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的心理疾病污名影響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開和效果,文章從四個方面探討高校應如何降低心理疾病污名的不良影響,提出了一些應對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9-0013-02
心理疾病污名是指個體對心理疾病患者存在負面評價、消極的情感體驗和歧視。心理疾病污名感的存在,使得大學生對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咨詢治療行為保持更加消極的態(tài)度,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進和心理危機干預帶來困難。網絡、媒體、學校和政府機構對平等觀念的宣傳和強調,使人們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歧視和偏見,人們對污名群體的外顯態(tài)度可以慢慢被改變。Estroff等人也認為通過教育能消除公眾的消極刻板印象,減少歧視和偏見。心理疾病污名會影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心理疾病污名也可以通過教育去改變,因而在教育中融入去污名干預,降低污名的不良影響,才能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識普及,改變消極刻板印象
高校大學生對心理疾病和心理問題的認識不夠深入,對心理疾病和治療存在諸多誤解,容易形成偏見,但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分析、辨別和學習能力,正確引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偏見。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書籍、講座、網絡宣傳平臺、心理健康課程、心理健康活動等各種途徑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宣傳。
第一,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在心理健康課程中普及心理知識,進行去污名干預。比如,教師應對心理課的課程定位、目的和內容等做介紹,打消學生的害羞、敵對和懷疑心理,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在教學中,教師應介紹心理疾病、心理問題及心理咨詢的相關概念,澄清心理疾病的分類、界定、診斷和治療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和疾病的成因及遇到心理困擾的正常性,向學生傳達“理性對待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尋求心理幫助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是對自己高度負責任的表現(xiàn)”等理念,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的理性認識,降低污名效應。第二,教師在課程內容的選取上應結合大學生實際生活,呈現(xiàn)真實和典型的情境供討論和學習,以消除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時的緊張和孤立感,減輕其精神壓力。在教學方式上還應多使用體驗式和討論式教學,讓學生在集體討論和活動體驗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收獲。第三,在課堂之外可以通過舉辦心理講座和心理書籍展、發(fā)放心理宣傳手冊、開展心理主題班會、參觀心理咨詢中心、張貼海報和建設網絡宣傳平臺等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開展心理健康課外活動,營造自助、互助的氛圍
公眾污名對個體的影響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通過個體內化的自我污名影響其行為。即便公眾消除了對心理疾病的污名,個體仍可能被自我污名所累,難以走出困境。群體認同對自我污名具有負向預測作用,即個體的群體認同感越高,自我污名程度就越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個體的群體認同感,增強學生的群體歸屬感和接納感,能降低污名的影響。此外,個體的內在力量如自尊、理性和內省能力,也能保護其受心理污名的影響。高校應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鼓勵大學生有意識地參加實踐活動,這有助于學生學會理智看待和分析問題,提高社會技能和適應能力,增強自信、自尊和歸屬感。積極開展豐富的心理健康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能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還有助于形成友愛和諧、互幫互助的校園氛圍,以學生組織或者互助團體形式開展活動,能減少學生求助的顧慮,提升大學生自尊和群體認同感,降低自我污名的影響。
一些優(yōu)秀的心理健康活動如心理情景劇和心理微電影能夠提高大學生對心理疾病問題的觀點采擇能力,削弱心理疾病污名的不良影響。觀點采擇能力通俗來說就是換位思考的能力,個體沒有類似經歷,但能夠通過認知上的想象和推測進行換位思考。觀點采擇能夠增強個體對他人的感知,人們通過對污名群體的觀點采擇能顯著降低消極評價。心理情景劇和微電影將劇中人物的性格、情緒狀態(tài)、心理困境和內心沖突通過語言及非語言的方式展現(xiàn)在舞臺或鏡頭中,作為參與者的大學生在排演過程中,深入剖析和理解劇中人物的心路歷程,這讓他們理解和體諒劇中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掙扎,提高觀點采擇能力。作為觀眾的大學生在貼近真實情境的劇情中,產生經驗的碰撞而獲得領悟和收獲。
三、加強心理咨詢建設和宣傳,提高心理服務的信任度
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服務能夠降低大學生心理求助時的擔憂和顧慮,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團體心理咨詢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污名感,團體心理咨詢能重塑個體的認知,擺脫污名的惡性循環(huán)。但實際情況是,大學生心理服務使用率較低,原因一是信息和資源的可獲得性,二是心理服務的專業(yè)化水平。高校心理咨詢機構需加強宣傳,降低公眾對心理服務機構的陌生、神秘和污名感。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進行各種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招募,比如人際關系、自我探索、職業(yè)規(guī)劃等團體輔導,提供機會給感興趣或有需要的學生。同時,心理咨詢機構需不斷加強自身專業(yè)化建設,提高專業(yè)服務水平,比如健全心理咨詢中心制度建設,完善咨詢師督導、考核和管理辦法,加強咨詢師實務能力的訓練和實踐,鼓勵咨詢師參加技能培訓和專業(yè)成長訓練等。
四、 推進心理普查和危機排查工作,主動關注學生成長
高校應建立完善的工作隊伍,積極開展心理普查和回訪工作,及時對存在心理問題甚至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訪談和追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隊伍還應具備一定心理危機識別和干預能力。比如,輔導員要了解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能從學生日常的表現(xiàn)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妥善處理。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對特殊群體大學生展開訪談工作,包括家庭經濟困難、父母殘疾、單親、學業(yè)困難、人際關系緊張等情況的大學生,彌補心理普查問卷可能帶來的偏差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曉剛,尹天子,黃希庭.心理疾病內隱污名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2(3):384-393.
[2]Estroff S E,Penn D L,Toporek J R.From Stigma To Discrimination:An Analysis of Community Efforts To Reduce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a Psychiatric Disorder and Label[J].Schizophrenia Bulletin,2004(3):493-509.
[3]馮寧.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概述[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學報,2018(10):124-128.
[4]周曦,康荔,甘元蓉.論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如何消除心理疾病污名的影響[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6(4):151-152.
[5]Vescio T K,Sechrist G B,Paolucci M P.Perspective taking and prejudice reduction:The mediational role of empathy arousal and situational attribu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3(4):455-472.
作者簡介:范丹(1990—),女,碩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