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卷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的學科素養(yǎng)元素十分鮮明。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主要表現為對梳理文本以及簡潔表達的考查;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方面,主要表現為對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以及思維敏捷性的考查;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方面,主要表現為對感受體驗作品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的考查;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主要表現為對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樣性、關注當代文化的考查。
關鍵詞:全國卷;文學類文本;學科素養(yǎng)
2019年高考語文三套全國卷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其價值取向上繼續(xù)厚植家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試題的考查內容繼續(xù)緊扣新課標的教育理念。擬以2019年高考語文三套全國卷為例,簡要闡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的具體表現。
高考語文對學生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素養(yǎng)的考查主要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的語言情境,以了解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的掌握程度,包括對語言積累、梳理和整合語言文字的情況,是否形成了良好的語感,是否具備基本的閱讀與表達能力。[1]2019年高考語文三套全國卷的第7題,“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考查指向之一正是學生是否能夠準確梳理文本內容。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II卷、III卷的第9題也分別明確要求“結合作品”“結合全文”,以及全國III卷第8題“小說中有多處景物描寫,請分析其功能”中的“多處”都將考查方向指向了學生梳理文本語言文字的能力。此外,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I卷第9題明確要求“請從‘故事與‘新編的角度簡析”,這不僅明確提出了簡要簡潔的表達要求,而且還考查了學生能否分角度有條理地表達。
高考語文對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考查不僅包括對學生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考查,也包括對其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的考查。它要求學生能夠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的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并能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闡述自己的發(fā)現。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題非常重視對學生思維的考查。
其一,對學生直覺思維的考查,主要體現在客觀題的考查方向上。2019年三套全國卷都在第7題以客觀題形式考查了學生對作品“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如全國Ⅰ卷第7題B選項,要判斷胖大官員臉上“流出著一層油汗”是否與祥林嫂“眼珠間或一輪”一樣都是以外在細節(jié)刻畫人物內在特征,學生可憑借已掌握的細節(jié)描寫相關知識判斷出對錯,試題其他選項也基本如此。因為直覺思維能把以往與閱讀相關的各種知識、經驗、表象及情感因素瞬間調動起來,迅速確切地把握選文含義,分辨出選文中的各種提法,正確領會選文的思想傾向,體味其間的感情意趣。[2]
其二,對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考查,主要體現在主觀題的設置上。三套全國卷第8題均圍繞藝術手法來命題,全國Ⅰ卷要求學生談談文章“如何具體塑造”人物,全國Ⅱ卷要求學生“以老舞蹈師形象為例”談談運用了哪些手法,全國Ⅲ卷要求學生“分析其功能”。這三道試題綜合考查了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全國Ⅰ卷和全國Ⅱ卷兩道試題,要求學生在閱讀、梳理過程中運用聯想和想象,對“中國脊梁”“老舞蹈師”的文學形象形成直覺體驗,并對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的運用情況做出邏輯思考。全國Ⅲ卷則要求學生不僅要體驗“多處景物”的形象,而且還要感知場景中謝主任、老趙二人的心理,進而對藝術手法的作用進行邏輯思考。
其三,對學生思維敏捷性的考查,主要體現在選文篇幅的進一步增長所要求的更高的閱讀敏捷性上。對比2017年至2019年三年的高考語文全國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文會發(fā)現全國I卷、全國II卷、全國III卷的文學類文本篇幅長度呈逐年遞增狀態(tài)。具體如表一所示:
從表一可以看出,與2017年相比,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文學類文本篇幅增加了近500字,增幅37%;全國Ⅱ卷增加了近400字,增幅31%;全國Ⅲ卷增加了近600字,增幅高達53%。篇幅的增長從表面看是對學生的閱讀速度、閱讀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實是對學生的思維敏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只有對語言文字具有敏銳的察覺和良好的語文思維,才能有良好的閱讀效果。
