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瀟
摘? ? 要: 實踐育人是活動與方向的耦合,體現(xiàn)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發(fā)展的尊重。當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雖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面臨一些問題。需要提升各實施主體的認同度與積極性,加強組織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健全保障機制,有效解決當前實踐育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終形成育人合力,提高高校實踐育人質量。
關鍵詞: 高校? ? 實踐育人? ? 優(yōu)化
實踐的核心是活動,育人的關鍵是培養(yǎng)目標,即回答“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當兩者實現(xiàn)充分耦合,便成了教育教學的獨特方式。作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實踐育人秉承著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動中充分動員每位學生、廣大教職工積極參與,牢牢把握實踐各個環(huán)節(jié),把育人工作落實到行動上。
在長期教育實踐歷程中,我們往往把教育視為一種任務,實踐教學的要求偏離本真,常常出現(xiàn)只“實踐”不“育人”的現(xiàn)象,忽視學生成長多元因素的均衡和育人合力的形成,等等。如何充分重視實踐中的“育人”效果,解決高校實踐育人面臨的問題,必須從探析實踐育人現(xiàn)實困境出發(fā),對癥下藥。筆者以此為出發(fā)點,立足于高校實踐育人的內涵,把握困境,探索實踐育人的優(yōu)化路徑,為提升實踐育人的效能性提供切實的借鑒。
一、高校實踐育人的內涵
實踐育人,顧名思義,分為“實踐”及“育人”兩大層次,探析高校實踐育人內涵首先需回到非常重要的實踐及育人哲學傳統(tǒng):
實踐,作為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起源于古希臘,從古代——近代——當代,實踐的內涵在不斷深化和延伸。如果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探究實踐,不難發(fā)現(xiàn)馬克思勞動哲學在人本哲學當中是非常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繼承了整體性視域,想要呈現(xiàn)完整的人類理想的人性圖景,并以勞動哲學解釋并建構現(xiàn)代實踐哲學平臺。馬克思認為,實踐可以分為三類:生產活動、社會活動和科學實驗[1]。本文的研究場域是高校,主體是大學生,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從事的實踐帶有明顯的教育性。學生的教育實踐活動范圍較廣,大體上可劃分為四大類型:文化認知類教育、專業(yè)知識類教育、志愿服務類教育及職業(yè)準備類。具體來說,包括課程實踐活動、進入社會的實習兼職社會調研等。本文在采用實踐的概念時特指為了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而開展的以上教育實踐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包含其中。
育人,一般來說為教養(yǎng)、培育之意,包括家庭、社會、學校等多主體對青年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和培養(yǎng)的一種行為活動。如果從實踐角度來看,育人不僅包括老師對學生技術層面的引導,而且包括對學生能力方法的指導、身心發(fā)展的關注,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育人功效。
基于對實踐育人哲學傳統(tǒng)的理解,筆者認為,所謂實踐育人是以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為依據,通過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實踐活動,加強學生與客觀世界的聯(lián)系,目的是在開放的學習體驗中驗證、反思自己的認知,改造和重組原有的認知結構,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實踐能力。簡單來講,主要目標是立足實踐,實現(xiàn)育人,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當前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不足
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不斷拓展延伸,各高校正積極探索和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但與文件政策的規(guī)范性和系統(tǒng)性相比,實踐育人在具體落實環(huán)節(jié)有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面臨諸多困境,譬如:實踐育人的參與缺乏廣泛性,實踐育人的組織缺乏科學性,實踐育人的考核缺乏全面性,實踐育人的保障缺乏制度性等。
其一,實踐育人的主體參與性缺乏。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盡管他們對社會實踐有了新的認識,但是在育人過程中卻不盡如人意。部分學生覺得活動沒新意,缺乏參與熱情。二是部分高校教育者對實踐育人缺乏正確的認識。有些老師簡單地把實踐育人理解為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實踐育人工具化,只要開展了實驗、實習環(huán)節(jié)就完成了實踐育人的任務,與此同時,部分老師的能力水平會制約實踐育人的指導力度。
