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麥平
【關鍵詞】 高中;留守學生;心理健康;家庭;社會;
【中圖分類號】 G6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6—0052—01
農村留守學生是社會轉型期農村勞動力到城市就業(yè)后出現(xiàn)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近幾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發(fā)展,農村留守學生數(shù)量呈現(xiàn)出劇增的趨勢,由此他們的教育問題,尤其是長期被家長、學校、社會等方面忽視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日益突出。怎樣使農村高中留守學生受到科學、全面的教育,讓他們與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家庭層面的策略
1. 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家長的觀念會直接影響子女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因此家長應樹立科學的家教觀念,尊重孩子,注重與孩子保持溝通、交流,注意包容、欣賞自己的孩子,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種融洽、和諧和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并將其有意識的融入自己的教育行為中,從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要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證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克服自私的實惠觀,摒棄狹隘的“讀書無用論”思想,將子女的成長和發(fā)展放在首位。
2. 摒棄陳舊的教育方法。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內容應該把單一的以學習為主更新為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世界觀價值觀教育等。同時要從過去的“棍棒教育”和“高壓手段”下走出來,尋找一種能依據(jù)孩子的個性特點和生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教育的科學方法。
3. 積極與學校、老師溝通,形成教育合力。家長應該充分利用家長會、教師家訪等機會與學校和老師溝通,或者通過書信、電話等形式與學校老師建立聯(lián)系,互通信息,了解孩子的情況,與老師一起制定符合自己孩子特點的教育方案,努力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教育合力。
4. 應充分重視監(jiān)護人的作用。家長要加強和監(jiān)護人之間的聯(lián)系,要和監(jiān)護人一起探討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問題。監(jiān)護人要樹立角色意識,監(jiān)護人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負起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為其營造必要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huán)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驕縱溺愛,做到嚴與愛的結合,運用自己的理智和情感促其健康成長。
二、學校層面的策略
1. 學校教育應從重教法向重學法的方向轉變。一直以來,學校教育都是重視教法而忽略學法上的指導。這種簡單枯燥的教學形式往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興趣,從而產生厭學心理。教師應該依據(jù)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心理及生理特點,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加強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同時利用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從而培養(yǎng)起自信心。
2. 學校教育應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導。當代中學生面對的是紛繁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充斥著各種不良風氣和思想,由于缺少合適的傾訴對象和必要的知識,他們對社會生活往往缺乏客觀公正的認識。這將直接影響著他們健康心理的形成。學校應該根據(jù)具體情況,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開辦心理咨詢室等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指導。
3. 對家長進行家教方面的指導、培訓。家長文化水平低和教育觀念陳舊,造成家教方法簡單、教育效果差等問題的發(fā)生。學校有責任對家長進行必要的理論指導與培訓。指導、培訓的內容為轉變家庭教育觀念、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點正確評價他們的行為、學會與孩子溝通、教育孩子樹立正確榮辱觀、人生觀,幫助孩子克服厭學心理等方面問題。
三、國家、政府和社會層面的策略
解決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問題,需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關心協(xié)作,依法實施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通過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政策的精神,從入學教育、學校建設、戶籍管理等方面,健全政策和制度,確保留守學生能夠接受完全、優(yōu)質的教育。同時,應大力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學生的學校寄宿條件,確保這一群體不但有學上,而且能夠上好學。此外,創(chuàng)造較好的校外環(huán)境,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真情關愛農村留守學生的良好氛圍,加強對諸如網(wǎng)吧、游戲廳和其他場所的管理,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孩子們的負面影響。
四、留守學生自身層面
留守學生自身也應該樹立高遠的人生目標,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學會換位思考,培養(yǎng)廣泛的課外興趣,積極參加各類集體活動,能夠體諒父母生活的不易,抗拒誘惑,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把握住高中階段的黃金學習時期,改變自身命運,改變家庭現(xiàn)狀。學校、教師和家長必須打破舊有的教育模式與管理模式、更新觀念、大膽改革、勇于創(chuàng)新,形成科學的教育觀念,努力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共同承擔起和完成好育人使命。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