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方珍
【摘要】本文根據(jù)新教材新的版塊“探究與分享”的解讀,研究如何正確運用好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新教材特點,理念,以及以往教師在設置探究環(huán)節(jié)遇到的問題入手,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探索使用“探究與分享”這一教材環(huán)節(jié)需要注意的問題以求在實際教學中能更好的把握教材,更好的上出互動課。
【關鍵詞】探究與分享 ?道德與法治 ?整合 ?挖掘 ?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9-0048-02
從2016年9月開始,原本的思想品德課本被新教材道德與法治代替,這本新的教材無論是從名稱到內(nèi)容都做了大量更改,許多一線教師拿到新教材的時候往往感覺到茫然和無助,不知從何下手,這本教材中設定了“運用你的經(jīng)驗”、“探究分享”、“閱讀感悟”、“相關鏈接”、“方法與技能”和“拓展空間”幾個環(huán)節(jié),其中“探究與分享”是設置最多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七年級上冊中總共出現(xiàn)了82個,所以我想就如何在新教材中運用探究與分享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新教材的特點
根據(jù)2011年《課標》、2016《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結合初中學生生活邏輯和學生自身發(fā)展而編寫,從七年上冊來看,全書以“生命教育”貫穿始終,有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突出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意識,加強媒體素質(zhì)教育,引入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教材特別重視以學生活動為基礎,以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教材呈現(xiàn)的方式及意圖越來越突出生活實踐知識的學習,思想品德必須超越知識的傳遞,必須改變簡單告知對錯的方式,改變成人單方面的說教,走向雙向平等的交流和開放的對話??梢?,新教材對授課的要求提出更高的目標,傳統(tǒng)意義上的授課模式顯然已經(jīng)不適用,學生上課的過程基本模式幾乎是“創(chuàng)設情境,直面矛盾困惑,道德判斷價值選擇,體驗感悟,行為及行為能力和方法指導”。新教材培訓的使用建議也是:“立足實踐,創(chuàng)造性使用,帶動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改變”。所以,運用好課本當中探究與分享十分重要。
二、以往“探究活動”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的問題
1.探究目標不明確,意圖不明朗,形式化,為探究而探究,往往表現(xiàn)出來的是課堂表面上熱熱鬧鬧,學生無收獲。
2.設置的問題低幼化,往往一眼就能得出答案,學生提不起探究的興趣和欲望。比如:行不行,好不好,對不對這樣的問題,或者問題本身沒有可探究性,比如:你認為學習重要嗎?
3.教師缺乏有效組織課堂的能力,組織活動時混亂,學生各行其是,沒有分工也沒有合作。比如教師常犯的錯誤:請同學們討論一下某某問題。這種簡單的詢問起不到任何討論和探究的效果,有些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沒有體現(xiàn)分層次原則,或者提問干脆就是叫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沒有關注到后進生的發(fā)展,我們應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以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4.沒有體現(xiàn)分享環(huán)節(jié),探究之后,教師依舊個別提問,隨機提問,學生草草回答了事。之前所做的討論顯得完全沒有必要。
5.探究活動設置與教材脫節(jié),或者探究之后不能引發(fā)學生感悟體驗,不能回歸教材知識點,學生得不出與教材下一步知識點展示的內(nèi)容。這種探究也是嚴重背離感悟,體驗,得出結論這種思想,也是無效的探究活動。
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轉變自身的角色,為了迎合教改需要而設定的探究活動問題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對于新教材中“探究與分享”欄目的運用。
三、新版教材中正確運用“探究與分享”
1.切實把教材中給我們的“探究與分享”環(huán)節(jié)運用起來
許多老師犯了一個錯誤,在舊版本教材使用中,往往不使用教材中給我們的教學材料,而自己另辟蹊徑。當然,舊版本教材中的材料有些不一定適用,這也是教師自找資料的原因之一。新版教材模塊設置較合理,教師應該真正的把新教材中的各個模塊切實運用起來,特別是“探究與分享”模塊,和教學順序以及知識點有良好的連貫性,我們只要認真解讀教材,真正運用好教材的“探究與分享”內(nèi)容就足以開展良好的教學互動等活動。相反,如果教師自己去找材料,不一定會和教學內(nèi)容有良好的銜接不說,對教師也造成額外的教學負擔。所以,每位教師都要認真研究教材中的“探究與分享”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教材的原生材料。
2.注意課堂時間把握,整合運用教材中的多個“探究與分享”環(huán)節(jié)
就七年級上冊來說“探究與分享”環(huán)節(jié)就多達82個,,每節(jié)課中就有好幾個“探究與分享”環(huán)節(jié),如果大家按照課本里面的順序,每個“探究與分享”都活動一次,那么顯然時間上不允許,實際上也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上課的需要,適當刪減一些與自己上課情況不需要的探究分享活動,或者把課本當中幾個關聯(lián)性比較好的探究與分享整合一起使用。提高探究與分享的使用效率,良好的一節(jié)政治課,一般探究活動也就2-3個左右,探究活動不在多,而在實效性。比如:在七上《認識自己》這一課中,P27.P28的兩個探究分享就可以整合一起,在提出問題“你如何看待小剛對自己的認識”,“這樣的認識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影響”之后,完全可以設置第三個問題“說說你對自己的認識有多少?”進而繼續(xù)延伸問題“你是從哪些方面認識自己的?”學生活動之后,馬上進入知識要點:“我們該怎樣認識自己”。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感悟體驗,最后也能得出教材知識要點的結論。完全沒有必要分兩次來討論,兩次活動,最后浪費了許多寶貴時間。