其二,實踐育人的組織化薄弱。受制于社會分化和學科分工,社會實踐在全方位育人中的教育實效受到弱化,早有論者指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從整體上講還比較零亂,隨意性比較大,一些人把它僅僅看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或專業(yè)教育的一種補充,社會實踐的目的性和實效性較差。”[2]比如:一是在活動前期往往缺少相應的組織指導與培訓。大部分是校里下發(fā)文件,每個學院必須實施某項活動,然后輔導員將文件傳至班級群共享,讓大家自發(fā)參加。缺乏相應的指導和培訓,加上“強硬命令”,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都不高。二是高校在開展實踐育人工作時缺乏頂層設計,與理論教學缺乏銜接,主要表現(xiàn)為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內容不飽和、理論課教學質量不高、實踐教學課程形式單一、實踐活動專業(yè)匹配度不夠等,出現(xiàn)重實踐輕理論現(xiàn)象。
其三,實踐育人的考核機制不健全。具體來說,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知行合一,社會實踐最核心的內涵是把學生所學所得用于服務和改造社會的行為活動中,然而由于評估機制不健全,部分高校對社會實踐流于考核管理的短期性和單向性,走馬觀花、淺嘗輒止成為飽受詬病的現(xiàn)象。第二,對施教者的評價機制缺乏量化。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對學生實踐活動的前期、中期、后期指導情況沒有進行有效合理的量化評估。
其四,實踐育人的保障機制不完善。一是教育實踐的資金不足?;顒舆^程中的資金費用是活動開展的有力保障,如果實踐經費不足,活動的開展就會受到限制。據調查,部分大學生認為在活動過程中存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事實上,不僅不利于調動學生和老師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反而容易制約實踐育人功能的充分發(fā)揮。二是實踐育人的教師隊伍有待加強。專業(yè)的實踐育人工作隊伍是有效強化實踐育人實效性和有效性的關鍵。當下一些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從組織管理機構上說,還沒有把實踐育人看作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因子。高校實踐教學的資源、場域、知識、人才稀缺,包括在校的一些老師缺乏實踐教學的基本技能。
三、當前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優(yōu)化路徑之思
實踐育人是實現(xiàn)大學生理論與實踐聯(lián)結的重要手段,是促使大學生不斷認識自我、關注社會、形成正確價值選擇的關鍵階段,是幫助大學生鍛煉能力、磨煉意志、提高各方面能力和思想素質的必要環(huán)節(jié)。針對當下高校實踐育人存在的諸多困境,筆者認為應最大限度地提升各實施主體的認同度與積極性,加強組織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健全保障機制,有效解決當前實踐育人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一)提升各實施主體積極性,形成整體合力。
實踐育人理應成為各實施主體共同參與的目標,這里的實施主體包括學生個體、教師(輔導員)等在內的各教育實踐工作者。實施主體間相互配合與協(xié)調,形成教師、學校、家庭、社會生動互動、全員參與的局面,進而達到培養(yǎng)人、鍛煉人、發(fā)展人的教育目的。
其一,需在充分溝通、交流、分享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個體的主體參與度和認同感,引導并激發(fā)大學生認識和參與實踐育人的意識,有效實現(xiàn)實踐育人工作目標。比如可以加強對學生的“中國夢”教育,引導學生將“個人夢”與“中國夢”有機結合,用夢想教育塑造學生的價值判斷[3];也可以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新育人理念的塑造,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要整合實踐教學資源,無論是以自然形態(tài)存在的非生命的自然資源,還是人力、文化、科技、信息等為主的社會性資源,都是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來源。高??梢酝ㄟ^與就業(yè)指導中心密切聯(lián)系建立青春創(chuàng)業(yè)社,組織各學院大學生通過企業(yè)參觀、座談交流、走訪校友等方式了解人才市場需求,明確自身的努力方向。
其二,充分發(fā)揮教育者在育人實踐中的引領和主導作用。教師是學校辦學的主體力量,是教育過程中的核心資源。為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學生個體投入教育活動中,教師要結合各年級學生心理狀況和思想特質發(fā)展的差異,采用針對性的實踐教育方法,更有效地實現(xiàn)學生的思想動員和行為指導。當然教師對教育實踐課題的把控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一個正確的選題固然不能保證實踐活動一定能成功,但卻是實踐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一個具有現(xiàn)實性和時代感的重大活動,如果取得成功,調研成果就可能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和育人意義,而一個脫離實際的實踐課題,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產生好的社會效益。
(二)加強組織聯(lián)動,實現(xiàn)實踐育人工作有序開展。
