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超霞
【摘 要】本文論述巧用案例教學培養(yǎng)學生政治核心素養(yǎng)的做法,基于案例教學的原則、視角及策略,提出教師要遵循案例的沖突性與典型性,引導學生轉(zhuǎn)換角度分析問題、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有效地提煉歸納知識并靈活運用到實踐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案例教學 高中政治 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B-0058-02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通常指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jù)教學目標的要求,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導學生提前閱讀,組織學生結(jié)合一定理論開展討論或爭論,通過各種信息、知識、經(jīng)驗、觀點的碰撞以達到掌握理論和啟迪思維的一種教學方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案例教學法被許多教師運用在教學中,利用其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設身處地地思考,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yǎng)。
一、案例教學的原則
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案例可以幫助教師進行政治教學,但并不是每一個案例都與政治的教學目的相符。要想政治教學更高效,就必須遵循案例教學的一些原則,其中案例的沖突性和典型性對于教師選擇案例來說很重要。
(一)沖突性,有討論價值。案例的沖突性,就是教師所選擇的案例可以引起學生的討論與爭辯。由于學生認識的差異,案例的沖突性導致學生在分析案例的時候會存在分歧。有的學生認為是對的,而有的學生卻不這么認為,這樣就存在差異,從而激發(fā)學生認真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得出結(jié)論,明確認知。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應該注重案例的沖突性,讓案例有討論的價值。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課“多變的價格”的時候,就選擇具有沖突性的案例來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討論的欲望。在講“價格變動的影響”的時候,筆者選擇一個生活中物價不斷上漲的案例讓學生進行討論。由于物價上漲,很多生活用品的價格不斷提高,比如豬肉的價格上升,對此人們必須要加大自己的開支來滿足平時生活的需要,從而增加了人們的生活負擔,于是人們選擇減少其購買量。但是對于養(yǎng)殖戶來說,由于豬肉的價格不斷上升,他們所獲得的利益也會相應地增加,他們就會加大養(yǎng)殖量。針對這種差異性,要求學生討論價格變動的影響,讓學生發(fā)言,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看法。
案例的沖突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討論的熱情。由于他們的觀點存在偏差,每個人都想盡各種方法來說服對方,試圖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仔細思考來讓自己的思路變得更加清晰,通過思維的碰撞,最終得出有用的結(jié)論。因此,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選擇具有沖突性的案例,提高討論的價值。
(二)典型性,能說明問題。案例的典型性,就是教師所選擇的案例能夠有效地教給學生知識,增加教授內(nèi)容的可靠性。同時,典型性的案例還可以很好地說明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降低他們的理解難度,讓他們在學習政治的時候更加輕松,從而對政治學習始終充滿著熱情,希望獲得更多的知識,最終讓政治教學事半功倍。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課“神奇的貨幣”的時候,就選擇典型性的案例進行講解,以有效地說明問題。在講“貨幣的職能”這部分知識時,針對“價值尺度”這個職能,舉出一件衣服的標價是 50 元、它的價格標簽是 50 元的例子;針對“流通手段”這個職能,舉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例子;針對“貯藏手段”的職能,舉出今年拿 100 元買黃金,過幾年黃金價格不斷上升,可以得到 10000 元的例子;針對“支付手段”的職能,舉出欠債還錢的例子;針對“世界貨幣”的職能,舉出人民幣可以在各國不斷流通的例子,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貨幣的五大職能。
案例的典型性能夠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面對一個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往往一個典型性的例子就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理解。這樣,學生在學到比較難的知識點的時候就不會感覺很困難,學習政治的熱情就會長久不衰。
二、匠心獨運,捕捉案例教學的視角
在選擇好案例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案例?!耙磺€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得到的結(jié)論也不一樣。教師要巧妙捕捉案例教學的視角,引導學生抓住本質(zhì)來進行分析。
(一)轉(zhuǎn)換角度。同一個人,對不同的事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觀點。在正面分析得不出結(jié)果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轉(zhuǎn)換一個角度,利用辯證思維對案例進行分析,得出最終結(jié)論;同時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間接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抓住本質(zhì)。對同一個案例,從不同的角度看,會得出不同的看法,但是其本質(zhì)并不會發(fā)生改變,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教師要引導學生站在全局看待問題,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而不拘泥于題目中的小細節(jié),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不糾結(jié)于某一個細節(jié)問題,不鉆牛角尖,讓自己的認知更加明確才能讓得出的結(jié)論更加準確,從而提高分析效果。
三、拾級而上,強化案例教學的策略
在進行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將案例分析出結(jié)論的,而是要腳踏實地、按照步驟來分析,顧及案例的方方面面,才能將案例分析得更加全面和客觀。筆者主要通過提煉歸納和實踐應用這兩個策略來強化案例教學。
(一)提煉歸納,形成認知體系。分析案例對于學生來說比較容易,但對分析的結(jié)果進行總結(jié)卻是不容易的。在分析之后,學生需要對案例分析過程進行提煉歸納,用政治知識來進行解釋,這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將實際聯(lián)系理論,利用發(fā)散思維,才能在提煉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六課“我們的中國文化”的時候,引導學生進行提煉歸納,讓他們對政治的認知更加明確。在講“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這部分知識時,筆者主要利用 PPT 的形式進行案例教學。在本節(jié)課開始的時候,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段《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視頻,學生對我國的文化感嘆不已。之后,提問學生: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前三個文明古國由于某些因素停止延續(xù),但是中國文明的發(fā)展卻一直沒有停止,這顯示了中國文化有什么樣的基本特征。學生經(jīng)過思考,說出“源遠流長”,筆者肯定了他們的說法。緊接著,用視頻的形式讓學生觀看漢字的演變過程以及史書典籍的分類,并總結(jié)兩者的地位、特點和意義,最終說明它們都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見證。這樣,學生就認識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基本特征,并通過漢字和史書典籍的發(fā)展來證明這個特征。
通過提煉歸納,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政治知識來解釋,從而對政治的好感不斷上升,進而讓學習效率更高。
(二)實踐應用,提升綜合能力。在對案例分析提煉之后,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理解已有一定的深度,接著就要培養(yǎng)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生活現(xiàn)象的能力,讓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真正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踐,在實踐中強化知識,分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缺陷,從而使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加完整,最終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lián)系觀”的時候,讓學生進行實踐應用,提升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在學完本節(jié)課內(nèi)容之后,為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筆者讓學生判斷所舉的例子是何種聯(lián)系,例子如下: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時勢造英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無風不起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通過這樣的案例教學,學生就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薄弱之處,然后對照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完善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讓自己的能力不斷提升。
總之,案例教學法可以為傳統(tǒng)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注入新的活力,能有效提高政治教學效率。但是案例教學法并不是一種完全沒有缺點的教學方法,其能否發(fā)揮最大作用,主要取決于教師所選擇的案例的優(yōu)劣性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配合性。教師進行案例教學時,只有根據(jù)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選取合適的案例,才能達成培養(yǎng)學生政治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 谷.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2017(6)
[2]李青云.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24)
[3]陳志洋.淺談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應用案例教學法[J].讀與寫旬刊,2016(13)
[4]孫海云.淺析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35)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