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丹迪
摘? ? 要: 本文旨在對部編本語文教材中的助讀系統(tǒng)進行分析研究,以七年級上冊部編本語文教材為例,將助讀系統(tǒng)分為單元導讀、預習提示、文中插圖和旁批注釋四個板塊。從“單元導讀”“預習提示”如何指引備課,“文中插圖”“旁批注釋”如何助陣教學兩方面討論助讀系統(tǒng)對語文教學有何幫助。最后一部分是對部編本助讀系統(tǒng)的反思,如何適度使用助讀系統(tǒng)是反思重點。
關鍵詞: 助讀系統(tǒng)? ? 語文教材? ? 備課
“部編本”教材是由教育部審定、溫儒敏先生擔任總編的最新版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全稱為“教育部編本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部編本”。
對于教材的解讀可以分為四大板塊,分別是:知識能力系統(tǒng)、選文系統(tǒng)、訓練系統(tǒng)及助讀系統(tǒng)。隨著部編本教材的使用,學術界將焦點集中于部編本教材的研究。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以部編本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為例,對四大板塊中的助讀系統(tǒng)作分析。
可以將助讀系統(tǒng)理解為與選文相關的資料,包括單元提示、課前導讀、注釋圖、批語等。目的既是輔助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又是幫助教師通過助讀系統(tǒng)明確教學要求,使教學有據可依。教師備課時可以依據單元導讀及預習提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插圖和旁批注釋。
一、“單元導讀”“預習提示”指引備課
首先,單元導讀及預習提示的內容符合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論,可以將人的發(fā)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其中初一學生所處的是形式運算階段。具體而言,該階段“個體推理能力提高,能從多種維度對抽象的性質進行思維。并且個體擺脫了具體事物的束縛,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重建事物或過程”。部編本初一語文上學期教材中的單元導讀和預習提示都與之相符。比如第三單元的導讀中“了解不同時代少年兒童的學習狀況和成長經歷,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誼和愛”,便是抽象思維要求的目標。
其次,單元導讀和預習提示除了符合學生的認知階段外,還符合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為教師備課提供參考。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本中)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科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部編本語文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都設置了單元提示,單元提示內容充分體現(xiàn)出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輔助教師備課。一般而言,教師備課需要從三個角度進行: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部編本教材中的單元導讀及預習提示體現(xiàn)出教材、學生和教法的內容。比如部編本教材七年級語文上冊的第一單元就有如下導讀:“本單元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發(fā)了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斌w現(xiàn)出第一單元的人文訴求為:感受自然、熱愛生活。除此之外,第一單元的導讀內容還結合語文特征中工具性的要求。比如,要“重視朗讀,想象文中描繪的景色,領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還要注意品味和揣摩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這些內容不僅明確指出學習該單元時的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而且通過“朗讀、揣摩語言”這些字眼,可以了解學習第一單元的方法。第二單元從“不同角度抒寫親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情感”,人文性的教學目標可以定位為對親情的感受和理解。學習第二單元時,“要繼續(xù)重視朗讀”“注意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通過這些文字,可以了解該單元在工具性上的教學目標為:重視朗讀,包括語氣、節(jié)奏及情感基調的把握。第四單元對學生的要求重在學習人物的美好品質,思考人生經驗,擁有美好而充實的人生。教學方法可以側重默讀法,通過關鍵語句整體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路。
最后,教師不但可以依據單元導讀制定單元教學目標,而且預習提示可以為每篇課文教學目標的制定提供依據。《秋天的懷念》中的預習提示這樣寫道:“朗讀課文,找出一些蘊含著豐富情感的語句,細加體會?!睆闹锌梢粤私饨虒W重點是對情感的體味,朗讀是學習這篇課文的重要方法。《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將教學重點放在默讀法學習上,不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側重于較快地讀完全文,并且理解文章大意。在《紀念白求恩》中,重在引導學生搜集與白求恩相關的事跡,通過事情的描寫了解人物品質。學生在《世說新語》這類文言文時,只要求能疏通文義,理解重點字詞即可。