審美鑒賞方面,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卷文學類文本閱讀側重考查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全國Ⅰ卷第9題側重考查文本特征鑒賞,全國Ⅱ卷第9題側重考查情節(jié)作用鑒賞,全國Ⅲ卷第9題既考查了學生的人物形象鑒賞、語言現象理解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考查了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雖然這三套試卷考查的指向稍有不同,但從大的范疇來看,都是考查核心素養(yǎng)中的感受體驗作品語言、形象和情感的審美鑒賞能力??傊?,試題的考查點都是要求學生能夠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的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并能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在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2019年高考語文試卷主要表現為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樣性,關注當代文化,通過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其中,不僅包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且包括其他民族其他地區(qū)的文化。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三套試卷文學類文本體現出文化的多樣性和先進性等特點。具體如表二所示:
從表二可以看出,2017年和2018年全國卷的文學類文本選材相對單一,都是中國現當代作品,且以小說為主。2019年的選材則更顯多元,呈現出當代中華文化作品與19世紀外國作品并存的格局。既有中國文學,也有外國文學;既有中國現當代小說,也有19世紀法國小說。文本的多樣性旨在強調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文化,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具體而言,又呈現以下兩方面特點:
一是題材更豐富。由前兩年只有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豐富為中外文學作品并存,由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豐富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外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并存。2017年全國I卷的《天囂》創(chuàng)作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作品以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官兵生活為題材,描寫了部隊科研工作者在極其艱難的環(huán)境下獻身國防事業(yè)的高尚精神、堅強意志,以及我國少數民族同胞對人民解放軍的擁護與支持。作品體現的既是革命文化,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018年全國Ⅰ卷的《趙一曼女士》是抗戰(zhàn)文學,小說主人公趙一曼是中華民族抗日英雄,2009年入選中宣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評選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19年全國Ⅰ卷的《理水》(節(jié)選),是魯迅先生《故事新編》小說集中的一篇?!豆适滦戮帯酚?篇故事對華夏文化的核心進行特寫。其中,《理水》主要使用《舜典》《禹貢》等篇目的背景架構,重新將大禹治水的形象召喚出來,與此同時其融入了“腳踏實地,心懷人民”的時代精神。作品既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精髓,又以跳動的時代脈搏啟迪人們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
二是作者更加多元化。2017年全國Ⅱ卷選文《窗子以外》的作者林徽因不僅是詩人、作家,也是中國近現代杰出的建筑師,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全國Ⅲ卷選文《我們的裁縫店》作者李娟曾獲“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2018年全國Ⅱ卷選文《有聲電影》的作者老舍先生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2019年全國I卷選文《理水》的作者魯迅不僅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而且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2019年全國Ⅱ卷選文《小步舞》的作者莫泊桑是19世紀后半葉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雖然這些作者處在不同的時代,但都非常優(yōu)秀,都充滿正能量。選取這類作家的作品更有利于落實新課標中培養(yǎng)學生“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的課程目標。
縱觀2019年高考語文三套全國卷的文學類文本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與考查,給語文教育帶來很多的啟發(fā)。一方面,語文教育需植根于優(yōu)秀文化之中,高度重視立德樹人的宗旨。這里的優(yōu)秀文化既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有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文化;既包含經典的作品,也包含優(yōu)秀的作家。另一方面,課堂和課程都應著力發(fā)展提升思維,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處理、邏輯思辨、審美鑒賞、探究創(chuàng)新、語言表達等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正如張秋玲教授指出,語文課程核心價值的外延是“言語思維”,不是“語言運用”,“言語思維”是一切語言現象的“處理器”。[3]如果拋開了思維,再好的語言運用訓練都只是文字無靈魂的流浪。
[1]顧之川.高考語文如何落實核心素養(yǎng)[J].中國考試,2018,(10).
[2]汪澤樹,盧衛(wèi)平.論直覺思維在語文應試中的作用[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5,(10).
[3]張秋玲.言語思維:語文課程的核心價值——兼與王學東、張彬福、劉光成商榷[J].中學語文教學,2016,(4).
作者簡介:堯衛(wèi)國(1975—),男,廣州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