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珍波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方式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為了更好地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分層教學法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開始出現(xiàn)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新課程的理念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以及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來組織教學,分層教學法符合這樣的教學規(guī)律。運用分層教學,教師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實現(xiàn)教學相長。本文將針對基于差異的小學數學分層教學進行簡要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策略
在新課改背景下,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小學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充分提高整個課堂效率,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將分層教學法應用到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分層教學法主要是基于學生個體差異而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幫助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不同的學習途徑、方法,從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老師所傳授的內容,有效提高個人學習效率,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一、分層教學法
分層教學就是老師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進行因材施教,設立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用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環(huán)境,獲得提升知識的機會。這種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廣泛。數學學科的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極高,然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每個人在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在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個人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一部分學生存在自律性較差、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掌握能力差等問題。為了能夠有效地彌補學生存在的不足,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教師要尊重和了解每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從而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和有效指導,確保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有效地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二、小學數學采用分層教學的理論基礎
(一)堅持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學生為主體”已經成為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大目標,經過實際調查研究,分層教學法充分的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首先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需要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并以此為依據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融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氛圍當中,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此外,學生作為學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核心點,通過開展不同層次的教學能夠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讓枯燥的數學知識逐漸逐漸變得生動起來。
(二)堅持教育的公平性。關于教育的公平性很多學者都提出過自己的觀點。其中,教育專家周洪宇曾經這樣說過“教育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公平的對待”。由此可見,每一位學生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利,除了要關注學生受教育機會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在獲取教育資源時所享受的公平性。而分層教學法充分的展現(xiàn)了教育的公平性,這種教學方法使得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獲取必須的教學資源,將教育公平理念充分的貫徹到實際教學工作當中,讓每一位受教育的孩子都能夠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并將所學知識有效的應用到學習和生活當中,以此來達到受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經過實際調查發(fā)現(xiàn),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把關注點放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進度方面,而很少會關注學困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需求,自然也未能針對學困生而制定相關的教學計劃,導致部分學生出現(xiàn)了消極的學習情緒,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也很難達到預期目標。與此相反,如果教師能夠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多種教學方案,則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渴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在推進老師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同時也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長期如此,學生則會更樂意的去接觸和學習數學知識,有效的提高數學成績。
三、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策略
(一)注重學生需求與教學目標的對應性。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分層教學法的應用必須貫穿于整個教學工作的始終。首先,在制定教學目標階段,堅持以學生分層為前提來進一步開展教學目標的分層,確保學生的需求與老師的教學目標相對應。這就要求小學數學老師在進行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以及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不同,把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其中,A層次代表學習基礎過硬,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較強的學生。B層次則代表學習基礎和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一般的學生,最后C層次則代表數學基礎以及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較差的學生。根據這三種層次所代表學生的差異來制定和完善相對應的教學目標,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效地掌握所學知識。
(二)根據接受能力,進行必要的知識分層。在進行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充分了解知識的難易程度,進一步推動分層教學的進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學環(huán)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教學活動的切入點。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節(jié)課的內容時,老師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內部小組合作探究,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梢宰孉層次的學生圍繞“任意的三條線段能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這一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讓B層次的學生進行實際動手操作,通過實際觀察和操作,進一步驗證三角形定理。而最后由C層次的學生進行課堂總結。這樣,既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練習、作業(yè)分層。課堂練習、課后作業(yè)是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分層練習、作業(yè),有助于學生準確反饋學習情況,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導優(yōu)輔差工作,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分層練習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般來說,教師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yè):第一層次為基本練習,主要是直接運用基礎知識可以解決的題目,要求人人都會做,有利于強化、鞏固基礎知識的掌握,獲得基本技能;第二層次為對基礎題作較大改變的變式題或帶有綜合性、靈活性的習題,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同化處理,有利于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這一類練習要求B層學生和A層學生能做。第三層次為具有思考性、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題,這一層次的作業(yè)要求A層次的學生認真思考后能做。在做分層練習、作業(yè)時,教師必須明確提出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練習、作業(yè)要求。
(四)對教學評價進行合理分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采用分層教學的教學方法,就必須做好教學評價工作。老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來設定不同的評價準則,對于A類學生老師提出的要求要明顯高于B類和C類學生。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老師的鼓勵。例如,在每次的數學考試結束后,老師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平時作業(yè)完成情況結合考試成績,科學合理的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評價過程中要突出表揚不同層次中表現(xiàn)突出的同學,讓其他學生以此為學習榜樣,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加努力,爭取在下次考試中也能取得優(yōu)異成績,從而獲得老師的表揚。
綜上所述,由于小學生彼此之間存在著差異,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也會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授,不可避免的會存在部分學生掉隊的情況。因此,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逐漸突顯出來,這種教學方法基于學生的差異來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好地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數學問題,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張曉貴,郭世平,方明華等.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7,(6):10一13.
[2]楊榮花.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22):50—51.
[3]唐小燕.淺談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有效策略[J].科教文匯, 2018,No.366(18):127-128.
[4]何叢梅.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策略初探[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28):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