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玲
【摘要】合唱是指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合唱訓練能夠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多聲思維,所創(chuàng)造的和諧之美,能給人生帶來精神升華的時刻。然而,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上,合唱教學卻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筆者認為,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盡早建立多聲部和聲意識;合理把握多聲部教學梯度,從節(jié)奏入手;通過自編兒歌,領略多聲部兒歌誦讀的趣味;歌曲配上多聲部的節(jié)奏練習,為合唱教學作好準備;對歌曲進行簡易合唱處理,引導學生慢慢走進合唱之門。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多聲部意識;簡易合唱曲
合唱是指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最能夠直接表達情感,激發(fā)聽眾情感共鳴。合唱訓練能夠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多聲思維,所創(chuàng)造的和諧之美,可以造就集體感和友誼,能給人生帶來精神升華的時刻。《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豐富的表現(xiàn)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出的經驗,培養(yǎng)群體意識及協(xié)作、合作能力,使他們在歌唱表現(xiàn)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币魳氛n程標準體現(xiàn)了多聲部教學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班級合唱教學并不那么容易實現(xiàn),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上,卻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三、四年級的二聲部歌曲學習,學生興趣不高,五、六年級的合唱歌曲,老師不大愿意教,哪怕是老師充滿激情地引導,但效果卻總是差強人意,更不要說享受合唱的樂趣了。在各種的音樂教學比賽中,執(zhí)教老師對合唱歌曲也是敬而遠之,唯恐在比賽中出現(xiàn)學生無法配合的尷尬的場面而最終選擇放棄班級的合唱教學內容。這是為什么呢?
到底是教材中的合唱曲太難了,學生無法承受,還是老師在教學中忽略了低年段的多聲部訓練,導致出現(xiàn)如此局面?反復思考,感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低年段多聲部訓練的缺失
一直以來,大多數老師都認為低年段學生能力比較弱,能唱準單旋律已經不錯了,而教材中也沒有多聲部的歌曲,合唱教學是高年級的任務。其實,仔細研究人音版的教材,建立多聲部概念的理念早已蘊含其中。如,第一冊:模擬勞動的三聲部節(jié)奏聲勢;用木魚、碰鐘演奏的二聲部伴奏;《動物說話》中的大鴨、小鴨的叫聲聲勢;火車鳴叫、大輪、小輪的三聲部聲勢;第二冊的合唱作品的欣賞、打擊樂器的多聲部伴奏更加豐富等等。多聲部音樂學習的理念通過不同內容、不同形式體現(xiàn)在教材當中,為學生的多聲部學習概念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可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們沒能領會其良苦用心,往往只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教材中歌曲的學習和樂曲的聆聽,而這些精心設計的節(jié)奏、兒歌之類的多聲部訓練被老師視為可有可無,造成了學生多聲訓練的缺失。
二、文化背景問題
西方藝術重立體感,其音樂也不例外,通過和聲、復調、配器等手段,追求音響的厚重、豐滿和對人心的震撼。而中國藝術無論是繪畫、書法、音樂都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線”的藝術,音樂以單純性的旋律展開為絕對主導,構成了橫向的“線”型延伸。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多聲音樂的機會很少,逐漸形成了單聲部的聽覺,因此,中國音樂文化的特征、社會生活的背景,也嚴重地影響了多聲音樂的發(fā)展。
