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以“新、快、廣、準、活”的傳播特點,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隱性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應學習使用新媒體傳播方式,針對高校思政隱形教育的隱蔽性、滲透性、多樣性、持久性等特征,發(fā)揮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隱性教育的易接受性、即時性、針對性等功能,提出新媒體技術融入校園文化活動,開辟思政工作網(wǎng)站,發(fā)揮“微”力量,完善QQ及QQ群建設等拓寬隱性教育的新途徑,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新媒體;思政工作;隱性教育
一、隱性教育特征及其與高校思政工作的關系
所謂隱性教育,是以充分運用日常生活中多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側(cè)面、間接的滲透教育方式,在受教者心中產(chǎn)生潛在說服力,通過認知、情感交流和引導,最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它主要有以下四個特征:
第一,方法的隱蔽性。第二,過程的滲透性。第三,形式的多樣性。第四,效果的持久性。
首先,隱性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與顯性教育構(gòu)成高校思政教育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顯性教育以理性說教和單項教育為特點,隱性教育區(qū)別于顯性教育,在教育過程中主要依靠校園文化、校園活動、各類教學活動中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為載體,對當代大學生產(chǎn)生循序漸進的影響力。其次,隱性教育與高校思政工作互相促進。隱性教育對當今大學生的思想影響主要側(cè)重于以情育人、以情動人的潛移默化教育,能有效延伸思政教育的空間性和時間性。因此,利用和發(fā)揮好隱性教育的特點,能充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新媒體在隱性教育中的優(yōu)勢
1.新媒體的定義
關于新媒體的定義,目前尚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但與廣播、電視、雜志、報刊等傳統(tǒng)媒體比較,新媒體是以現(xiàn)代技術手段為支撐、以信息網(wǎng)絡等數(shù)字媒體技術開發(fā)為創(chuàng)意載體,對信息進行傳播加工、詮釋的新型媒體概念。
2.新媒體在隱性教育中的優(yōu)勢
新媒體的突出優(yōu)勢表現(xiàn)為“新、快、準、活、廣”。現(xiàn)階段,新媒體以其獨特優(yōu)勢,涉及大學生日常學習、交往的多個領域,影響著高校思政的隱性教育。第一,新媒體在隱性教育中以“新”為特點,使受眾群容易接受。新媒體作為社會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生事物,受眾多為20歲左右的大學生,他們?nèi)菀讓π迈r事物充滿好奇,并能積極嘗試實踐。第二,新媒體在隱性教育中以“快”為特點,突出即時性。第三,新媒體在隱性教育中以“準”為特點,突出針對性。這使新媒體可以在影響較小、隱蔽的環(huán)境下,在關注個體個性的基礎上,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展開溝通交流和教育咨詢,以保護個人隱私。
三、新媒體給高校思政隱性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
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媒介,運用于高校思政隱性教育實施過程中,具有積極作用,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但也帶來了挑戰(zhàn)。
1.開放性帶來復雜性
新媒體的開放性帶來了各種思想形態(tài)、文化思潮、價值理念。特別是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理論,其中不乏一些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思想,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我國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取向,使思想意識薄弱的大學生容易誤入歧途。
2.隱蔽性增加危險性
新媒體帶來豐富的信息,各種信息虛實、真假難辨,存在較強的隱蔽性。當今大學生普遍存在辨別意識、社會經(jīng)驗不足的特點,容易被部分新媒體信息的隱蔽性誤導,使自己或他人陷入危險之中。
3.虛擬性增強依賴性
網(wǎng)絡化已成為當今大學生交流和溝通的主要特點。網(wǎng)絡新媒體以形象生動的圖、文、聲、色傳達各種信息,形象、生動、快捷,容易使學生在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中得到情感滿足,因而個別大學生一旦在現(xiàn)實和情感中受挫,極易出現(xiàn)沉溺網(wǎng)絡、依賴網(wǎng)絡的情形。
4.無屏障性導致難控性
新媒體時代的大學校園,信息傳播建立在校園信息化基礎上,以手機、微信、QQ群等作為交流、溝通的主要傳播載體,空間、時間、資訊的無屏障性,一方面有利于信息發(fā)布和使用自由,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思政管理的難控性。
四、有效利用新媒體,探索高校思政隱性教育的新途徑
在新媒體時代的大學校園中,高校思政隱性教育應積極探索多種新途徑,以適應學生的交流需求和時代發(fā)展需要。
1.將新媒體手段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
高校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因此,要發(fā)揮新媒體即時、互動的特點,通過各種新穎的方式使隱性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學生的關注和參與性,擴大活動的受眾面和影響力,提升隱性教育的實效性。
2.開辟思政工作網(wǎng)站、紅色網(wǎng)站等加強思想引領
在信息交流傳播過程中,高校要運用新媒體載體正確引領主流意識形態(tài),積極探索開辟思政工作網(wǎng)站、網(wǎng)上論壇等,將社會的熱點問題、焦點評論和校園文化主旋律滲透到網(wǎng)絡文化中,引導學生在互動中明辨是非,樹立使命感。
3.完善QQ及QQ群建設,加強團隊建設和人文關懷
高校思政一線工作者、思想政治輔導員要充分利用QQ和QQ群等信息陣地,與學生進行平等、設身處地的交流和溝通??山嗉壢骸⒐ぷ魅?、興趣群等,通過這些有效的交流形式開展幫困助困、心理輔導、人文關懷。
4.發(fā)揮“微”力量,提升思政教育效能
微博、微信以其內(nèi)容短小精悍、信息獲取和共享便捷受到青年學生的喜愛。思政隱性教育應占領微平臺這一強大的思政陣地,構(gòu)建思想交流、活動組織、特色服務平臺,及時關注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通過這種快速信息傳達的載體,將重要通知、問候提醒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讓“微”傳播力量發(fā)揮更強大的教育效能。
5.加強思政網(wǎng)絡隊伍建設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具備為高校思政隱性教育尋找新媒體載體的能力,學會應用新媒體技術,真正走進學生的世界,有效關注和引導學生處理實際問題和熱點問題,做好高校思政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的優(yōu)勢互補工作,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彭向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教育探析[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作者簡介:
余思云(1990—),女,重慶墊江人,碩士,重慶工商大學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規(guī)劃課題(2017-GX-303),2018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培育項目“新時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2018PY3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