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安
摘 要:小學階段不僅是為學生打下良好語文基礎的階段,更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階段。不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僅僅只是重視學生知識方面的傳授,鮮少有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習習慣。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對于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使得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闡述了提問魔方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提問魔方;有效運用
在進行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均是以講課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提問時則僅僅只是穿插少數的問題來進行提問,主要目的則在于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但是這樣的操作方式則沒有真正實施,不僅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現實情況,而且還很難真正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1]。這些無聊的問題不僅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難使得學生參加到課堂中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數屬于被動聽課的情況,最終使得教學質量較差,難以勾起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趣。由于教學的方式過于死板與枯燥,學生則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教學中,因此,教師需要采用引導的方式來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并且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1.問題較多且效率較低
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提問來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思考與研究,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學習到更多。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開展合作與交流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2]。但是不少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并沒有對教學的方法進行真正的創(chuàng)新與改變,大部分教師僅僅只是做了一些形式層面的變化,甚至還有一些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抓不住重點,對學生提出太多的問題。最終使得教學的目標以及內容出現脈絡以及層次模糊的問題,在進行語文課教學的時候甚至還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內容,覆蓋面更廣,而學生看到這些問題則有一種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過多的提問可能使得學生感受緊張,回答率不高,最終使得課堂提問的效率降低。
2.問題過于困難或過于容易
在進行提問的時候,主要需要保持課堂的活躍,并且教師需要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但是不少語文教師在進行提問的時候則經常會提出一些“是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學生在回答的時候便是沒有經過思考而回答的[3]。還有一些教師提出的問題則過于單一,答案是唯一的,不具備開放性,大部分問題均取材于教材,這就使得提問變成了一種照本宣科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僅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也很難對語文提起興趣。而有些教師在教學時,則提出一些困難的問題想要賣弄自己的水準,使學生摸不著頭腦,最終使得學生喪失語文的學習興趣,課堂的教學有效性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3.提出的問題沒有創(chuàng)新性
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很少有驚喜與意外存在,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有些教師經常采用差不多的問題來進行提問,一開始學生可能覺得比較有趣,但是隨著次數的增多,學生也會感到無聊,最終使得學生失去興趣[4]。
二、小學階段語文課堂提問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1.采用提問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除了為學生傳授知識之外,還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很多事物都充滿著好奇,而好奇便是學生表達興趣的一種方式[5]。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則需要抓住學生的好奇點,并且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因此,在進行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探究以及解決問題的快感。提問的時候,教師需要對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而不是每次都提出有些老調重彈的問題。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的時候,教師便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天堂我們大家都沒有去過,而蘇州園林為什么可以和天堂相提并論?人們都說蘇州園林很美,但是這些園林又有什么特點?哪里美?通過這樣的問題設置方式,讓學生讀完課文后再進行回答,從而使得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文的閱讀。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真正有效地提升教學的質量,還能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2.通過問題教學的方式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在進行問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根據提問的層次來幫助學生,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發(fā)散與活躍[6]。在進行問題設置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層次來進行提問,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簡單到困難,從具體到抽象的規(guī)律來進行提問,從而使得學生能夠逐漸進步。不管是什么樣的班級,學生都不可能都處于同樣的水平,這樣的情況不僅要求教師在進行提問時以因材施教的方式來進行提問,還需要讓學生在提問中能夠得到收獲。因此,在進行提問的時候,教師則需要注重學生的層次,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得到成長。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首先提出問題: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期?課文中都有哪五位壯士?當提出簡單的問題之后,教師便可以繼續(xù)提出更加困難的問題:為什么他們被稱為壯士?他們心中的大愛是什么?通過循序漸進的提問方式,使得學生的對于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最終使得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對課文的理解得到提升。
3.通過提問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認知能力
新課程教育不僅重視學生知識的掌握,還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得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人物的形象進行分析,對詩句的意境進行品味,或者對文章的主題進行研究。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學《落花生》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首先提出這樣幾個問題:父親與子女們共對話了幾次?文章的重點在哪?為什么是重點?通過探究性的提問方式使得學生根據文章的主題來進行分析,最終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綜合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學的質量也得到提升。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且將自己的想法告知其他同學,從而在討論中進行探究,在討論中學會合作探究以及解決問題,最終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在進行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進行問題的設計,從而使學生能夠逐漸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探究,幫助學生提升其探究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由于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具備一定的耐心,從而漸漸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出來,最終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何瑞清.“提問魔方”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有效運用[J].課外語文,2018(10):44-45.
[2]李莉.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神州,2018(22).
[3]顧萍.玩轉“提問”魔方:例談小語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7(15):68-69.
[4]呂增雷.淺議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學周刊(C),2017(6):192.
[5]音夢玲.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應用分析[J].青蘋果,2017(4).
[6]蔣志國.淺談提問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有效運用[J].學周刊,2018(2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