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好古詩詞是詮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彰顯中華語言文化魅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途徑之一。如何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教學理念來指導學生學習古詩文,激發(fā)興趣,打破學生學習古詩文的困境,進而讓學生喜歡上古詩文,是初中語文教師一直想要解決的難題。基于此,本文探討了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文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8-0069-02
引? ? 言
《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要求中小學教師以“詮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彰顯中華語言文化魅力”為目標,達到“引導青少年親近中華經典,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培育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在全社會營造傳承中華經典、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良好氛圍”的目的。在教學中如何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教學理念來指導學生學習古詩文,改變學生學習古詩文的困境,進而讓學生喜歡上古詩文,也是語文教師一直想要解決的難題。
一、激發(fā)興趣,打好學生基礎
1.通過導語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師在講新課時,往往借助引人入勝的導語,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講授古詩文的時候,也可以根據(jù)古詩文的文體和內容,精心設計情境,如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導入法,作家、寫作背景介紹導入法,溫故知新知識銜接導入法,古詩、名言欣賞導入法等。例如,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播放安史之亂及杜甫的故事,讓學生初步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杜甫的處境,然后讓學生談談他們心目中的杜甫形象,自然而然地導入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此詩的興趣,為學習新課打下基礎。
2.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的樂趣[1]。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還存在“一言堂”的情況,教師讀,學生聽,教師講,學生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過程就是記筆記、抄筆記。這樣的教學方法,沒有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時間長了,學生自然就對古詩文的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應摒棄“一言堂”的習慣,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同時要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完成對課文的理解;或采取“你問我答”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提問,適當?shù)匾龑麄儗ふ覇栴}答案;還可以通過小組比賽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例如,在教學《賣炭翁》時,筆者把學生分為六組,第一小組介紹作者簡介,第二小組介紹社會背景,其余四組負責翻譯古詩文。小組討論之后,每組選出小組代表到臺上進行講解。這種教學方式下的學習效果非常好,學生信心滿滿,積極到臺上展示才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興趣。因此,在古詩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通過多種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誦讀結合,培養(yǎng)閱讀能力
張志公先生說:“學習文言文,必須背誦,背誦起很大的作用……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純熟地積累起了若干有用的文言的語言材料,形成了某些基本的文言文的語言習慣,這樣才能初步掌握文言……所以要多背,背得越多越有效?!惫湃嗽疲骸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些都說明了“讀”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讀”是古詩文教學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學生就會融入課文之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并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甚至達到升華,進而培養(yǎng)了自身的學習古詩文的能力,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1.營造讀的意境氛圍
學生所學的古詩文都是精挑細選的,由淺入深,飽含古人的智慧和倫理道德,旨在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動人的事跡、富有哲理的話語和寓言等,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但是,古詩文不同于現(xiàn)代文那樣口語化,學生只有多讀、多誦,才能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音樂來營造讀的氛圍。例如,在教學《錢塘湖春行》時,教師就可以選擇表現(xiàn)西湖早春風光和世間萬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機、生意盎然的音樂,讓學生在享受早春風光、恬靜閑適的意境中,進入詩文的學習。
2.制造畫面的視覺效果
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作品,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在網上尋找一些體現(xiàn)作品風格的畫面、視頻,直擊學生的內心深處,產生一種震撼力,達到教育學生、影響學生的目的。在講解《游褒禪山記》時,教師可以先把體現(xiàn)褒禪山“山色翠靄,四面如圍,有龍洞、羅漢洞,洞穴曲折,洞壁怪石錯落,鐘乳石倒垂其間;有襲女泉、白龜泉,泉水清冽,終年不竭”這種特色的風景圖片及視頻播放出來,在視覺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
讀古詩文的時候,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好感情的基調,如讀《將進酒》時,要表現(xiàn)出對作者懷才不遇的感嘆,又要體現(xiàn)出抱著樂觀、通達的豪情逸興;讀《春望》時,要表現(xiàn)出詩人的感慨萬千、感時恨別、憂國憂民的心情;讀《行路難》時要體會出詩人心理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的復雜變化。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作品人物性格特征,出神入化地再現(xiàn)人物性格。例如,《孔雀東南飛》塑造了正面、反面的兩組人物形象,讀劉蘭芝時要體現(xiàn)出她美麗、聰明、勤勞、善良,忠實于愛情的人物性格。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作品的風格,因所處時代不同,作品的風格各不相同,有的豪放,有的婉約,有的浪漫,有的現(xiàn)實,所以在朗讀時一定要細細體會作品的風格。
4.選擇多種誦讀方式
讀的方式有很多,教師可以根據(jù)古詩文的內容采用教師范讀、學生領讀、大家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當然,誦讀雖然重要,但不能沒有目的誦讀,更不能死記硬背,要在深入理解內容、理解詞語的情況下去誦讀,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日常積累,加強古詩文閱讀練習
1.注意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積累
每一篇文言文都包含很多重點詞語和句式,掌握實詞和虛詞的用法是學習古詩文的基礎。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古詩文詞語的積累情況。每學完一篇古詩文,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特別是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歸納省略句、倒裝句等特殊句式的運用技巧,總結出同類語言現(xiàn)象的某些規(guī)律,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知識遷移的效果。
2.增大課外文言文的閱讀量
目前課內古詩文的閱讀量根本不足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學生遇到課外文言文時經常一籌莫展,無從下手。因此,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尋找一些名家名篇讓學生閱讀,增加其課外閱讀古詩文的數(shù)量。
在日常教學中,在鞏固課內知識的同時,教師還要根據(jù)課堂內容,尋找一些內容相似、深淺相當?shù)墓旁娢淖寣W生練習朗讀、翻譯,理解甚至背誦,并給予一定的指導。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又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結? ? 語
古詩文蘊涵豐富的文、哲、醫(yī)、佛、道等文化的精髓,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培養(yǎng)學生明理、明善、修身養(yǎng)性的最好教科書。教師要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學好古詩文,愛上古詩文,以實現(xiàn)“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營養(yǎng)”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侯麗婷(1973.7—),女,蒙古族,遼寧北票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