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漢字王國中的“人”》一文的課堂實錄探討實用性文本教學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從語言層面入手,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使其體悟文化之美。
關(guān)鍵詞: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言;思維;文化
師: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對女兒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你要好好學習?!闭f的就是漢字,的確,中國的漢字很美,它如詩如畫。我們先來看幾個漢字,你來猜猜看這是什么字。
生:第一個是“山”,第二個是“凹”,第三個不知道。
師:請再仔細看看這三個字的字形,第一個字是“山”,毫無疑問,它就像一座山的形狀。第二個字和第一個字有什么異同?
生:中間少了個山峰,其余一樣。也是山?
師:是的。第二個字也是“山”,不過比第一座山小點,它是“丘”字,指的是自然形成的小土山。那么第三個是什么字呢?
生:岳。上面是丘,下面是山。
師:很聰明。請問“岳”是什么意思?
生:“五岳歸來不看山”,“岳”應(yīng)該是很大的山。
師:對,山的形狀可以畫出來,可是山的大小畫不出來。畫不出來怎么辦?古人就用數(shù)量的多少來表示體積的大小。由這三個字,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古人造字的智慧。今天我們要跟隨瑞典作家林西莉一起去看一組跟“人”有關(guān)的漢字。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制作了一個表格,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填寫好表格內(nèi)容。
(學生閱讀課文,三分鐘左右)
生:“人”是人的側(cè)面的形象;直立著,手下垂或輕輕舉到前面。
師:嗯,“人”字就是一個抽象的人的樣子。
生:“從”是兩個人,一個跟著一個。
師:由此可見“從”的本義是跟從,《師說》中“吾從而師之”用的就是此義。
生:“天”與“人”和“大”有密切關(guān)系,天字頭是方的或僅是一橫。
師:作者說天“后來也指蒼天、自然界萬物和人類的最高主宰者”,那從“天”的字形來看,它的本義是什么?(學生茫然)
師:傳說“刑天舞干戚”,此人是姓“刑”名“天”?
生:不是。刑天是被黃帝砍了腦袋。
師:那么,“天”就是——
生:腦袋。
師:是的?!墩f文解字》中說:“天,顛也。顛者,人之頂也?!彼谋玖x就是人的頭頂。
生:“眉”是一只眼睛上方有毛。
生:“自”是一個鼻子的正面圖,有鼻翼和鼻梁。
生:“止”是腳趾分開的一只腳的形象,有時是左腳,有時是右腳。
師:書本上的插圖有兩只腳,哪只是左腳,哪只是右腳?
生:可以根據(jù)腳拇指來判斷,是左腳。
師:懂得用生活來理解字形,你已經(jīng)窺探到古人造字的奧秘了。
師:現(xiàn)在,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幫我寫一下這幾個字相對應(yīng)的英語單詞。
師:大家請看,英語和漢語在字形和字義的關(guān)系上有什么不一樣?
生:看英語單詞的時候,無法從單詞的形狀上推測出字義;看漢語字形的時候可以推測出它的大概意思。
師:你的觀察力很強,概括得也很好。我們發(fā)現(xiàn)了漢語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形義結(jié)合。(板書:形義結(jié)合)
師:由漢字的字形可以推知它的字義,再細致一點想,漢字的字形是如何來表示字義的呢?古人是運用什么方法來創(chuàng)造漢字的呢?作者并沒有詳細說明。但是我發(fā)現(xiàn),作者還是在一些文字中提到了造字的方法,我做了一些整理,請大家來概括一下。
1.不管是造字還是圖畫都是出自某種形式的直觀。(耳)
2.通過把“人”字上下顛倒或轉(zhuǎn)動以及把“人” 字與“人”字組成不同的結(jié)構(gòu),古代中國人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新字。(從)
3.甲骨文的“天”字頭是方的,或者僅是一橫,而金文則更寫實,是一個大人,長著健壯的圓腦袋。(天)
4.在中國,心也表示不同的情感,與它有關(guān)的很多合成詞都與感情和感覺有關(guān),包括人的內(nèi)心世界和道德之心。(心)
生:第一條是說跟圖畫類似,把事物的形狀直接畫出來。
師:摹寫事物的形狀,或用比較簡單的線條來摹寫事物的特征部分,你說的這是象形。(板書:象形)
生:第二條是說一個字和另外一個字組合構(gòu)成一個新字。
師:組合兩個以上的字表示一個新的意義,你說的這是會意。(板書:會意)
生:第三條我不是很確定,是不是說把字形的某一部分特點凸顯出來?
師:相信自己的判斷,你說的沒錯。以點畫等象征性的符號來表明意義,你說的這是指事。(板書:指事)
生:第四條是說它們都有豎心旁,比如情,恨,懊,悔。哦,我知道了,它們都是形聲字。
師:是的,形聲字是由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合成的字。我們的漢字中80%以上都是形聲字。(板書:形聲)
同學們剛才總結(jié)出來的就是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說的“六書”造字法,還有兩種是轉(zhuǎn)注和假借,而運用最多的就是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這四種。知道了古人造字的方法,我來寫幾個字,同學們來猜猜它們的意思。
師:(板書:水)這是——
生:水。
師:是的。古人畫一條流動的河水來泛指一切水。中間的水流急,所以貫通;兩邊的水流緩,所以斷開。
師:(板書:川)如果在水的兩邊加一個河岸呢?這是——
生:川。應(yīng)該是河道的意思。
師:很好。成語有川流不息,川就是河。
師:(板書:州)在河的中間有一塊空地,大家猜猜看這是什么字?
