進水里吧!”于是,幼兒又把蚯蚓放進溝渠里??墒?,蚯蚓還是一動不動!來回折騰了幾次,幼兒靜靜觀察起蚯蚓來。為此,筆者生成了探究活動“我給蚯蚓安個家”“挖蚯蚓找蚯蚓”“小小調查員”、繪畫活動“我對蚯蚓說了很多心里話”、繪本閱讀“蚯蚓日記”等。
四、細化課程設置,注重反思積累,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本課程
我園結合大豐鎮(zhèn)“東方桃花洲”的特色,挖掘“桃文化”在園本課程中的實施,有效開展研究,探索教學方法,建立評價體系,挖掘環(huán)境資源,為幼兒提供了全面發(fā)展的空間,切實提高了“桃文化”的活動質量。
1.園本課程初步成型
教師認真填寫特色教育園本案例及班級特色活動記錄表,逐步積累豐富、完整的特色教學案例設計,并將幼兒上課時的情景用照片的方式記錄下來,整理匯編出一套我園原創(chuàng)的主題課程,有主題計劃、詳細案例、幼兒學習照片,主題墻有略圖和區(qū)角的相應設計方案,用文字資料的形式凸顯我園特色。各年級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出發(fā),選取活動中的熱點、難點及有利于改善和促進“桃文化”特色教學的活動加以研究,用心設計每個活動,用心思考每個問題,用心觀察幼兒在“桃文化”活動中的反應,關注“桃文化”研究的廣度,追求“桃文化”研究的實效。教師要積極配合教研工作,收集挑選教師的精品教案、反思隨筆、論文和幼兒的童趣作品等,定期發(fā)布到幼兒園公眾號中。
2.日常教學認真落實
幼兒園應做好全體教師特色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結合教研細則,加強對特色教育日常教學的管理,落實到每個環(huán)節(jié),必須講究實效,切忌形式化。同時,教師要開展特色課程的磨課活動,提高備課的實效性,做到備課細致簡要,加強對每一堂課的深入研究,確立正確目標,圍繞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切忌活動過程與目標脫節(jié)。同時,教師應深入班級,了解每位幼兒的實際學習困難,及時糾正,因材施教,多與其做面對面的交流,盡量發(fā)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使之產(chǎn)生學習興趣。
結 語
總之,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師要一切從幼兒出發(fā),切實把游戲有機地融入課程活動之中,注重反思積累,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本課程,努力提高幼兒園教學質量,從而真正激發(fā)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在快樂的氛圍中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楊曉燕.立足課程本位體現(xiàn)幼兒教育的游戲化精神[J].文學教育(下),2017(10):187.
李靜燕.促進幼兒教育游戲化的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8(19):67.
作者簡介:王曉晴(1968.9—),女,江蘇大豐人,本科學歷,中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