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國
摘要:在新的課程改革和全面實行素質(zhì)教育的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要深入思考、積極探索、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主體地位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由于他們還處在活潑好動、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都很少的階段,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差,要在教學中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完成新的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必須在這方面多下功夫,認真研究學習,以真正實現(xiàn)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根據(jù)多年在一線教學中的經(jīng)驗以及對其他地方成功經(jīng)驗的學習,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能夠找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點
為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正成為學習知識和對知識運用的主體,提高他們在學習中的主動性、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就必須善于發(fā)現(xiàn)、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點,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由于學生的年齡還都比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控制能力也比較差,因此,興趣的激發(fā)在教學中就更顯得十分重要,教師應當運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提問方法、更加直觀的教學演示、更具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在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組織等方面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例如: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我們可以就所學的課文編個小故事,這樣學生聽的時候注意力就比較集中,還可以進一步把小故事做成一個小游戲,然后讓學生來表演,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活潑好動的表現(xiàn)欲,又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生的精神振奮起來,就能進入主動學習的求知狀態(tài)。
二、要善于啟發(fā)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學
因為小學生知識生活面是有限的。要是把一篇課文完全理解尤其是對課文內(nèi)涵的理解是十分困難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巧妙地設計各種問題,逐步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加強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對課文能夠進一步加深研究和學習。
如在教學三年級《春的消息》時,這是一首情趣盎然的描寫春天的小詩。詩人以清新優(yōu)美的語言引導人們?nèi)バ蕾p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給大自然的景色賦予了純真的生命:讓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富有了靈動的色彩,讓所有的小生物都成了孩子們親密的小伙伴。
這篇意境優(yōu)美的文章,對于文本所描繪的意境,學生不能深刻地體會。在教學中首先啟發(fā)學生:你感受到的春的消息在哪里,課文都寫了什么,哪些東西是春天里特有的,人們在春天都喜歡做些什么事等問題,使學生理解到是春風、春雨帶來了“春的消息”,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奏響春天的序曲,枝頭吐出新綠,雛菊綻開笑靨,榆錢舞,柳笛飄,又是一年春來早,人們的臉上和心里更是春意盎然,感受自然界春光的美好,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用心去體驗、感受春天帶給自然萬物的變化,春天給萬物帶來的勃勃生機。
三、對學生的評價要有技巧性
小學生都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每個學生在提出問題后或是回答完一個問題后,總是很想得到老師的稱贊與夸獎,要充分利用小學生這一活潑可愛的特點,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講究技巧,看待學生要用發(fā)展的眼光,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以表揚、鼓勵為主,即使沒有完全回答正確或是根本就和回答的問題沒有一點聯(lián)系,我們也可以從其它的方面去表揚、鼓勵。如可以從他回答問題時的聲音、說話的清晰方面以及站立姿勢、勇于發(fā)言等方面加以表揚、鼓勵。使學生感到老師對他的發(fā)言是肯定和認可的。對那些學習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喜歡參與對學習問題的討論或回答,或者只是被動的參與,對于他們的發(fā)言,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在評價時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的表現(xiàn),久而久之就會改變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此外,對學生的評價也要因人而異。如對那些性子比較急、愛沖動的學生,他們的發(fā)言有很多的時候沒有經(jīng)過仔細的思考,常常是說的不全面或是沒有真正說到問題的關鍵。對他們的評價就要把重點放在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周密的思維習慣上。兒童的心理特點,往往表現(xiàn)為比較容易滿足,如果長期處于滿足狀態(tài),積極進取和探索的欲望就會消失,所以,對于學習基礎好的學生,評價時就要提出更高的標準和要求,鼓勵其在學習中勇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
四、善于開拓學生的思路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實踐證明,人們在思維的過程中有思維習慣的定勢傾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思維定勢。由于受這種思維定勢的影響,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就會使思路越來越狹隘呆板,從而影響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所以在教學中學生往往受思維定勢作用的影響,一時間思路阻塞,走不出定式的圈子,這時教師就要及進抓住時機,巧妙地通過各種方法加以引導,打破思維定勢,激起波瀾,使學從百思不解中一下子感到豁然開朗,激發(fā)起學生思維靈感,學生的思路不斷得到擴展,越思越勤、越思越精、樂趣無窮。
五、創(chuàng)造機會多讓學生想象
小學生對事物都有好奇感,想象力非常豐富,我們都能看到小孩子平時在玩的時候,不管玩什么其實都是在一種想象當中進行的,如學生在地上推一塊石頭玩的時候,他可能把石頭想象成一個推土機或是一輛卡車。在搭著玩的時候可能想象自己搭的是一座高樓大廈。因此,在教學中要抓住各種機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例如:《登鸛雀樓》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廖廖數(shù)語,就把看到的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勢雄渾,歌頌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表現(xiàn)出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詩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語言自然流露,千古傳誦,是人們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為了達到更高目標、爭取更大成績的激勵語,也成為重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全詩氣勢奔放,意境開闊,語言通俗自然而且蘊涵了積極的人生哲理。在這首詩的教學中,對詩中的每一句甚至每一個詞,都可以讓學生展開無邊無際的想象,想象祖國大地的寬廣,高山的雄偉挺拔,長江、黃河那洶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江水,一望無跡的大海。還有后兩句那富有哲理的詩句,通過引導使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知道要學習好就要努力,要積極向上,勇攀高峰。
總之,只有各種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語文的學習中去,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才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