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
摘 要:“知人論世”是孟子在《孟子·萬章下》提出的著名文學批評方法?!绊炂湓?,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他認為,文學作品與作者的生活習慣以及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了解作者的經(jīng)歷、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在古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正確地運用“知人論世”,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以《師說》的教學實踐為例,以現(xiàn)階段教師對知人論世的教學現(xiàn)狀,就古文教學如何用好“知人論世”,從教師對知人論世的認識、備課角度、上課環(huán)節(jié),以及學生的課前預習等方面淺談一孔之見。
關鍵詞:知人論世 教學現(xiàn)狀 正確運用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10-0080-02
一、“知人論世”在詩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現(xiàn)狀及成因分析
知人論世法是優(yōu)秀的文學批評理論之一,無庸置疑,它在解讀文章情感,鑒賞詩詞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使用方法或使用程度的不成熟等諸多原因,知人論世法在古文教學中總是未能“物盡其用”,未能突顯出其舉足輕重的地位。不盡如人意的教學現(xiàn)狀:
如出一轍的教學模式:進入正式課本內(nèi)容之前,先用幻燈片介紹作者,再了解背景,然后講解文本。上課前的“知人論世”環(huán)節(jié)似乎成了所有語文老師上詩詞課約定俗成的儀式。久而久之“知人”直接演化為“作者簡介”,甚至等同于“寫作背景介紹”。
此外,過度使用“知人論世”,造成濫用、亂用的情況,不懂取舍,牽強附會介紹作者,使語文課變成了人物傳記課,采取簡單粗暴的做法,將詩詞的意思、學生的理解與作者的光輝形象生拉硬扯在一起,反而影響了學生對詩詞意蘊的把握與理解。
二、正確定位“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是將和作者相關的內(nèi)容介紹給學生,和文本內(nèi)容關系甚少,它只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一種手段。既然是手段,說明它不是萬能鑰匙。如何使用這把鑰匙,我們還必須找對口徑。再者,知人論世不是簡單的用一張幻燈片將作者的生平完全展現(xiàn)給學生,內(nèi)容應該有所取舍,精選和課文相關的內(nèi)容,或篩選,或補充,然后再將精華展現(xiàn)給學生。
此外,老師似乎都有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把知人論世固定為教師上正文之前的一個必備環(huán)節(jié),介紹了似乎就心安了,找到了打開文本的鑰匙一般。其實不然,知人論世的環(huán)節(jié)不全是老師的環(huán)節(jié),更加應該是學生自主查閱資料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總之,打開思路,按照2017年新課程標準學習任務群1,學習目標與內(nèi)容第四點所要求:利用書中的目錄、序跋、注釋等,學習檢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關評價等資料,深入研讀作家作品。在2教學提示第四點也提及:教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成功經(jīng)驗,及時組織交流與分享。所以,無論是從學生角度,還是教師角度,我們都應該好好利用多媒體資源將“知人論世”環(huán)節(jié)落到實處,精益求精。
三、合理有效地把“知人論世”融匯于課堂教學中
1.“知人”+“論世”是教師備課的必修課
“知人論世”應是教師備課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知人論世即知人和論世兩部分。而人又有兩個層面,兩種身份:一是社會人具有的社會屬性。他是整個時代的一員,必受時代的影響。一個正常的人總是處于血緣、地緣、業(yè)緣等各種關系中,受政治的影響,經(jīng)濟的制約,法律的約束,道德的教化,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古時封建等級制度尤其明顯的朝代,階級屬性甚至成為其最主要的階級屬性。影響作者的生活,涉及作者的政治遭遇、思想崇尚,宗教信仰等。二是自然屬性,即他的身份是作家的這個人。其首要的身份是一個自然人,總會受自然規(guī)律的制約,必然有與其他動物相同的自然性,尼采認為:“構(gòu)成人的天性的不是意識、精神或理性,而是無意識的不受拘束的生命、縱橫溢流的精力以及過于蒙昧和混亂的本能?!?所以自然屬性可能影響作者的創(chuàng)作才能、個性氣質(zhì)、文學修養(yǎng)、審美情趣等因素,甚至涉及有關的客觀條件,如師承、流派。社會屬性、自然屬性互相影響,作用于人。
還有一部分需要準備的內(nèi)容就是“論世”。正是因為人具有社會屬性,所以對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必須予以了解。以《師說》為例,課文第一個關于作者韓愈的介紹里指出:“韓愈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學生看到文學家、思想家自然知道其意思,但是學生對“古文運動”卻知之甚少。這就需要我們對當時社會上的事件做一個具體地介紹。他所謂的“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辭藻、輕內(nèi)容的駢文相對立的,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nèi)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他們提出“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可見,這實際上是一種文風和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學生在了解了以上補充的內(nèi)容想必對作者的了解又更進一步。此外,韓愈所處的時代背景也需要另作說明,可以補充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的節(jié)選內(nèi)容:“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以上內(nèi)容既點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自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的風氣,貴族子弟無論學業(yè)怎樣,都有官可做,士大夫階層以從師為恥,這種風氣嚴重破壞了從師之道。
2.課前引導學生在預習階段自主收集、篩選信息
