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應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堂當中,將德育目標與學科理論有機結合,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素質型人才具有積極的作用。要針對當前小組合作學習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以此實現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高質高效。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組合作學習;高質高效
小組合作學習是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現實針對性。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要遵循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還應該多思索,多嘗試,講求實效。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合作學習中心”的約翰遜兄弟是合作學習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們認為:“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上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程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①”我國在新課程標準實施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逐漸進入了我們的學校課堂。
我多年擔任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心知肚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知識、技能及情感都有長足發(fā)展。
然而在實際中,目前,小組合作學習的廣泛應用還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我對此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運用中存在的待解決問題
1.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參與程度有待提高
有部分學生平日成績較好,敢于發(fā)表觀點,口頭表達能力較強,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表現得很好。而其他同學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發(fā)言和展示的機會就較少;有的學生性格內心,或者屬于班級中的潛能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表現得比較差,這部分學生占的比例很大。
2.小組合作學習的有些內容設置還值得推敲
一個方面是在探究內容的選擇上,有的教師選擇的內容討論價值不高,只是一些書本基礎內容,導致學生失去興趣;有的教師選擇的內容過于陳舊或不貼合實際,不利于道德、情感的體驗與感悟,學生不能感同身受,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沒話可說。另一個方面是有的教師設置的探究問題數量過多,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心理壓力大,對問題的理解不全面,容易囫圇吞棗,不利于促進德育的思考和升華。
3.小組合作學習走秀似的,僅為應付,形式化,走過場
有的學校與教師為了應付課程改革,雖在課堂教學形式上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卻沒有常態(tài)化,對小組合作學習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施,也沒有進行合理的探討和研究;更沒有完善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體系和激勵措施,導致小組合作學習流于表象。
二、正視存在問題,研究改進對策
面對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我們應當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法的發(fā)展觀來看待,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和總結。我們不妨借鑒一下《西游記》中的唐僧團隊的成功。取經團隊最大優(yōu)點就在于一開始有明確目標——去西天求取真經。這樣在途中盡管有金錢、權利、美色等誘惑,但因為目標明確,雖偶有分歧,如豬八戒的“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莊”,但整個大局的發(fā)展仍朝著取經這一目標前進②。
具體來說,為了使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得到有效運用,可以進行以下一些嘗試。
1.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時,教師應進行精密的組織,精準的指導,深入小組的探討交流;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參與情況,對于氣氛較為沉悶的小組及時引導和溝通;要巧用激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氣氛過于活躍的小組進行適當的管理;在學生進行結果匯報時適當地追問、總結和升華。
2.嚴密選擇探究內容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探究內容的設置會直接影響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教師在選擇探究內容時,首先要堅持貼近生活,層層深入的原則。要選擇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符合當下時代特征的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有話可說。其次在探究問題的設置上,要具有開放性、簡潔性和可探究性,問題的設置不要超量,不能過多,語句表達要簡潔明了;最后在探究內容的整體設計上,要有層次,步步遞進,邏輯嚴明。
3.精心布局學習小組
開學時就要安排好學習小組的布局,對組內成員進行合理明確的分工,設定紀律組長和學科組長各一人,做到分工明確,人人有責;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組內成員互相監(jiān)督,輪流發(fā)言,做到學習過程共同參與,學習成果共同享有,人人同享;并設定一對一組內模式,學習問題,薄弱環(huán)節(jié),小組內相互輔導。
4.優(yōu)化學校制度,小組合作學習常態(tài)化
學校要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方法納入學校制度,建立完善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體系,制定有關激勵措施,鼓勵教師開動腦筋,積極探索,要將小組合作學習的互補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總之,我們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要將小組的合理分工、團結協(xié)作與教師的引導有效結合,充分將小組合作學習理論同學科特色相融合,以生活化、時代性為出發(fā)點,設置探究內容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實現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優(yōu)質高效。
注:①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官網http://www.umn.edu/。
②淮安市吳承恩西游記研究會。
作者簡介:諶菊輝(1972.5—),女,漢族,籍貫:湖南省益陽市,學歷:本科,研究方向:中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職稱:中小學一級教師,單位:湖南省安化縣羊角塘鎮(zhèn)中學,獲得過的榮譽:縣優(yōu)秀教師、縣中考優(yōu)質學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