生:我覺得是“洲”,亞洲的“洲”。
師:對的,亞洲的“洲”就是水中的陸地,它的本字是九州的“州”。
師:(板書:木)這是一個象形字。
生:木?!澳尽弊滞θ菀渍J。中間一豎表示樹干,下面是樹根,上面是樹枝。
師:如果在根部這里加一點或一橫,這是哪個字?
生:本。
師:“本”是何意?
生:樹根。
師:那如果這一點或一橫加在上部呢?
生:未。
師:很接近了。
生:那就是“末”。
師:請問,“本末倒置”作何解釋?
生:重要的和次要的顛倒過來了。因為“本”是樹根,“末”是樹梢;對一棵樹而言,有“本”才會有“末”。
師:不簡單,你懂得類推了。我們繼續(xù),樹上停著一群鳥,這是哪個字?
生:巢。
師:“巢”是一只鳥巢的形狀。我把這個字簡化一下,樹上面的群鳥變成一只鳥,這只鳥寫成漢字就是“隹”,這個字是——
生:集。
師:對了?!凹北局溉壶B聚集。如果這些鳥張大了嘴巴在不停叫喚呢?(板書:喿)
生:是“噪”字。
師:正確。看來,同學們已經(jīng)開始深入理解漢字的奧秘了。學以致其用,貴在觸類旁通。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時常關(guān)注漢字的構(gòu)造,更好地運用好我們的漢語。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課文,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在形式上和其他課文有些不一樣?
生:有很多圖片,而且正文部分有兩種字體的文字。
師:這些仿宋部分的文字主要寫了一些什么內(nèi)容?
生:和相關(guān)字詞的一些故事,比如“身”這個字中,作者說到了中國人的問候方式——“你吃了嗎”,還有稱發(fā)胖為發(fā)福。
師:有故事,也有中國人的生活,漢字的背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作者在該書的序言中也說:“選取200多個與人的生活有關(guān)的字進行細致地講解,同時分析和描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從而使人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板書:文化載體)
我選取了一部分漢字,請選擇幾個你們感興趣的字,探究一下漢字背后的生活和文化。
生:我們組對“民”字很感興趣,我們認為是有一些人不服從管理,所以君主就把他們的眼睛刺瞎了。
師:你們的意思這是階級社會的產(chǎn)物。這個字的起源可能要更早些,它是奴隸社會的產(chǎn)物。誰再猜猜看。
生:會不會和部落戰(zhàn)爭有關(guān)?
師:你覺得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
生:說不出來。
師:這個沒有背景知識,確實有點難猜。據(jù)流沙河先生的說法,遠古部落戰(zhàn)爭,俘虜或殺或存。存留下來的被刺瞎一只眼,拿來做了本部落的奴隸,低人一等,稱為民。
生:我想說一說“女”。她的樣子是跪著的,我覺得這個漢字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師:解釋的很好。那么“婦”呢?
生:“婦”像是一個女子在織布。
師:你這想象有些獨特。大家看甲骨文的“婦”的左邊,這是一種生活用具的象形。大家不妨想想看,楷書中“彐”在哪些字形中比較常見?
生:掃,帚。啊,我知道了,是掃把。
師:厲害。如果把“婦”和“男”放在一起來看,婦女是在家掃地的,男子是田里干活的,反映了古人的什么思想?
生:男耕女織。
師:對的,男耕女織。也可以說,女主內(nèi)——
生:男主外。
生:我們組討論的是“寧”字。我們認為把心放在一個容器里,然后用蓋子蓋好就安寧了,意思是說心要好好安頓。
生:我們也討論了“寧”字,但不完全同意他們的意見。我們翻閱了字典,發(fā)現(xiàn)與“宀”有關(guān)的字大都和房子有關(guān),比如家、室、宅、寢,“皿”是碗、杯等器皿的總稱。所以我們覺得可以這樣理解“寧”:有房住,有飯吃,心里就安寧了。
師:你們說得太精彩了。由此可見古人的生產(chǎn)力比較低下,他們的幸福首先來自于物質(zhì)的滿足。
生:我們組探討的是“衣”和“绔”。從“衣”的字形來看,古人衣服的下擺很長,可能蓋過膝蓋,而且朝右對襟,和我們今天的長衫類似。褲子跟我們當代的差不多。
師:“左右各一,分衣(yì)兩脛”,左右各一只,分別穿在兩條腿上,這是什么情況?(模仿穿褲動作,生笑)
生:會不會只有褲腳?
師:還真是,從“绔”字來看,早期的褲子襠部是不連的。(生笑)還有一個問題,“上曰衣,下曰裳”,“裳”是什么?
生:裙子?
師:“裳”有不同形制,有一種確實類似于今天女孩子穿的直筒裙。那在古代“裳”是誰穿的呢?
生:解釋當中沒有明確說是男是女,應(yīng)該是男女都穿。
師:嗯,古代男子也是穿裙子的。
師:時間關(guān)系,還有幾個字,我們不能一一交流了?!按蟆睘楹萎嬕粋€人的形狀呢?“文”為什么在胸口畫一個叉呢?“取”捕取的是什么?為何用手去抓一只割下來的耳朵?大家不妨課后再做深入地交流。
同學們,如果我們把漢字體系本身看作是一棵大樹,它的根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肥沃土壤,奔涌在這棵大樹血脈之中的,是中國人得天地之造化,沐穹蒼之熹微的哲學思想,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枝干、葉片與累累果實,便是中國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小說散曲、茶藝花道、民諺俗語,甚至包括我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家庭倫理等等。
無怪乎余光中先生所說的:“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nèi)ィ灰獋}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p>
作者簡介:張根明(1981—),男,浙江省衢州市龍游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課堂教學和文本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