總體而言,部編本語文教材中的單元導讀和預習提示不僅符合初一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征,而且與語文學科的基本特征相契合,為一線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輔助。因此,部編本教材中的單元導讀及預習提示切中肯綮,教師可以依據這兩者進行教材解讀及教學目標的制定。
二、“文中插圖”“旁批注釋”助陣教學
除了單元導讀及預習提示能為教學工作提供幫助外,而且部編本教材中的插圖及旁批注釋是幫助教學工作進行的“靈丹妙藥”。
部編本教材中的插圖雖然不是彩色的,但是插圖主題與文章內容極為吻合。比如《寫人要抓住特點》中的四幅插圖分別以肖像畫及漫畫的形式反映魯迅和愛因斯坦的外貌形象。不僅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與“寫人要抓住特點”這一主題相吻合;《紀念白求恩》中白求恩認真救治傷員的場景;《濟南的冬天》中雪中濟南靜謐祥和的美景;《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師教小海倫學習的情景等。這些插圖內容與文章核心內容相符合,可以輔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除此之外,教材中為每篇課文配上了作者肖像,一方面從視覺感受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另一方面提醒學生切勿忽視對作者的關注。通常來說,學習材料的表達形式會影響學生的理解,比如實物、模型、圖片等表達形式會幫助學生對相關言語材料進行深層次把握。
不僅如此,對于自讀篇章,編者也進行旁批注釋。目的是將較難的內容通過淺顯的語言進行表達,幫助學生閱讀。這與心理學中的理論相符合。奧蘇伯爾認為:“學生的學習如果有價值的話,必須有意義。而有意義學習的條件必須使學生已有舊知識與需要學習的新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比绻麑⒆宰x課文看做新的知識,那么旁批注釋便是連接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橋梁。依據旁批注釋會充分調動學生已有舊知識,幫助學生建構對于課文中新知識的理解。
總體來看,文中插圖和旁批注釋在教學過程中是不可忽略的。編者依據心理學中的原理,合理附加文中插圖及旁批注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插圖注釋,不必處處從課外找資料,而是對教材中已有內容進行完全利用。
三、對部編本教材中助讀系統(tǒng)的反思
(一)部編本教材助讀系統(tǒng)的進步性
如果靈活使用助讀系統(tǒng),那么不僅可以深化對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輔助教師的教學工作。合理使用部編本教材中的助讀系統(tǒng),可以幫助教師規(guī)避對文本過度挖掘的問題。比如《再塑生命的人》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但是依據預習提示的內容,教學應該聚焦于如何提高閱讀速度,較快速地把握文章大意,重點感悟莎莉文老師對小海倫的幫助,不必在細節(jié)之處作過度解讀。
部編本教材中的助讀系統(tǒng)針對教讀和自讀兩種類型選文,設置了不同形式的助讀材料。教讀課文的助讀系統(tǒng)包括預習提示、注釋、插圖、讀讀寫寫、補充材料。自讀課文的助讀側重旁批、課后閱讀提示。教讀課文要求教師重點講授,自讀課文只需要教師進行提綱挈領地指導,旁批注釋有助于學生深層次理解。自讀課文中的課后閱讀提示不僅對課內學習進行補充,而且提出具體的閱讀建議,將課文學習向課外閱讀拓展。
溫儒敏先生指出,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語文的基本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指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要素和關鍵內容,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在部編本教材中,對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方面都所體現(xiàn)。
(二)使用部編本教材助讀系統(tǒng)的注意點
在使用助讀系統(tǒng)時需要明確定位,助讀系統(tǒng)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輔助教學。助讀系統(tǒng)的存在是為知識系統(tǒng)服務的,是輔助知識系統(tǒng)的順利教學,不可喧賓奪主。
筆者將在今后學術研究及教學實踐中對部編本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進行持續(xù)關注,作進一步研究。重點探討學生使用助讀系統(tǒng)的情況,以期有所收獲。文章存在的不足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德儒.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王榮生,李海林.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范紅,劉識亭,王家倫.小學語文課程解析與教學技能提示[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5]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lián)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6]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及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