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紅
摘 要:所謂“防患于未燃”,許多問題在“行前”即實施之前就已出現(xiàn),那么為什么不作做好行前思,再去行中思、行后思呢?做好行前思對于我們來說,可以表現(xiàn)為做事之前周密詳盡的計劃、種種可能性的假設、積極充分的準備及林林總總的嘗試等等,但我們往往忽視了一點:點燃幼兒行前思。
關(guān)鍵詞:教師;課前準備;幼兒行前思
從前我在教學中,比較注重行中思和行后思,注重在行動過程和結(jié)果上找原因,也就是所謂的“反醒”,這樣固然可取,最終也解決了許多問題,但仍免不了有失敗的體驗,走了彎路。試回想我們進行一節(jié)課的大致模式:
不難看出:行中、行后思師生交流較多,占主導地位;教師行前思充分,而幼兒行前思或忽略不計或蜻蜓點水,沒有充分展開和深刻的認識,多數(shù)為單方面,缺乏幼兒參與或形式被動。
“點燃”幼兒的行前思,就同點燃一把火一樣,要有充分、厚實的火種,才可能有輝煌、旺盛的燃燒過程和充滿光熱、有價值的圓滿結(jié)果。因此,我們必須給予這個容易忽視的問題以足夠的重視,同時結(jié)合實際、因材施教,采取積極的方式與方法來展開幼兒行前思。
一、讓幼兒參與課前準備
教師在進行課前準備時,可請幼兒一起參與器械的擺設、場地的布置或進行相關(guān)技能訓練等,教師可以借機傾聽幼兒的一些想法、要求,隨時完善,而幼兒也可在教師指導下、在擺擺玩玩中了解器械用具的特征與用途、熟悉場地的大小、變化、鋪設情況及掌握基本技能。這樣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不用浪費過多的口舌去介紹器械、場地及方法,大大增長了有效時間,提高了效率;同時,又可克服幼兒產(chǎn)生過強的新鮮感。
二、開頭設疑,制造懸念
過于簡單或一目了然的事物,不能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望,要么心不在焉,要么被動接受,這些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我們不妨丟給他們一個謎團或留給他們一個想象空間,制造一個富有新意或帶有挑戰(zhàn)性的氛圍來吸引他們。例如:針對我班幼兒兩極分化嚴重情況,我采用了跳組方式來喚醒差生自信心。(幼兒按水平高低分組比賽,強者與強者比,弱者與弱者賽,每次比賽后按各組名次重組,冠軍組由每一組的第一名組成,以此類推)。作為一節(jié)新授課,我在開頭設疑:“今天,我們要進行跳組訓練!”下面一片嘩然,幼兒紛紛猜測:“老師,什么叫跳組?”“跳組是怎么跳?跳來跳去嗎?”……孩子們急不可耐地等待我定論,我卻把這個謎留給他們:“我先不著急告訴你們,請你們在下面的題型操作中,邊動手邊思考,自己去理解歸納跳組而含義,然后由你們來告訴我!”頓時小朋友們躍躍欲試,在愉快而緊張的氛圍中,帶著疑問主動完成了高質(zhì)量的訓練,最后興奮地向我訴說他們的心得并根據(jù)親身體驗準確歸納出了跳組的含義。我通過設疑(行前思)--邊動手邊思考(行中思)--歸納跳組含義(行后思)這一過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組織討論,提出假設
課前教師給孩子出一個與課程相關(guān)的問題,讓孩子出主意、想辦法,做出種種假設。在師生共同交流之下,使師生對課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另外,及時否定錯誤的思想與方法,肯定正確的方法,以減少失誤;同時,在平等融洽的氣氛中,讓幼兒擺脫束縛,集思廣益,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探索欲望,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例如:在一節(jié)美工《制作不倒翁》的課中,我當了回“笨老師”:“這有許多材料,我想用他們來制作不倒翁,但是我不知道該怎么辦,能不能請小朋友動腦筋替我解決這個難題!”于是小朋友紛紛獻策,有的說裝沙,有的說灌水、放磁鐵等等,方法千奇百怪。其中有一個小男孩,拿起了一張極不起眼的圓形紙片說:“老師,我想可以把這張紙對折,做成一個半圓形的支架,再在上面畫個圖案,就是一個不倒翁了?!边@個方法既快又簡單,得到了全班小朋友的認可。由此可看出,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想、去探索,比直接告訴他應該怎樣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四、與行后思有效結(jié)合
慎密的行前思為形成深刻、有價值的行后思提供良好的鋪墊,而以往行后思中的經(jīng)驗教訓總結(jié),又為行前思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例如:我在設計每日區(qū)角活動方案時,遵循以下過程:回顧昨天區(qū)角完成情況,強調(diào)優(yōu)缺及改正改進方法--具體實施過程--總評分析,肯定閃亮之處,同時針對舊問題解決情況及新出現(xiàn)的問題,展開討論。
五、將行前思遷移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
注重幼兒行前思不應局限于課堂,更應貫穿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例如:收玩具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每次收拾過程中都有許多改進之處。在組織幼兒思考“怎樣才能收得又快又干凈”的討論之后,許多好方法被提出發(fā)現(xiàn):兩只手同時拿,一次多拿一些,將玩具筐放到離玩具近、玩具多的地方,分類分組收等。類似的做法仍可運用到分水果、分碗筷等活動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行前思不論對成人還是對幼兒來說,都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和意義。由此,我們要不斷在幼兒的行前、行中、行后“煽風點火”,同時注重自己的行前、行中、行后思三個環(huán)節(jié),并不斷以“行前思、行中思、行后思,三思而后行”這一反思模式為指導來鞭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