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是給予,愛是奉獻,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之愛是教師在日常教育活動中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是師生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有效載體。用教育之愛立德樹人,就是要用教育者身上的知識、信仰、情感、仁愛等激發(fā)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力,使每一個學生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關鍵詞:教育之愛 高等院校 立德樹人
教師對學生的愛,要像母親愛自己的孩子一般。教育之愛是教師在日常教育活動中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是師生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有效載體。立德樹人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基石,是培養(yǎng)每一個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基本要求。高等學校是區(qū)域經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能力提升的基地,高等學校教師要認清當前工作的重要性,要把握立德樹人的內涵和重要作用,要把落實立德樹人作為工作的根本標準,將教育理念與日常生產教育活動緊密結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新時期社會發(fā)展的棟梁之材。
高等院校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是莘莘學子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放飛夢想的地方。每一個在校大學生具有成人但不成熟的特點,因此,學校各項工作必須圍繞教育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塑造學生來展開。
教育是一個示范過程??鬃釉唬骸捌渖碚涣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為規(guī)范甚至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到典范作用。教師不應是為教書而教書,而應該以人為本,教書育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第一要務。教師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入手,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tài)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高校教師要認真學習《高等學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敬畏教師身份,遵守職業(yè)道德,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修身,弘揚高尚師德,樹立高遠目標,喚醒強烈的教育責任感和使命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關愛學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師益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不斷提升學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yǎng)。
教育是一項愛心工程。高校教師要自覺加大教學精力投入力度,以飽滿的熱情、前沿的學術觀點、多元的思想交鋒、簡樸而富有穿透力的語言,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和求知欲望;變說教為行為示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效其行”,將立德樹人落實在一言一行中。一方面,要用清晰的理論、豐富的社會實踐,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解除思想困惑,看清前進的道路和方向,從而增強“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立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要通過嚴謹?shù)睦硇运季S、批判性思維和系統(tǒng)性思維訓練,用豐富的專業(yè)理論、先進的科學探索案例、最新的科技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增強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只要教師熱愛本職工作,關愛學生,以飽滿的激情、嚴謹?shù)膽B(tài)度,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和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必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教育更是一項長期工程。教育工作者應該關心每一位學生及其未來。學生因有好的素質用而被社會選用,社會需要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應用型人才,這正是高校教師的根本使命,所以教師要用“德高、學高、藝高”的三高模式來引導和感染學生。德高,即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學高,即下苦功夫、求真學問,以扎實的學識支撐高水平的教學;藝高,即提升教學藝術,善于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提升人的觀念,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用愛心和智慧去感染和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使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學生品格端正,就會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就會愛崗敬業(yè)、堪當重任,從而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重用。
愛是育人的秘訣、是成人之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教育之愛更是師德的靈魂。高等學校教師要用愛去除師生之間的情感藩籬,用信任來充實師生之間的心理隔閡,用理想去激發(fā)學生的智慧和潛力,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莊子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苯處熢诮逃顒又校脨蹃斫y(tǒng)領一切,用教育之愛踐行立德樹人,以全新的、有愛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時期的教育事業(yè),用愛支撐起一片晴空,讓每一個學生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參考文獻:
[1]婉琳.儒家思想對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素養(yǎng)的現(xiàn)實意義[J].三葉草園地,2006(07).
[2]劉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徐慧.談德育工作中的情感效應[J].教育周刊,2005(09).
(作者簡介:任正彥,男,本科,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