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龍
【摘 要】積極心理學屬于研究人的積極心理的學科,通過對人的美德與發(fā)展?jié)摿Φ难芯浚瑤椭藗兪褂梅e極力量追求幸福,在德育教育實效性中具有重要作用?;诖耍疚膶⒎治龌诜e極心理學視角高中德育實效性的可行性,兩者具有相同理念、本質與功能,并以此為基礎探究高中德育實效性增強的措施。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中;德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44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080-02
前言
積極心理學提出至今時間較短,不足20年,卻在國際上已經掀起新的心理學思想浪潮,美國馬丁·賽里格曼正是新思想浪潮的引領者。積極心理學側重點在于普通人,與傳統(tǒng)心理疾病的診療不同,而是以更加包容、積極、豁達的態(tài)度深入挖掘人們的潛力,其屬于探索人們發(fā)展?jié)摿εc美德的科學,對于高中生德育教學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1]。
一、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高中德育實效性可行性分析
1.理念相同。
積極心理學研究個人積極人、主觀積極體驗、群體積極環(huán)境這幾方面,其主要研究對象為人,內容更加側重于人對開心、熱情等積極情緒管理認知,剖析人的生存環(huán)境,了解人類積極品質塑造的外界因素。人本主義心理學對積極心理學具有較深的影響,對于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十分重視。在德育教育中,主要是以學生為主,培養(yǎng)其道德品質及面對挫折的勇氣,實現個人價值的提升,也十分重視人文關懷[2]。其根本目的是健全學生人格,提高自身成長水平,以更好地狀態(tài)面對社會給予的壓力,以此為出發(fā)點,積極心理學與德育教育在人的主體這一方面理念相同。
2.本質相同。
積極心理學是發(fā)展人積極力量與品質,加強人們理解積極心理特質,不僅不會對消極情緒進行否認,還要將消極因素向積極因素轉換,讓積極品質將消極品質戰(zhàn)勝,促進人們獲得積極向上的能力。德育主要培養(yǎng)能夠跟上時代發(fā)展的高中學生,教育者應當深入研究尊重學生的個性、人格、價值等,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塑造學生的“完整”形象,兩者本質相同。
3.功能相同。
積極心理學對于個體情緒的積極導向與管理十分重視,要求人們通過多種途徑激發(fā)自身積極品質與力量,強調人們內在積極性的激發(fā),有助于人們提高自身潛力。德育主要是以主流形態(tài)為引導核心,重點并不在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順從,而是應當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促進其發(fā)展積極向上、奮發(fā)圖強的精神,依據人性價值與社會道德改造自身,以應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兩者功能相同。
二、高中生德育實效性提高的措施
1.轉變德育理念。
在積極心理學中,積極情緒體驗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人們通過健康、主觀積極體驗等,在接受道德知識過程中,讓個體從身心認同、相信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知識、原則等,才能讓外在的道德知識轉化為自身理解的價值與體悟。因此,教師應當轉變以往的德育理念,通過主體性教學,實現師生之間共同的德育積極體驗。好的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自我實現、發(fā)揮自身作用、促進自身發(fā)展的人,在學校中,學生學習不僅是對法律規(guī)定學習任務的完成,得到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將其自身特點充分展露發(fā)展出來,形成獨特個體。教師主體性教學理念的轉變,不僅是對學生的尊重,也尊重教師的個人特點,選擇與自身相符的教學方式,摒棄傳統(tǒng)嚴肅教學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自身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活動的維持者與發(fā)起者,教師在整體的教學中,僅僅作為輔助者引導學生,以便降低學生盲目學習的幾率。整體德育教學,教師不能將學生看做“問題”,而是尊重其作為具體、完整的人存在,以此為基礎營造積極道德關系,不僅需要了解道德中學生的長處,也要包容其不足之處,揚長避短,從而積極培育學生更好的品格。
2.增強情緒調節(jié)能力。
在高中階段,學生面臨著高考、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壓力,十分容易產生焦慮情緒,情緒作為心理過程會對個體認知造成影響,引發(fā)心理健康問題。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缺乏成熟的心理,對待外部的社會關系經常會有緊張、焦慮等情緒,從而在面對家長與教師過程中,并不能成熟對待兩者的關心,而是展現抵抗、不滿的心理,需要提高高中生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赏ㄟ^心理學課程與心理咨詢室設置這兩種方法,高中階段開設心理學課程,可以讓學生對心理學知識更加了解,以自身角度為出發(fā)點實現自我心理的調節(jié),教師在此過程中,并不能直接點破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而是應當以主題班會或辯論的活動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識,開設心理情景劇與活動課,增強高中生心理教育的情境性、互動性與體驗性。心理咨詢室若是想要發(fā)揮作用,需要讓學生正確了解心理健康咨詢,端正認知與態(tài)度,從而提高學生的調節(jié)情緒能力。
3.內化積極品德。
在形成人格的過程中,由于客觀因素如遺傳基因等屬于先天產生,并不能改變也無法選擇,只能通過教育及生活體驗改變其后天因素,不同的教育、生活才展現了不同的人格面貌。因此,教師應當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學生的不同人格,培養(yǎng)自身積極樂觀的品質,為學生樹立榜樣,并借助多媒體、語言等措施傳遞學生此種情感,激發(fā)學生的真善美,潛移默化間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學內容也要以積極為主,合理控制社會的不良風氣與消極情緒,傳播積極的內容,引導學生客觀理性地分析自身個性,開展心理實踐活動讓學生理性認知不同的個性。并且,培養(yǎng)積極人格也不能忽視個體的自尊,可利用賞識教育的方式激發(fā)學生潛能,讓個體了解到自身是被欣賞重視的,有效發(fā)展其自尊。所以,當教師與家長在與高中生交流時應當以激勵為主。此過程中學會聆聽學生的想法,通過對學生所思所想的充分了解,才能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架起良好溝通的橋梁,還可以在聆聽中發(fā)現學生優(yōu)點,給予適當鼓勵,以不同學生的個性特質為依據探究合適的教學方法,有效激發(fā)學生潛能,形成良性互動,促進學生積極品德的內化。
總結
本文主要從轉變德育理念、增強情緒調節(jié)能力、內化積極品德這幾方面出發(fā),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從而有效促進高中德育實效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zhí)珯?,高?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湘南學院學報,2018,39(03):119-122.
[2]馬雪璐.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中生德育實效性研究[J].教書育人,2019(10):35.
[3]潘慧榮.淺談如何增強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4(22):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