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琨
【摘 要】在仔細研讀《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基礎上,我們研究并設計了“以聽唱英語童謠為基礎”“以學習Phonics(自然拼讀法)為手段”“以閱讀英文原版書籍為目標”的主要學習策略課題核心概念,通過校本課程與牛津英語教材的有效整合,以校園英語節(jié)為展示平臺,旨在通過在教學中教學方法的不斷探索和教學效果反饋,有目標、有步驟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英語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學科特色建設;校本課程;課程整合;英語氛圍
小學英語教學在歷經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人們對英語課程的認識也經過了一個從知識觀到工具觀再到人文觀的發(fā)展過程。在學習和實踐中我們意識到,要為英語學科教學特色的形成和發(fā)展搭建一個平臺,探索一個突破點,最有效的途徑則是開發(fā)和實施英語校本課程。同時,英語特色教學活動的開展也是檢驗和深化校本課程意義和價值最直接的手段。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與學科特色建設是一個同步發(fā)展、相互促進的過程。
一、以聽唱英語童謠為基礎,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
兒童是天生的語言學家。年齡越大,學習第二種語言時越依賴母語,甚至排斥第二種語言思維方式。這就需要在孩子低幼年級給他們不斷地“磨耳朵”。“磨耳朵”的核心不是聽懂每一個音素和單詞,而是感受英語的節(jié)奏、韻律,培訓良好的語感。
英語童謠節(jié)奏明快,朗朗上口,是原汁原味的語言材料。而且,童謠一般不長,句式也較簡單,所以它的韻律節(jié)奏能讓兒童很輕松地接受?!懊绹{Muffin Songs”、“Wee Sing”、《語感啟蒙》、“Super Simple Songs”等都是英語啟蒙階段很好的“磨耳朵”資源。
聽唱英語童謠在于使學生在語言敏感期能有意識地儲存大量的英語語音信號,熟悉英語韻律,這才是英語啟蒙聽力輸入的關鍵,也是聽力辨音能力的基礎,從而為下一步學習Phonics(自然拼讀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以學習Phonics(自然拼讀法)為手段
Phonics教學法又稱“自然拼讀法”,Phonics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用來提高識詞和閱讀能力的主要教學方法。通過感知字母(letter name)與字母發(fā)音(letter sound)之間建立的聯(lián)系,在不依靠音標的情況下,讓孩子擁有見詞發(fā)音、聽詞拼寫的能力。
在不斷地實踐中,我們總結、確立了Phonics的學習過程應分為以下幾步:1.觀看starfall動畫片,跟著starfall網站(一個免費的Phonics啟蒙網站)進行啟蒙學習。了解26個字母的發(fā)音,能分清Letter Name和Letter Sound。能理解并會說含有字母發(fā)音的單詞。2.能正確拼讀short a, i, o, u, e, ck和其它字母組合的發(fā)音,能拼讀含有這些因素的單詞。3.能正確拼讀詞首輔音、詞尾輔音、雙音節(jié)詞和以-ing, -er, -ly, -es, -ed結尾的單詞,能靈活運用。4.能正確拼讀長元音、r和以y結尾的單詞。5.能正確拼讀雙元音、復合輔音單詞、wr、kn,soft c and g的單詞。
Phonics有一個孿生姐妹:Sight Words,它是閱讀的另一根拐杖。Sight Words,顧名思義,就是要求能夠一眼就能認出、快速發(fā)音、理解詞義,它所包含的220個詞占據了閱讀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在學習Phonics的同時,還應幫助學生記憶這些單詞。
三、以閱讀英文原版書籍為目標
聽唱童謠和學習Phonics 都是為了能更好的閱讀做好準備。學習單詞是末,閱讀才是本。Phonics的學習和閱讀緊密相連,它是幫助學生開始閱讀的起點。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
讓學生在情境中閱讀,在一篇篇的故事中體驗英語閱讀的樂趣是英語學習的主旨。為了幫助學生自主閱讀,我們給學生提供了分級閱讀體系。每個級別,我們都推薦了大量的書籍,比如Oxford Reading Tree《牛津樹》系列、I Can Read、Penguin Readers《企鵝英語分級閱讀》等,同級別的書籍內容相互關聯(lián)卻不重復。相同的難度等級,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也能讓學生在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中感受到英語語言的美妙,這些正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英語思維的一步步環(huán)節(jié)。
四、校本教材與牛津英語教材的有效整合
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整合英語校本教材與牛津英語兩套教材的教學內容,整合設計教學方法,整合安排教學時間,整合設計單元主題作業(yè)。內容整合,單元主題整合的教學有利于教師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方式的統(tǒng)一;時間資源整合,能使有限的課時產生乘法的效益。通過將牛津英語教材的校本化處理,達到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最佳效果。
在此基礎上,我們確立以中外傳統(tǒng)節(jié)日與英語教學相整合的學科統(tǒng)整。傳承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清晰地明白與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與各自的文化特色與精髓,藉此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我們根據節(jié)日為背景,以時間為 線索梳理牛津教材知識點,根據每階段的知識點將選定的10個中外傳統(tǒng)節(jié)日穿插進來,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6個,分別是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和重陽節(jié),國外代表性的節(jié)日4個,分別是感恩節(jié)、萬圣節(jié)、圣誕節(jié)和復活節(jié)。隨后根據牛津教材的知識點,融入節(jié)日文化教育,加入拓展、探究、課外活動等內容,編制一學年的統(tǒng)整指南,并進行課堂實踐。從一年級至五年級,每個節(jié)日都由易到難,螺旋上升,形成一個體系,帶領學生體驗不同的文化內涵,融入對學生的品格教育。我們的宗旨是讓每個孩子都自主參與節(jié)日活動,給孩子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
五、舉辦校園英語節(jié),開展形式多樣的英語學科競賽活動
為了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以圣誕節(jié)為契機,定于每年的12月為校園英語節(jié),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每個學生開口講英語的自信與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意識與探究能力,鍛煉同學們用英語表達多元文化的能力。讓學生在英語實踐中體會學英語、用英語的快樂,為學生展示自我和向社會匯報學習成果提供平臺。
1.營造濃厚的英語氛圍
在“英語節(jié)”期間,讓學生親自動手設計英語節(jié)logo,喚起學生對“英語節(jié)”的熱情;學生值勤、師生問好、同學之間交流都提倡使用英語;校園和班級的櫥窗展示學生的英語書法、優(yōu)秀作業(yè)、英語小報、英語學習故事、英語學習心得等;校園廣播站播放英語歌曲等,以營造濃郁的英語氛圍。
2.分年級開展形式多樣的英語學科競賽
根據不同年級學生不同的知識體系和年齡特點,分年級開展形式多樣的英語學科競賽活動。一二年級:設計英語節(jié)節(jié)標、英文歌曲秀;三四年級:電影配音、制作手抄報;五六年級:課本劇表演、英語百詞大賽。豐富的學科競賽能充分挖掘了每個學生的潛質,力爭使人人參與,人人快樂,人人有收獲。讓校園英語節(jié)成為每個孩子的節(jié)日,讓每個孩子從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感受英語、應用英語、體驗學習英語的快樂;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活動中找到自信,讓英語走近每個孩子,使他們想說、敢說、能說、樂說。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關注著學校、教師、學生的差異性或特殊性,是由學科和活動有關知識和能力等方面諸多因素整合在一起的一個系統(tǒng)工程。校本課程不僅是學生學習的“跑道”,更是學生“奔跑”的過程,目的是盡可能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我們要不斷進行課程資源的積累和課程特色的培育,形成多樣化的校本課程資源系統(tǒng),促進英語學科的建設及其個性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