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茗
摘 要 習作文從字順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交流的一個重要標準,是學習語文這門課程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通過無形化具象,引入慢鏡頭、多機位拍攝、聚焦鏡頭等方法,增強語言的畫面感,可以讓學生習作畫隨文現(xiàn),情隨意動,逐漸形成語感。
關(guān)鍵詞 畫面感;文從字順;鏡頭;具象;描寫
中圖分類號:A,J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7-0196-01
唐代韓愈在《南陽樊紹述墓志銘》中寫道:“文從字順各識職?!薄拔膹淖猪槨笔菍懽鞯幕疽?,它反映著寫作者駕御書面語言(即文字)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總體目標中提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梢姡膹淖猪樖菍W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交流的一個重要標準,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是學習語文這門課程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
“文從字順”,意思應該包含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從語法而言,準確規(guī)范,沒有錯別字,沒有語病,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其二,從內(nèi)容的表達上,思維順暢,想到的畫面、情境,感受到的情感,能自然準確流暢地表達出來。葉圣陶先生說:“寫作文就為的是寫出自己想說的話”。文從字順,就是能夠運用好詞句表達出我們心的思想、情感,表達出我們“自己想說的話”。從這個層面來看,“文從字順”并非寫作的最低要求。
在習作教學課堂中,我們應積極調(diào)動學生右腦儲存的信息,把寫作文當成描述腦中的畫面,學生有話可說,語言變得有畫面感、可視性,文章就容易具體、形象、豐滿。什么叫語言畫面感,就是當別人讀你的句子,頭腦中能再現(xiàn)文中吟詠的美景、刻畫的人物、描摹的物體,就像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看電影一樣,讓人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我們?nèi)绾巫寣W生畫隨文現(xiàn),情隨意動呢?
一、無形化具象
情感無形,但在我們的意念中卻可以幻化為有形的世界;概括抽象,但在我們的筆下也可以展示其形象之美。古人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感情的渲泄是詩人通過具體的形象,構(gòu)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正因為具象化,語言有了畫面感,讀者才能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如杜甫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讀者在直觀鮮明的畫面里,感受到詩人的“狂”,比之于直接的抒情,要生動得多,感性得多,也高明得多。
借鑒此法,在進行《那一次,我成功了》習作指導時,可以讓學生思考:成功后喜悅?cè)绾伪憩F(xiàn)?回憶一下你當時的行為動作。學生眼前一亮,紛紛發(fā)言:
“我把手中的書一丟,雙手叉腰,仰天長笑,樹上的鳥兒都被我驚飛了?!?/p>
“我蹦上沙發(fā),腳下像裝了彈簧似的不停跳動,舉著喜報歡呼起來:‘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聽到這消息,我樂得在地上翻了個跟頭,高興地笑著、叫著,拍著手,跺著腳。”
把“喜悅”這一無形的情感轉(zhuǎn)化為具體直觀的畫面,讓讀者去感受喜悅,而非告訴讀者“我很喜悅”,畫面感的語言表述更真實更新穎更打動人。這就是描寫與敘述的差異,描寫式的句子不但寫出了事情,還寫出了事情的具體情狀,讓讀者自己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二、多機位拍攝
在習作指導中,把電影劇本分鏡頭描寫的方法引入課堂,引導學生明白,有時候在敘述時,不能只關(guān)注主角、中心事件,還有些旁枝末節(jié)是值得我們關(guān)注并記錄的。
我在指導小練筆時,播放了2006年男籃世錦賽上王仕鵬絕殺的一幕。最后5.8秒,王仕鵬后場接球,將球運到前場,三分球出手了——此時畫面暫停,問:你們覺得場上的攝像機除了拍這個決定兩隊命運的籃球,還應該捕捉什么鏡頭?學生跳出賽事,以導演的身份思考。再問:如果進行后期制作再播出去,還可以拍誰?短短一秒鐘的事情,由于分鏡頭的畫面描繪,完全可以寫出兩百字以上的練筆習作,更重要的是學生意識到描寫一些重要的情節(jié)時要注意從多角度觀察,讓語言文字更具畫面感。
三、聚焦鏡頭
學生寫一件事很容易從頭到尾事無巨細,平鋪直敘。沒有交待清楚嗎?不,他們只是不知道在哪兒該停下來描寫一番。在某次習作課上,進行范文賞析時,我出示以下這個片段:
我輕輕挨著媽媽單薄卻溫暖的背,把頭擱在她肩上。呀!不知何時,絲絲白霜已悄悄爬上媽媽的鬢角,眼底那一抹不易察覺的青黑訴說著疲憊。我心里一酸……
問:如果把這一幕拍成電影,到這里時攝影師要怎么做?目的是什么?學生很快明白,要把鏡頭推進,放大鏡頭,這樣更體現(xiàn)出媽媽的操勞,更打動人。的確,放大鏡頭能讓我們看到更多細節(jié)。
這就借鑒了影視劇中的聚焦鏡頭,將表現(xiàn)對象從周圍環(huán)境中凸顯出來,取得強調(diào)的效果,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強化讀者的感性認知與情感共鳴。學生如果能從理解到接受,再到模仿、創(chuàng)作,必能讓習作增色不少。
執(zhí)筆行文時想的“意”,能否準確順暢地轉(zhuǎn)化成“文”?增強語言的畫面感,我手寫我畫,我手書我心,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反復熏染而逐漸形成語感,是能從根本上落實“文從字順”這一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