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義麗
摘 要:數學教學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通過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傳統(tǒng)的幼兒數學教育,更多的是在正式的課堂上完成,這種數學教學背離了幼兒的現實生活,導致幼兒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教師應根據幼兒生活教育理論和數學學習的特點,讓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感知數學和運用數學,讓幼兒從周圍的生活中積累關于數、量、形、時間、空間等方面豐富的感性經驗,從中激發(fā)幼兒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探求欲望。
關鍵詞:幼兒;數學教學;生活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3.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7-0071-02
幼兒數學教學可以培養(yǎng)幼兒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通過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學習數學主要通過實物操作、語言表達、圖像把握、符號把握四個階段來建立數學知識結構。這要求教師不僅要專注于集中的教育活動,同時還要注重引導幼兒把學習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實而具體的問題,當幼兒有意識地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將對數學應用有更深刻的體驗,從真正意義上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數學是空間形態(tài)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幼兒成長和發(fā)展的一種自我需要。審視目前學前教育現狀,數學教育更多地出現在課堂上。這種傳統(tǒng)的數學教育只注重教師教學研究,忽視了幼兒學習的研究;只注重教師教學方法的研究,忽視了對幼兒學習特點的研究;只注重幼兒數學經驗的積累,忽視將數學經驗運用于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只注重幼兒園的數學學習,忽視了家園教育的一體化。這種數學教學方式與幼兒的現實生活是脫離的,因此,如何讓幼兒的數學教育回歸到幼兒的生活中成為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教師應在深入學習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基礎上,遵循“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的原則,讓幼兒數學教學融入生活,讓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教師應利用和創(chuàng)造各種環(huán)境,結合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們積累數學經驗,引導幼兒通過多種感官來體驗生活中的各種數學信息。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對幼兒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進行探究。
傳統(tǒng)的幼兒數學教學是以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為主要形式,這種數學教育與幼兒的現實生活是脫離的,不符合幼兒的認知特征。當前數學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活動形式受到一定限制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系統(tǒng)性很強的學科。幼兒數學教學活動的生活化只是數學教育中的一種活動。在這種集中的教學活動中,幼兒的自主發(fā)展是有限的,不利于自主探索和發(fā)現數學知識能力的提高。
2.幼兒數學教學活動與現實生活之間還有一定距離
幼兒數學教學活動生活化的設計依據,應基于幼兒的生活,基于幼兒的現有經驗。然而,部分幼兒教師沒有根據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發(fā)展特點,設計與幼兒生活相貼近的數學活動,使數學教學與生活有一定的距離。
3.家長對幼兒園數學教學生活化認識不足
家長習慣用幼兒學到多少數學知識來衡量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并不注重學習的過程。部分家長容易將數學學習簡單理解為加減法,忽略其他方面如量、形、時間、空間等概念的學習。
1.數學活動內容生活化的作用
第一,引導教育回歸生活,充分利用生活環(huán)境。數學教學內容具有生活性,是指數學教育內容應與幼兒的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充分利用生活環(huán)境,能更好地幫助幼兒從小把生活和數學聯(lián)系起來,既使幼兒能主動觀察周圍景物,又培養(yǎng)幼兒的數學學習興趣。
第二,生活情境有效促進幼兒認知。在現實生活中,受幼兒園環(huán)境的制約和操作材料的限制,不少數學活動依賴于教師在室內創(chuàng)設相應的生活情境進行。而教師根據活動目標把數學知識有機地融入到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可以使幼兒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
第三,調動幼兒生活經驗。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努力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不斷更新教育內容,可以使教學活動源于幼兒的生活。數學教學活動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可以讓幼兒覺得數學是具有實用性的,從而激發(fā)探索欲望。
2.數學活動材料生活化的作用
第一,幼兒園環(huán)境布置中的數學活動材料。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適當的數學環(huán)境,讓幼兒生活在數量與形狀的世界里,將數字、形狀和序列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整合,可以幫助幼兒建構數學知識網絡和發(fā)展他們的思維,使幼兒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第二,區(qū)域活動中設計、提供的數學材料。區(qū)域活動中,教師設計和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讓幼兒通過親自操作,對眾多材料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和判斷后獲得相關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可以加深幼兒對數的理解,使他們能夠獨立思考并自己解決問題。
第三,一日生活中滲透的數學元素。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數、量、形、空間、時間總是以一定的形狀、大小、位置和數量關系呈現在幼兒面前。教師引導幼兒去感知、發(fā)現、學習、運用數學,可以讓幼兒能夠隨時感知數學的存在及其在生活中的實用性。這不僅使幼兒獲得數學知識,也逐漸提高了幼兒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1.通過幼兒活動,積極觀察
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幼兒身邊的數學,并以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習數學的切入點,及時生成一些生活數學。再由教師提問,并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讓幼兒闡述數學的用途及其重要性,促使幼兒在生活中不斷地獲得新經驗。
2.通過游戲輔助教學,提高數學活動參與度
幼兒的數學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幼兒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兒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在日常數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應用數學游戲來輔助教學。教師可以將數學融入到有趣的游戲中,幫助幼兒有效地鞏固知識。不同的數學游戲具有不同的功能,教師需根據幼兒的性格特點和教學要求進行巧妙的選擇。
3.積極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幼兒的數學興趣
幼兒教師應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構建以生活化為導向的教學情境,貼近幼兒的現實生活,讓幼兒在數學情境中不斷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從淺層到深層進行思考與探索,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其次,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設定一定的情境,讓幼兒喜歡上數學,而不是生硬地接受知識。
4.鼓勵幼兒相互學習,明確幼兒主體地位
幼兒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明確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幼兒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同時還要鼓勵幼兒相互學習、相互合作,培養(yǎng)和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隨時觀察幼兒的情緒和感受,并有針對性地教育和評估幼兒,實現幼兒數學教學的根本目標。
5.豐富幼兒社會生活經驗,讓幼兒在生活中感知數學
教師可將幼兒們帶出幼兒園,進入社會,引導幼兒們用數學作為生活工具來觀察和了解社會。這些活動不僅增強了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總之,在現實生活中充滿著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幼兒可以不斷地接觸數、量、形、類別、次序、空間、時間等數學信息。數學教育生活化,能更好地培養(yǎng)幼兒對生活中數學信息的敏感性,從而能利用生活中的數學進行學習,主動利用數學經驗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這樣,幼兒園就能初步構建幼兒數學生活化模式及形成教育策略,促進教師教育觀念和行為的轉變。
[1]劉海潮.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途徑研究綜述[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7(04).
[2]張燕,邢利婭.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4]葉瀾.新編教育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5]黃仁賢,洪明.中外著名教育家簡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6]張慧和,張俊.幼兒園數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