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配合現代化教學手段,合理利用媒體工具,豐富課堂內容。教師應該關心愛護每名學生,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9-0077-02
引 言
語文在初中學科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它是一門基礎課程,對于初中其他學科的學習而言非常重要。由于我國教育不斷改革,初中語文學科越來越受到重視,所以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效率成為重中之重。這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運用正確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1]。本文將從四個方面來探討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效率的方法。
一、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合理利用學習小組
教師應不斷探索新的課堂講授方式,落實新的教學理念,并將其運用到日常課堂中,但許多教師仍然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認為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方式能夠突出重點,從而忽略了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影響整體課堂效果。小組合作的方式是一個創(chuàng)新點,小組合作方式可以節(jié)約課堂時間,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學會思考、質疑和總結,肩負起小組成員應有的責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體意識和責任感[2]。同時,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還會因為學生多種多樣的想法而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性格特點巧妙地分組,還會讓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從而提高其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例如,教師在講授課文《春》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合理地分組,然后為學習小組分配任務,讓小組成員每人閱讀一段課文內容,注意標注不認識的文字和不理解的句子,然后將這些不理解的問題記到紙上,等閱讀結束后進行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互幫互助,通過討論解決問題,得出最佳答案,對于小組討論后仍未解決的問題可以留到最后由教師解答。對于預習板塊,教師可以給學生十分鐘時間,讓小組收集描寫春天的詩文,組織幾個小組比賽。這樣的形式可以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更好地發(fā)揮自身作用,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二、合理利用多媒體工具,豐富課堂內容
初中語文內容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雖然想象力非常重要,但一些抽象復雜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將復雜的知識變得淺顯。有的語文知識概括性較強,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工具將課本上的一些結論性內容或表面的知識直觀地呈現出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對一些難以理解的內容留下深刻印象。同時,課本上未描述的事物的發(fā)生過程和背景都可以通過課件的方式以視頻或圖文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例如,在教學《愛蓮說》時,教師可以先播放視頻《愛蓮說》,將文章呈現得更加富有詩意,提高學生的專注力,讓學生體會整篇文章展現出的情感。然后教師可以通過PPT向學生展示蓮的照片,讓學生在多個情境下進一步加深對蓮的認識。最后,教師播放與《愛蓮說》這一文章有關的背景視頻,視頻內容包括對作者的大概介紹以及當時的社會現狀。教師通過向學生展現這些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隱藏在文中的情感。教師在講解文章時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讓學生不再感到乏味,使學生增強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內心更愿意接納語文,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三、關注每名學生,注意因材施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合理運用教育心理學。教師的期望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期望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自信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心愛護學生,平等對待每名學生[3]。由于初中生處于青春期階段,身心各方面快速發(fā)展,因此,教師應理解并接受學生的差異。有的學生語文水平較強,有的學生語文水平較弱,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仔細觀察每名學生,讓學生學會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有效地學習,從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都能體驗到進步的快樂,在學習語文知識時變得越來越自信。
例如,在教學《雨的四季》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讓語文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挑選幾名水平相當的學生朗讀課文,每名學生朗讀一段,在一段文章結束后,再選擇語文學習水平高的學生總結這段文字的大意。不同水平的學生的學習任務難度有所不同,這樣的分配方式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完成任務的喜悅。在布置這一課的作業(yè)時,教師首先布置一個需要全體學生完成的任務,讓學生熟練地朗讀課文,然后再布置一個較難的任務給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讓學生選擇一個季節(jié)的雨進行描寫。這樣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相對應的作業(yè),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學生只有喜歡語文學習后,才能不斷提升自身語文水平。
四、設計配樂朗誦趣味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在設計趣味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語文的特點出發(fā),引入一些和文本學習相關的富有趣味性的活動。例如,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文質皆美的文章,尤其是能夠觸動學生內在情感的散文詩,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文章是教學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妨針對這類文本,在課堂上展開配樂朗讀活動,讓學生熟悉文本,了解作品特點,只有充分掌握文章描繪的內容,朗讀時才會更加流利,也會有更好的情感表達。配樂朗誦能讓學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強化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與感知。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展開配樂朗誦小競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
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大部分課文的情感十分豐富,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進入角色,從而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如詩歌《鄉(xiāng)愁》,這篇散文詩抒發(fā)了臺灣游子對祖國大陸濃濃的思念之情,基調憂傷愁苦。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給這首詩配上蘊含淡淡憂傷的音樂,帶領學生反復吟誦,將學生逐漸引入文本情境中,學生便會慢慢感受到詩人那顆炙熱的愛國之心。在文本學習結束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大家自主配樂朗讀,選取朗讀得較好的學生在班級中為大家示范,發(fā)揮表率作用。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及時調整自身教學理念,提升自身信息技術水平,采取先進的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效果。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愛上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陳慶玨.預設·留白·生成——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1(01):67-68.
韋積爭.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J].南方農機,2018(10):219.
韓彥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2(11):38.
作者簡介:余志軍(1982.1—),男,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中級職稱,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