在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中,統(tǒng)一有序的組織管理聯(lián)動是實踐育人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建立各層面的部門聯(lián)動領導機制和體制,制訂各層面實踐育人政策,突出實踐育人工作的整體謀劃,有效整合所需資源,進而提供條件保障和資金支撐。二是明確部門聯(lián)動中的責任分工。例如,教務部門具體負責實踐環(huán)節(jié)設計等工作;學生工作處以勤工儉學類為主,完善實踐育人測評標準等,通過有效分工,各部門能更加明確實踐育人各環(huán)節(jié)的職責,保證各部門工作積極和高效。三是完善部門聯(lián)動的協(xié)同工作機制:其一,建立信息交流機制,實現(xiàn)信息共享,以政府和高校為主體建立區(qū)域性的信息交流平臺。同時信息交流還要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反饋有利于保證各聯(lián)動單位的步調一致。其二,建立定期和暢通的溝通機制,加強各部門之間進度、成果和經驗的互通。比如定期召開部門聯(lián)動聯(lián)席會議和專題會議等。其三,建立部門聯(lián)動的考評獎勵機制,激發(fā)活力。實踐育人的實效如何,部門聯(lián)動的工作落實情況關鍵。要建立部門聯(lián)動工作考評制度和工作考評獎勵機制,對各部門的運行情況進行全方位系統(tǒng)化的考核,獎優(yōu)懲劣,激發(fā)部門參與實踐育人的自覺性、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構建多元化的考核體系,切實強化育人效能。
對實踐育人的考核要兼顧普遍性和差異性,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在考核知識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對能力和行為的考核,通過考核力促進“知行合一”。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其一,建構結構科學合理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在考核方法上堅持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統(tǒng)一的考核法,即在實踐育人過程中將活動的教學目標分解成活動申請書、實施前的策劃書、調查提綱、調查問卷、調查結果等各項步驟,施教者通過不斷引導、督促大學生獨立實現(xiàn)、實現(xiàn)實踐育人目標的過程。在體驗結果評價上注重“定性與定量統(tǒng)一的考核法”[4]。僅有定量的考核在評價標準轉化為分數(shù),客觀性上很難把握;僅有定性考核,主觀隨意性強,特別是人情分干擾了客觀、公正的考核,影響考核真實性,因此,確定定性和定量統(tǒng)一的考核方法,對于實現(xiàn)公平、公正的科學考核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二,著力于教師指導性作用的評價。首先,可以將實踐育人的內容納入教師能力評價,構建符合教學實際的、科學合理的考評指標體系。比如可以把實踐育人納入教師工作業(yè)績考核,開展對教師實踐育人的指導性評價,形成教師積極參與和主動指導的政策導向和制度約束。其次,建立與評價配套的激勵機制。“博弈論認為人往往會在權衡各方利弊的情況下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5]。在考核評價基礎上,高校要建立與評價配套的激勵機制,把實踐育人的考核結果應用到教師職稱晉升等方面,激發(fā)高校教師參與實踐育人的內生動力。
(四)完善保障機制,為實踐育人保駕護航。
高校實踐育人的踐行在任何時候都需要有力的保障機制。高校必須給實踐主客體提供“糧草”,如觀念引導、陣地保障、教師資源、經費提供等:其一,通過理念宣傳從細微之處感化學生,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實踐育人的教育方針。其二,社會各方應該積極響應基地拓展工作,為大學生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充分的硬件保障。比如可以建立多功能、多類別的實踐育人基地,充分挖掘基地的多種功能,同時加強不同基地之間的整合,形成合力。其三,優(yōu)化教師隊伍建設:認真做好教師準入、選拔和培養(yǎng)工作;健全教師激勵和考核機制;不斷加強實踐教學研究團隊建設,等等。其四,為實踐育人提供充分的資金支持,擴大實踐育人活動的覆蓋面。一是政府要加大實踐育人投入力度。二是學校要落實專項經費保障,形成實踐育人經費正常增長機制。當然高校也可以建立實踐育人的專項基金,為實踐育人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戴銳.德育語境中社會實踐的理論內涵與實施原則[J].思想·理論·教育,2006(05):36-39,59.
[2]趙平,武力勛.整合社會實踐活動? ?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J].北京高等教育,2001(06):29-30.
[3]楊賢金.高校實踐育人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85.
[4]徐劍波.探索:高等農業(yè)院?!拔逅娜弧睂嵺`育人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206.
[5]甘霖.高校實踐育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03.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第七批教育改革發(fā)展戰(zhàn)略性與政策性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課題名稱: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路徑優(yōu)化研究;課題類別: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