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粉霞
摘 要:語文是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中一門最為基礎的學科,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而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項目之一,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學生受年齡和性格的限制,很難靜下心來讀書和積累寫作素材,因此在寫作中常常無話可寫。針對這個問題,教師應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發(fā)現(xiàn)大自然中的美,堅守學校陣地,讓學生不拘一格搜羅素材,讓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做生活的有心人,切實指導學生解決缺乏素材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語文;寫作;生活素材;積累;選擇
中圖分類號:G62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7-0096-02
作文在語文教學中貫穿始終,是文本和生活相結合的最好體現(xiàn),是自我與世界聯(lián)系的有效方式。好的作品要借助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體現(xiàn)著學生的語文基礎,更能表現(xiàn)出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學生初學寫作,素材積累較少,而且也不太明確如何選取素材、篩選素材,所以就感到無話可說。從初學寫作開始,教師就要善于讓學生體驗豐富的生活,積累生活中有趣的故事,有意識地養(yǎng)成記憶和思考的習慣。本文從寫作教學現(xiàn)狀出發(fā),對作文素材的積累方法進行論述。
縱觀各級考試,作文在語文測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學生們還是“談作文而色變”。學生對于寫作的恐懼感,使教師非??鄲馈慕處煱才蓬}目開始,學生便抓耳撓腮,不知從何下筆,即使搜腸刮肚,寫出來的作品也是空洞的,缺少鮮活的生命力,也沒有感染力。學生的寫作內容總是隨著毫無頭緒的思路東西亂扯,或者跟隨程式化的套路照搬照抄,把別人的故事強搶過來。其實,這種害怕寫作和下筆空洞的現(xiàn)象都是因為學生沒有相應的生活體驗,沒有可利用的素材,大腦中沒有明確的影像反饋出來。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是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寫話之初、在造句之始,限制了學生的真情表達的欲望和能力,脫離了寫作是“我手寫我心”的真諦。所以,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寫作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引發(fā)了語文教師的廣泛思考。
1.走進大自然,發(fā)現(xiàn)大自然中的美
大自然是孕育生命的搖籃,自然生活可以帶給作文無窮的生機與強大的活力。學生真真切切地與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用心體會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用心感受大自然中的生命脈動,才會獲得最真切的感受。因此,教師和家長要經常帶領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讓學生去大自然中看風起云涌,沐浴陽光,聽鳥語,品花香,從自然中獲得寫作的靈感。例如,在讓學生寫與春天有關的作文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一次踏青郊游的戶外活動,讓學生自由準備活動材料,自由地感受大自然。有的學生帶了喜歡的風箏,有的學生帶了望遠鏡,還有的學生帶了勞動的鐵鎬……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們都玩得十分盡興。在返回的途中,學生們興奮地你一言我一語,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從天上的悠悠白云到山下的青青小草,從廣闊田野中五顏六色的鮮花到各種各樣奇特的昆蟲,學生們都觀察得十分仔細,并且切實感受到了大自然中飄蕩著的那份清爽。通過組織這次郊游活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了充分的激發(fā)。教師便讓學生將自己的各種體會用筆完整地記錄下來,并組織習作大賽,讓學生都參與進來?;氐浇淌遥總€學生都有說不完的話,都有無窮的感受,主動開始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寫得有聲有色,真實地記錄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讓學生放下書本,帶著懷疑和問題,帶著好奇和渴望,走進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積累寫作素材。這樣,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
2.堅守學校陣地,不拘一格搜羅素材
在學校里,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給學生的寫作增添意想不到的生機與活力。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讓學生多觀察周圍的事物,對校園中的人與事要隨時留意,學會思考,喜歡質疑。校園生活中有著豐富的寫作素材。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外貌特征,有著別具一格的講課風格,有些教師談吐幽默風趣,有些教師則是令人生畏,但都有一顆愛生之心。如何展示他們的內心世界,就需要學生用心去琢磨。學生性格也大有不同,有的貪玩,有的調皮,有的博學多識,有的溫文儒雅。課間休息時間更是趣味迭起,每天都發(fā)生著無窮的趣事。學生如何選擇加工,提煉出值得一提的素材,放入自己的作文中,這些都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讓學生做校園中的有心人。這樣,學生還會從中受到教育,通過別人的故事、別人的言行來反思自己的舉止,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如體育競賽、科技試驗、交流參觀、團體游戲等,使學生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捕捉精彩的瞬間,充實自己的寫作素材。
另外,除了在作文課上進行練筆之外,教師還可以機智地找機會,讓學生進行即興練筆。例如,一天教師正在上課,一只麻雀不約而至,從玻璃窗進入教室,然而學生的反應讓麻雀受驚。麻雀在教室亂飛亂撞,找不到出去的方向。就這樣,麻雀開始在教室飛舞,學生們的注意力完全轉移到了麻雀的身上,沒有心思聽課了。如果此刻教師強行要求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那無疑是徒勞的。教師應抓住機會,讓學生們有目的地觀察,并思考此刻麻雀內心世界的變化。幾分鐘后,麻雀飛走了,雖然學生的心思還停留在剛才的事件上,但一個寫作話題其實已經醞釀成熟。教師可讓學生記錄下剛才這件事,描寫麻雀飛進來以后同學們的舉動和表情變化,想象麻雀內心的變化。這樣,學生就會興致勃勃地展開寫作,把好奇和興奮全都傾瀉在紙上。這樣的事件在學校里是屢見不鮮的,教師要做“有心人”,善于發(fā)掘題材,善于鼓勵學生,讓學生隨時隨地練筆,從而提高寫作技能。
3.深入社會實踐,做生活的有心人
社會生活是最好的寫作素材,它涵蓋了許多方面的知識,是最博大鮮活的寫作對象。教師要教會學生仔細觀察,時時留意身邊發(fā)生的事,把社會當成最大的課題去研究。教師要鼓勵學生把從報紙、電視、手機上看到的新鮮事、社會現(xiàn)象都記錄下來,并進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些都是寫作的話題,都是最可靠的素材。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實踐,勤于觀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總之,青少年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詞匯,閱讀了大量的課文。教師可指導學生多收集生活化素材,讓學生每天寫日記或讀后感,把練筆常態(tài)化,并讓學生定期對生活素材進行梳理和歸納,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讓寫作變得自然而然,是有感而發(fā),是不得不發(fā)。教師還要讓學生在寫作時能根據作文主題內容的需要對這些素材進行個性化處理,使素材更適合作文的需要,創(chuàng)作出更優(yōu)秀的作文。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善于表達,樂于表達,提高語文素養(yǎng)。
[1]曲霞.小學作文創(chuàng)造性教學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柏玉蘭.素材積累讓小學語文作文靈動起來[J].作文成功之路,2017(12).
[4]李慧.基于新課改的語文習作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20).
[5]范冬梅.淺談指導學生作文獲取可寫素材的有效途徑[J].小學教學研究,2018(15).
[6]楊淑芬.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記敘文寫作素材精細加工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7).
[7]劉伯偉.個性處理:加工生活化寫作素材[J].黑河教育,2018(02).
[8]陸國豐.作文素材應突顯多樣性與創(chuàng)新性[J].中學課程資源,2018(09).
[9]徐雪蓮.作文素材,在生活這座“金礦”中[J].語文教學通訊,2018(03).
[10]盧中林.“素材的私人訂制與聯(lián)系拓展”作文復習指導[J].中學語文教學,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