3.對課本中的“探究與分享”精挖掘
認真研究教材中的探究分享活動環(huán)節(jié),除了篩選好的材料之外,如果在某個探究與分享環(huán)節(jié)中有自己的見解和材料積累,我們完全可以適度拓展活動的內(nèi)容,以達到最好的效果。比如:七上P12頁萊特兄弟的飛機夢這一材料,教材中給我們的是文字材料,學生通過閱讀后也許感悟不到其中努力的艱辛和重要性,這時候,教師可以拓展延伸,可以尋找一些萊特兄弟研究制造飛機,或者實驗試飛飛機的視頻短片,播放給學生看,然后在提出問題。這樣效果要遠遠好于文字的描述。并不是說忠于教材就完全不能變通,我們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拓展材料的內(nèi)容,增添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內(nèi)容,以達到吸引學生興趣,趣味性以及增強探討性的效果。
4.探究活動設定的注意點
(1)問題設置要明晰,簡潔,有可探究性,避免問題的低幼化。問題的設定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能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欲望。問題設定要與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內(nèi)容相關。切忌為了探究而探究。
(2)探究活動之前要注意有效組織??稍诤诎逍涯康奈恢脴嗣鲉栴},然后根據(jù)班級人數(shù)以相鄰為原則分好討論組,并且在每個談論組中設定一個記錄人或者發(fā)言人??梢砸筮@個記錄人或者發(fā)言人輪流擔任,這樣就避免了發(fā)言人永遠都是那么幾個學生的情況。對每個小組的討論有要求,起來回答問題的發(fā)言人也有要求,比如要求回答要聲音洪亮,語言有組織性,條理性,要求發(fā)言人回答的時候其他小組認真聽,或者記錄,可補充,反對等等。
(3)注意時間把控。教師可以在每個環(huán)節(jié)設定好時間,比如討論環(huán)節(jié)5分鐘,回答環(huán)節(jié)每個人2-3分鐘等等。這種設定的好處在于增強學生的緊迫感和時間觀念,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5.分享環(huán)節(jié)注意點
(1)學生展示成果要求語言有組織性,有記錄,聲音響亮,目的在于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鍛煉其勇氣,自信心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分享階段開始時要求其他沒有回答的學生認真聽,可做記錄,待同學回答完畢可以提出補充,建議,以及反對意見等等,要求舉手。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組織性、紀律性,以及思辨能力。
(3)在學生分享結束之后,教師要引導其余學生給展示成果的學生鼓勵,適度的表揚,對小組互相協(xié)作的肯定,教師可以建立一定的評價機制,對于獲得肯定的小組給予一定的表彰或者獎勵。目的在于激發(fā)小組討論活動的積極性,以及凸顯團結精神的重要性。
(4)分享環(huán)節(jié)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梢哉Z言描述,可以作品展示,也可以表演的形式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看。多種形式的分享環(huán)節(jié)既可以增添課堂活躍氛圍,鍛煉學生各種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本學科的興趣,讓學生覺得道德與法治是實在有用的。
6.探究與分享的最終目的是回歸教材
任何的探究分享活動,一定是以學生獲得感悟體驗或者獲得知識經(jīng)驗為最終的目的。而這種感悟體驗,其實就是我們教材要求的知識要點,我們設計探究的初衷就是通過學生活動體驗感悟到知識技能。教師在上課活動環(huán)節(jié)一定要牢牢把握這個核心。分享活動結束后一定要注意總結,并且回歸教材。可以幫助學生歸納知識點,或者總結通過活動大家獲得什么樣的收獲。只有通過學生活動、感悟、體驗,最終得出結論,這種模式是真探究,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都會比簡單說教來得強,來得真實。
四、教師要找好自己的角色
當然教師在“探究與分享”活動整個環(huán)節(jié)并不是主角,始終處于一種引導者的角色,教師的功能在于組織活動順利進行,總結探究成果,引導學生把感悟和體驗回歸課本知識點,這一點尤其重要。教師要牢記自己是課堂活動的幫助者和組織者,更多的時間應該讓給學生,要始終牢記我們“探究與分享”環(huán)節(jié)設定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得出教材結論而設計的。通過活動設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展示成果,獲得感悟,最后回歸課本這才是教學應有的教學模式,也是新教材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當然,在新教材的使用上我們還有許多困惑,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和課改一樣,摸著石頭過河,我們在探索如何更好的使用新教材而努力鉆研教材,但是我們的目的是一樣的,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我們必須清晰認識到自身角色的轉變,充分運用“探究與分享”能讓教師更好的做好“知識獲取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成為,“知識探尋者”的角色。當然,我們在如何使用“探究與分享”這一環(huán)節(jié)上還有許多值得努力探尋的地方,我也在不斷學習前輩們的經(jīng)驗,吸收借鑒,希望我們能把道德與法治這門課上好,上出精彩。
參考文獻:
[1]新教材《道德與法治》解讀
[2]趙紅英《巧用探究式教學,煥發(fā)思品課活力》廣西教育 ?2015.4: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