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使得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改革成為一大趨勢,教學評價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發(fā)揮一定作用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不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本文先闡述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接著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便更好地發(fā)揮小學英語教學評價的作用,促進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評價;誤區(qū);對策
【作者簡介】夏婷(1985.06.02-),女,漢族,皖,杭州二中樹蘭實驗學校,二級,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學。
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將以人為本理念的滲透其中,認識到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以此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評價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僅是為了了解教師的教學效果,也是為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根據(jù)評價對自身學習做出一定的更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真正認識到教學評價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對評價方式進行優(yōu)化,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評價的作用,以此更好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中可以先給學生一定的贊美,然后讓學生敘述是如何做到的,從評價的結果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的贊美。
在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學中評價并沒有發(fā)揮其實際的作用,在具體應用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還存在很多問題。具體來說主要是在英語教學中對于評價環(huán)節(jié)目標的設置不夠明確,在不明確目標的基礎上進行評價,使得評價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此外,評價方式相對比較單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最終的評價效果。當前教師使用的評價方式相對比較單一,這些評價用語對于學生來說相對枯燥乏味,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自信心不足,不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
基于小學英語教學評價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最終的教育教學效果。為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能夠從知識內容進行著手,將評價滲透到知識內容中,通過對知識點學習評價的方式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開展評價環(huán)節(jié)時不僅僅要從知識點掌握的視角進行著手,還要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以便使得評價適宜學生的成長發(fā)展,充分發(fā)揮評價對教育教學的作用。
1.評價評價目標。小學英語教學中首先要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開展相應的教學評價,明確評價的目的是什么。也讓學生帶著這個目的進行知識的學習,激發(fā)學生主動積極性,完善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learn to say》相關知識內容時,學習的知識內容主要是以對話的形式進行開展,為此,在教育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以演講的方式進行知識學習,在學生演講之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your pronunciation is very accurate”類似的夸獎形式,同時將肢體動作進行配合,讓學真正體會到來自教師的欣賞,通過這種方式更好的提升學生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盡可能地做到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2.強化評價作用和價值。小學英語教學中首先要能夠認識到評價的作用和價值,在了解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對學生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對自我有更加準確的認知,以此根據(jù)評價對自我學習行為做出一定的改善。對于表現(xiàn)比較好的學生要能夠給予更多的鼓勵,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于表現(xiàn)欠佳的學生也不要直接的否定,而是對學生給予一定的耐心和鼓勵,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的自信心也會大大提升,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知識學習中。
3.提高學生參與度。小學英語教學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主參與,讓學生體驗到評價對于自身成長的意義,并善于應用評價。隨著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學中要注重評價方式的改變,要盡可能地使用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讓學生參與到評價的中。例如在學習《whats your job》相關知識時,要以鼓勵的方式讓學生帶著情感進行知識朗讀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地參與其中,通過多樣化的評價形式發(fā)揮評價的作用,也通過評價的形式提升自身英語學習能力,以此更好的習得相關知識內容。
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還沒有認識到評價所發(fā)揮的作用,不能明確評價目標,對學生的身心也不夠了解,做出的評價不具有針對性,評價效果不甚理想。為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對評價做出相應的改進,真正發(fā)揮評價對于教育教學的作用。在實際小學英語教學中還要不斷探索評價的應用策略,以此更好的發(fā)揮評價對于學生成長的作用。
[1]徐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中的問題和對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6):81.
[2]夏蕾.淺析小學英語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課程教育研究,2018(01):110-111.
[3]李娟.關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 2017,3(04):151.
[4]蔡凌燕.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 2016(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