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峰
摘 ?要:以己為例,回顧班主任管理的成長必經歷程。提倡在日常勤管之外,能把所學習的中學生心理知識、行為管理理論結合具體情境任務滲透到班級管理中去,從而提升管理素養(yǎng)。并以“紙媒介”為例,介紹了在班級管理中的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做法。
關鍵詞:班級管理;情境任務;紙媒介
不知不覺間,從事班主任工作已經10年了,對于德育工作的認識也漸漸具體起來。年輕時崇尚“管得住”,“小媳婦的腿,惡婆婆的嘴”奉為治班信條,而現(xiàn)在的我更愿意在“管”中探索一些“育人之理”。
班級管理絕不簡單等同于說教、安排、監(jiān)控式的“管”,在日常的“管”中滲透育人過程才是更有意義的。通過班級活動營造一個健康的、和諧的公共環(huán)境,從而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協(xié)助學生人格成長,所以班級管理者應該要懂得一些中學生成長心理、班級發(fā)展之理,要掌握一些策略和技巧。
另一次大受啟發(fā)是觀摩一次高三入學軍訓。在隊列動作訓練之前,教官給每個連隊(班級)發(fā)布了一個團隊任務:利用訓練空余,自發(fā)組織、設計本連隊的徽標、口號,自主排練三種隊列陣型,而且要求整個前后過程帶隊教官不得干預……要知道整個高三年級都是重新組建的班級,要讓一群彼此陌生的孩子,在沒有團隊管理者的情況下,兩天時間內快速磨合,自發(fā)組織,分工協(xié)作,自律訓練。作為一個習慣了“管”的 “老班主任”,我并對此沒有抱多少期待。然而兩天之后的展示競賽環(huán)節(jié),團隊表現(xiàn)都超出了預期。甚至有幾個班級,因為成績墊底,被教官懲罰性撕掉班旗、取消番號,全班人人失聲痛哭,主動要求訓練加倍來換回番號,讓旁觀者動容。教官們通過設置群體目標與競爭任務,來促使群體成員主動保持親近和諧,催生出領導者,并通過協(xié)作鞏固群體發(fā)展,增強班級凝聚力。
它讓我進一步明白班級管理的理念始終是虛的,必須要與實際的班級事件、活動結合起來。身為班級管理者,要在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的基礎上,善于利用情境任務、團體活動等方式給學生提供規(guī)范行為、習慣養(yǎng)成、提高認識、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促進人際交往的平臺,認真設計、完善班級活動的內容和程序,讓德育蘊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德育很大,德育也可以很小。作為一名一線的班主任,我要從管理的細節(jié)處著眼,身體力行的去引領,善用任務、活動的相關策略,去實踐我的管理育人之路,我的突破口是一張張的紙。
接手新班級的第一個班會,學生依次登臺自我介紹,我特意加了一個環(huán)節(jié):介紹完畢之后,在我提前準備好的一張白紙上簽上自己的名字。等所有人簽名完畢,我把這張簽名紙投影出來,告知大家這是一個關于集體觀念的小測試。這張?zhí)匾獠眉舻煤苄〉募埦褪前嗉壙臻g的縮影,每個人都在紙上的簽名實際上就是自己潛意識里對于個人與班級之間關系的一次衡量。簽名位置、字體大小、能否想到為他人留出空間等等痕跡,都可以反映出每個班級成員的性格與公共訴求。班級心理學理論說,班級就是班級成員共同構建的一個“心理場”,他們通過彼此的性格、訴求、愿景、人際來相互影響。我通過一張紙來分析、理解班級成員行為,和學生一起了解班級心理構成因素,幫助每個人認清楚公共場合中的自己,以小見大的強化學生的公共集體觀念,表達班級建設初步愿景。
開學之初,為了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快速熟悉起來。班會課上,我發(fā)給每個孩子一張不同顏色的卡紙,教他們玩折紙游戲。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大家亮出了最后的成品——空白的立體姓名牌,我順勢投影出班會主題“主動亮出你自己”。大家在自己的姓名牌上饒有興趣的寫出個性的圖案字體,亮出希望被老師關注的薄弱學科,寫下自己的愛好與人生格言……小小的一張紙,成了師生間加深了解、活絡成員人際關系的載體,成了我教會學生公共人際交往的良好案例。我還與學生約定了保留名牌至少十五天的挑戰(zhàn),在這種日常小活動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整理小物品的好習慣,用行為控制學中的“約定——反應”模式潛移默化的樹立起班主任的管理威權。
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我大力倡導“閱讀讓人生豐富,交流使思想多彩”的主張。我仿照大學圖書館卡片索引的形式,利用A4卡紙印制成“班級讀書漂流卡”發(fā)給每個同學,要求每個同學為班級提供三本讀物,并在漂流卡正面填寫書名、內容概要、推薦理由、持有人等信息;卡紙背面設有閱讀人評分區(qū)、公共話題交流區(qū)等板塊;卡紙邊角還印有班級的LOGO、格言?!鞍嗉壸x書漂流卡”統(tǒng)一存放在班級讀書角,閱讀者通過瀏覽卡片內容,直接找讀物所有人借閱書籍,歸還之后在卡紙上打分、寫書評,與該書其他閱讀者交流。為激勵大家相互借閱,我規(guī)定積累一定書評數(shù)量,該書所有者可獲得獎勵。就這樣,我用一張張精美的卡片,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閱讀興趣,為學生相知、相容、相互理解架起橋梁,同時又宣揚了班級文化,增強集體認同感。
一張紙上的表格還可以用來干預、調節(jié)學生心理。高三下學期開學大考,大家都鉚足了勁想一鳴驚人,心理預期過高,盡管整體成績不差但都垂頭喪氣。光講“勝不驕敗不餒”是沒用的,我設計了一張“半仙評選表”來促進學生對他們自己行為的控制;幫助學生看到問題,并引導他們做出合適的決定來解決問題。我要求學生在大考之前、考完對答案后兩個時間點分別預測并登記自己每科的成績,對比最終考試結果,按差值由小到大進行排名,居前列者頒發(fā)“發(fā)揮穩(wěn)定獎”(半仙獎)。通過這種近乎游戲的活動安排,大家都從沮喪、焦慮中跳出來,客觀的去看待個人心態(tài)上問題,漸漸認同那些成績不高、但考出應有分數(shù)的同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勝利者。簡單說教的道理走不進學生心里,但配合了精巧小活動的紙張可以走進學生的心里。
因為循管入理,我找到了一線德育工作者的意義所在,體味到一個班主任的工作樂趣,我將繼續(xù)研究學生,孜孜鉆研理論,提升自我層次。也因為我是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我明白自己所奮斗的陣地?!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張張紙的背后,是帶班理論與班級活動、情境任務相結合的一次次具體嘗試,是班級管理的一次次細節(jié)琢磨。德育很大,也可以很小,小小的紙張就是我踏實躬行的大舞臺。
參考文獻
[1]王鑒 ? 《班級心理學》[A] ?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11
[2]孫浩 ? 《師生互動ABC》[A] ? 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