2017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彼郧‘?shù)匾龑W生進行課前信息收集、篩選很有必要。如何引導學生進行信息采集呢?竊以為以“溫故而知新”為指導思想進行是比較可行的。在預習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解讀的需要,借助新媒體,查閱圖書或者網(wǎng)絡的力量,進行小組配合分類收集信息,進行整合。我們可以要求學生了解作者,包括作者生平、籍貫、流派、創(chuàng)作的時間、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目的、作品意義、社會影響、代表作,學過的相關的文章等等。也可以做適當?shù)耐卣挂龑?,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同一時期其他作家相關的作品或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在初讀古文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從無到有,從繁到簡,慢慢學會篩選、整合信息,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留給和文本相關的內(nèi)容。
以《師說》為例:韓愈的朝代、字、謚號、文集,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家,思想家等內(nèi)容學生在初中就已經(jīng)耳熟能詳了,我們完全可以不浪費課堂時間再做呈現(xiàn)。相反我們可以從學生熟知的另外一個內(nèi)容入手——《馬說》,因為這篇文章既是韓愈的代表作,又和課文同屬于一種文體,有助于學生回顧并深入了解“說”這種文體?!罢f”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它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
3.課堂上有針對性的的進行“知人論世”環(huán)節(jié)
李海林教授在《李海林講語文》一書中指出兩種教學指向:一個是文學鑒賞指向的教學,一個是文化傳承視角的教學指向。這兩種教學指向并非涇渭分明,但都離不開“知人論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語言文字的運用體現(xiàn)時代的發(fā)展狀況和人的文化修養(yǎng),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自覺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語言文字的運用具有時代性、發(fā)展性,所以對一個作者的“知人論世”不能只是填鴨式的灌輸,教師首先應該對內(nèi)容進行甄別,所謂“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就是這個道理。同樣以《師說》作者韓愈為例,課文中給出的注釋以及網(wǎng)上的介紹多如牛毛,但如何把最有效的信息傳遞給學生呢?一般教師上課給出的介紹往往是:“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謂‘郡望昌黎,故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曾任吏部侍郎,謚‘文,后人又稱‘韓吏部‘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雖然文字堆砌的嚴嚴實實,但是沒有重點。 其實在諸多的文字中,我們完全可以進行刪減增加,初中里學生早已經(jīng)學習過韓愈的《馬說》,所以學生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接觸韓愈了,對于他的朝代、字、謚號學生早爛熟于心,此時再來一遍不僅浪費時間,更是模糊了學生的視聽,不明白為何還要再把知識炒一遍冷飯。這些內(nèi)容完全可以刪去。而其中提及的“古文運動”我們完全有必要拿出來重點介紹,因為它涉及文學的思想內(nèi)容,所以兼有思想運動和社會運動的性質(zhì)。 “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 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兩漢文章的傳統(tǒng),所以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tǒng),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yōu)橄噍o相成的運動?;謴腿鍖W道統(tǒng)和課文提倡從師學習的宗旨不謀而合。
4.重視課后拓展練習,鞏固成果
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的“作業(yè)鞏固”意識很淡薄,往往把作業(yè)分離于課堂,覺得課堂是主戰(zhàn)場,作業(yè)是學生的天地,弱化甚至淡化作業(yè)。反映在語文科學領域則是語文一線教師過于關注如何上好語文課,過于“青睞”語文課堂效果而忽視了語文作業(yè)布置、評價等環(huán)節(jié)。2017版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育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提升,語文素養(yǎng)包括“聽說讀寫”四個層次,而語文作業(yè)無不是需要通過這四種形式實現(xiàn),因此語文作業(yè)理應成為語文教育一部分,理應成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和提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也應該在學生收集的知人論世的基礎上,將其他和之相關的練習呈現(xiàn)給學生,給學生一次鍛煉的機會,如何把知人論世與對文章的理解自主聯(lián)系起來。因為,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而我們要想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這種基本的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意思的方法,就只能通過這種原始的操作,給學生練習的機會,同時也窺探學生掌握的程度,伺機再做補充。同時也是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加深對作者的了解。
結(jié)語
“知人論世”在實際教學中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好了可以使語文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是“事倍功半”。關鍵在于教師要不斷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提高自身素質(zhì),為更好地進行語文教學打好基礎。讓知人論世為我所用,發(fā)揮其最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