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新莉
摘 要:深入探究中職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尋找中職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途徑,是我們從事中職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所在。
關鍵詞:中職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原因;培養(yǎng)途徑
當前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呈現(xiàn)為逐漸弱化的跡象,有相當一部分中職生的人生價值觀出現(xiàn)了一定的偏差,整體心理素質比較薄弱,缺乏應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欠缺與他人的溝通交流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等。其中有部分中職生缺少起碼的文明禮貌,日常學習生活中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公民意識比較薄弱,一事當前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表現(xiàn)為冷漠自私。深入探究中職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尋找中職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途徑,是我們從事中職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所在。
一.中職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
1.社會的原因
當今社會,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歷史轉型期,從經濟到社會各方面,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其深刻地影響。首先是的過去累積的各種社會深層次矛盾大量凸現(xiàn)出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與人們思想觀念表現(xiàn)出嚴重的不同步;其次,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來自各個方面的各種思潮沖擊著人們的頭腦,帶來了思想上的混亂;再次,前些年嚴重的社會、官場腐敗,給人們的觀念帶來了嚴重的沖擊等??傊壳岸?,整個社會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生活等,都呈現(xiàn)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作為社會成員的中職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這些社會現(xiàn)象的影響。
2.學校的原因
當前,一些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教育,缺乏職業(yè)教育自身的特點,往往都是按照普通高中學校模式進行,關注的是學生的文化知識傳授,重視的是學生的技能掌握,雖然口頭上也高喊重視德育,但實際上形式化、功利化特點明顯,嚴重地脫離了學生的實際,脫離了中職教育的現(xiàn)狀,脫離了當前的社會實際,這種教育的偏差,也導致了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嚴重缺失。
3.家庭的原因
據調查統(tǒng)計數據表明,中職生的家庭情況,以農村鄉(xiāng)鎮(zhèn)居多,家庭中父母離異的較為常見;父母外出務工,孩子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也較多;孩子同家長關系緊張的也很普遍。學生家長在社會分工中的構成成分,以農民工、小商販、無業(yè)者為主。由于其自身工作的特點,往往無暇教育管理孩子,再加上自身素質不夠高,也無法正確引導教育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要有效培養(yǎng)中職生的社會責任感,是很難辦到的。
4.個人的原因
就當前的中職學生總體而言,很少是因為興趣愛好而選擇上中職學校學習的。一般而言,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基本都進入到了普通高中,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在沒有選擇余地的情況下,才不得不進入到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習。因此,中職學生的學生,比較普遍的是對學習缺乏興趣,日常生活中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冷漠自私,缺少責任意識。
二.中職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途徑
1.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活動
職業(yè)學校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最有效的途徑還是社會,應采取措施讓學生在社會這個大熔爐中,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形成自己的社會責任感?,F(xiàn)在,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自愿組織、公益團體和愛心團隊,鼓勵學生參與某個組織中,奉獻社會,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組織學生參與到青年志愿者服務團體中,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奉獻的過程,享受奉獻社會的樂趣,形成社會責任感。中職學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決不能脫離社會,作為中等職業(yè)學校,必須充分利用社會力量,讓學生融入社會之中,從點滴小事做起,逐漸感悟社會責任感的真正內涵,從而真正地形成自己的社會責任意識。
2.學校大力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中職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完全依賴思政課,從理論到理論,背一些條條框框是解決不了中職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問題。必須立足校園中,開展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譬如開展各種集體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互學互助,學會分工合作;再如在班級管理中進行合理分工,讓每個人都有事做,每個人都肩負一定的班級責任,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班級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本身固有的表現(xiàn)欲,設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嘗到為班級、為他人服務與盡責的辛勞與快樂,以此培養(yǎng)他們學會尊重他人、融入社會、走出自我,讓他們過去養(yǎng)成的扭曲、偏差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得以有效地糾正,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另外,職業(yè)學校的學生都要參加社會實習或頂崗實習,對于企業(yè)的運作,學生缺乏必要的了解,對自己所要從事的的工作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也是不甚明了。在實習期間,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機會,一方面對學生加強責任感的教育,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企業(yè)制度的解釋和說明。讓每個學生明了自己應該具備的職業(yè)操守和責任,樹立為企業(yè)服務的意識,團隊合作意識等。倘若學生碰到實際問題,教師就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對社會責任感加以詮釋。通過觀察、談心、走訪,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企業(yè)實習,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用這種方式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會責任感的真正含義,以此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引導家庭對學生進行責任感教育
家庭是每個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自然也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首先必須讓學生在家庭中自覺成為家庭的主人,承擔起作為家庭成員的應當承擔的責任。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學生家長意識不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我們有必要借助家長學校、班主任走訪等,把這一理念灌輸給學生家長,安排孩子在家庭中做一點簡單的家務,諸如洗衣服、刷碗、收拾家務等等。走訪調查表明,那些經常在家庭中承擔一定家務的學生,比起那些什么家務也不甘的學生,更加懂事,更知道關心他人,責任心更強。
4.轉變學生扭曲的思想觀念
我們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辦法,最終都是要徹底轉變學生以往扭曲的思想觀念。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因為學習成績差的原因,大多數同學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受到歧視,遭遇挫折,往往心理上有一定的扭曲,從而導致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有所偏離。在學校的各科教學中,都應當把社會責任感教育滲透到教學工作的點點滴滴之中,既要教書更要育人,要讓學生認識到,實現(xiàn)自我價值與承擔社會責任的關系,人活著不僅是為了生存,還要思考應當為社會做點什么貢獻,為促進社會發(fā)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校期間,要努力學知識、學技能,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工作后還要對社會負責。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桕.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劉世保.責任教育研究與指導[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3]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長沙:岳麓書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