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 要:思考教育,感受教育之靜待花開,潤物無聲之美,因材施教,個性發(fā)展之美,賞識激勵,嚴慈相濟之美。體悟教育之心靈藝術,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尋找適合孩子教育的方法,關注并從教育細節(jié)入手,身體力行。追求“潤物細無聲”之境界,以小事成就大事, 以細節(jié)成就完美,關注著每一個孩子,引導他們發(fā)揮潛能,做個最好的自己。
關鍵詞:感受;教育;心靈;思考
從事一線教學二十九年,經常反思高爾基之語?!皭圩约旱暮⒆樱@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但是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苯逃撬囆g,教育是心靈的藝術!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質,總能打動人的情感,愉悅人的精神,凈化和陶冶人的心靈,升華人的審美理想,培養(yǎng)人的審美能力,從中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教育之美何在?
靜待花開,潤物無聲之美。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棵成長中的花朵,我們不要急于看到花朵的綻放,要耐心等待,其實每一棵花都要等待幾個季節(jié)的風霜雪雨洗禮,才會綻放最美的花。他們有可能嬌艷無比,也有可能在季節(jié)輪回之后還是一支寂寞的小苗。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都在不知不覺地成長。不管是怒放的小花還是靜待花開的小苗,都會有他們自己的精彩,都會驕傲地面對陽光雨露。我們則要學會細心呵護,潤物無聲,靜靜分享他們成長的快樂。欣賞成長之美,靜待滿園花開!
說到靜待花開,不得不重提楊佩昌老師之德國見聞。楊老師曾在德國弗賴堡大學做學術訪問。深刻感受過德國基礎教育。在德國,學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不允許教授專業(yè)知識,社會上也沒有類似的培訓班。德國《憲法》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guī)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1]。并非崇洋媚外,此真正符合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規(guī)律。孩子的天性是玩耍,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而與之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象力、思考力和主動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于主動思考的習慣。
由此引發(fā)我的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fā)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北R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說到。所以靜待花開,欣賞成長之美,施展育人之美,萬萬不要拔苗助長,徒生煩惱。
因材施教,個性發(fā)展之美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fā)展。成語出自《論語·先進篇》: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么?”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后,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盵2]由此而生“因材施教”之語。
也曾有人因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差異而提出“因性而教”。二者確有差異,女生在生理發(fā)展上較男生一般早熟一、二年,在小學和初中低年級時,女生的語言能力和機械識記能力一般優(yōu)于男生,再加上本身學習的內容中抽象思維的成分比較少,所以此時女生的學習成績普遍高于男生,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內容機械識記成份減少,相應地抽象思維的要求越來越高,男生的優(yōu)勢開始發(fā)展。由此提出“因性施教”,即應看到男女生各自的優(yōu)勢,因勢利導,幫助他們分別保持和發(fā)展各自的優(yōu)勢,共同進步。
由此引發(fā)我的思考:不管是“因材施教”“因性施教”,還是“因齡而教”,均以傳授者角度而出,突顯對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而學生則應“因材而學”“因教而學”“因齡而學”,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還應允許學生“因材擇學”,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年齡等特殊情況進行自由的發(fā)展,彰顯其個性發(fā)展之美。
賞識激勵,嚴慈相濟之美。
賞識激勵是精神激勵中若干方式、方法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賞識就是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價值而予以重視、肯定或贊揚。賞識激勵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可以是一種教育手段,它的激勵作用具有顯著性和多樣性,在教育過程中,恰當運用賞識與激勵教育能夠對學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激發(fā)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樹立強大自信心。學會賞識別人,尊重他人,就是對自己的尊重,贊美別人就是提升了自己。這將影響孩子一生。
賞識激勵是一種愛,教師家長需要找到施愛的方法和藝術,把對孩子的愛具體化,讓孩子切切實實感受到愛。包括理解、接納、尊重、信任等,而使愛表象化、具體化,更便于操作。賞識和激勵要求施教者相信自己,他們就會把你當作自己的親人和知心朋友,他們就會服從你的管理。對犯錯的學生,多給一些改正的機會,敢為他們承擔種種壓力,學生就會用優(yōu)異的成績來回報你,他們就會更加信賴你、尊敬你。
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必須包括嚴格要求學生,嚴格要求與溫暖關懷共促學生健康成長?!皩W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這句話出自2008年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它要求我們教師對學生要嚴中有愛,嚴中有度,嚴中有方,使學生對老師敬而愛之,而不是見而遠之。
由此引發(fā)我的思考:賞識激勵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一種愛的藝術,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在現(xiàn)實生活中,抱怨多于賞識的事實比比皆是,這正是教育失敗的重要原因。賞識激勵教育承認差異,肯定差異,能看到孩子的長處和點滴進步,使差異縮小、消失。在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和父母眼中,世上沒有壞孩子,只有渴望被大人們認可、鼓勵、賞識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對子女的鼓勵越多,子女就越自信;反之,就越自卑。只有“慈母般的愛”,沒有嚴格的要求,必會讓學生變得驕縱隨意,單有嚴格的要求沒有慈愛伴隨,關系容易緊張,反而育人成效降低。因而要慈在細微之處,嚴在當嚴之處,嚴慈相濟,賞識激勵,便是教育中最美的花朵之一,是真愛的體現(xiàn),心靈的藝術。
我經常思考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需要“靜待花開,潤物無聲”,最好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個性自由發(fā)展”,最好的教育需要“賞識激勵,嚴慈相濟”,最好的教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為主體的,不是教師更不是書本,能充分調動學習者得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教育。我們要關注并從教育細節(jié)入手,身體力行這樣的教育。 “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追求。小事成就大事, 細節(jié)成就完美,讓我們懷著這樣的理念去教育,關注著每一個孩子,從細節(jié)教育中感受教育之美,體悟心靈藝術的魅力,引導他們發(fā)揮潛能,做個最好的自己,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楊佩昌 《為什么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2]《論語·先進篇》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北京路中學,山東 日照 27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