三、教材的編排
在教材的編排上,一、二年級多聲部練習只限于一些節(jié)奏和聲勢,合唱曲的數量極少,直到二年級的下學期才出現(xiàn)了輪唱歌曲《兩只老虎》,學生在多聲部合唱方面的經驗非常欠缺。如果老師也缺乏從低年段開始幫助學生建立多聲部素養(yǎng)的意識,就會導致低段學生參與合唱、練習合唱的機會少之又少,結果到了高年段,合唱曲目增多、難度增大,給師生增加了壓力,教學過程自然會出現(xiàn)了力不從心的現(xiàn)象。對于學生來說,多聲部合唱教育的缺失,無疑是相當可惜的,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嘗試。
1.轉變教學觀念,盡早建立多聲部和聲意識
首先從轉變老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開始。多聲部和聲意識,應當盡早建立,從一年級開始,對學生多聲部歌唱能力進行系統(tǒng)、持續(xù)的引導與訓練,使低段的學生對多聲部有一個逐漸熟悉、認識的過程,讓學生建立多聲部合唱的概念,形成多聲部合唱的音樂素養(yǎng)。把多聲部教學的理念貫穿我們的所有教學過程,用心設計豐富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讓學生體會到和聲的豐富、變化、和諧之美,并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一般情況下,我們都認為學生的多聲部訓練應從單音、單聲部開始,然后再漸漸進入多聲部,但是如果在學習是單聲部一直占絕對的主導地位,等到高年段才建立多聲部的聽覺觀念就更為困難,所以,我們的多聲部教學可以從第一節(jié)音樂課開始,從第一個音符開始,可以從師生問好歌開始:
從學生帶著新鮮感進入音樂室開始,老師就給他們灌輸多聲部音響的觀念,由最初的師生問好歌,老師就有意識地加入了第二聲部,加入簡單的一個音,讓學生有了一種新的感覺,引起學生對這種特別的音響效果的注意,打好了基礎,我們更深一步的多聲練習就順其自然地進行下去了。
在開始學習簡單的兩個音起,老師就可以好好地利用這兩個音,通過長音與短音的配合,順著唱、逆著唱等多種變化手段,編出簡單的二聲部,讓學生建立一種立體的聲音概念,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2.合理把握多聲部教學梯度,從節(jié)奏入手
一般而言,節(jié)奏入門要比音準容易些,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的主題,在不同的單元教學中創(chuàng)編相對應的多聲部節(jié)奏練習,如小動物的叫聲;勞動過程中不同的聲勢形成的多聲部;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火車的各種鳴笛聲、車輪聲等等,通過這些的聲勢配合,學生從中可以感受到不同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的多聲部效果,在這樣錯落有致的多聲部節(jié)奏聲中,學生感到豐富多彩、興趣盎然的同時,也鍛煉了他們對聲音、節(jié)奏的控制和把握能力,以及對多聲部節(jié)奏的感受和把握能力。
例如,春天來了,天氣發(fā)生變化了,請小朋友說說下雨時大自然都有什么聲音?然后將學生分成三組進行三聲部練習。
3.通過自編兒歌,領略多聲部兒歌誦讀的趣味
一些簡短的兒歌,或者一條由語言提煉出來的節(jié)奏,經過師生誦讀,或者組合從兒歌中分離出來的一個詞組,一個短句,按不同的節(jié)奏型組合起來,在師生合作中,隨著兒歌節(jié)奏的變化,音樂性不斷豐富,也能讓學生在興趣盎然、毫無負擔的情況下,充分享受到多聲部的合作快樂。
如,一年級第一課的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就可以作一些變化,從而變出一個多聲部的兒歌:
類似這樣的兒歌,還可以編出很多,在練習的過程中,老師頭腦要相當的清醒,不是圖個熱鬧,要站得更高,從專業(yè)的角度為學生提供指導,各個聲部的力度處理、強弱的對比、主次的分別等做出合理的安排,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多聲部與單旋律的不同,感受到多聲部音響的豐富。
4.歌曲配上多聲部的節(jié)奏練習,為合唱教學作好準備
低年級的歌曲往往配上了打擊樂器的伴奏,這種看似好玩的游戲其實也在為多聲訓練作好準備,學生在伴奏的過程中得到了鍛煉。歌曲與節(jié)奏組合成的多聲部是合唱的預備階段,它既可以讓學生在歌唱中感受多聲部,又可以降低難度,避免了因不同音高相互干擾導致唱不準的現(xiàn)象。
為歌曲配多聲部節(jié)奏,有以下幾種方式:①為歌曲編配簡易伴奏。在唱好一首歌曲之后,老師可以根據歌曲的風格特點,編排兩三種簡短的節(jié)奏用拍手、踏腳、拍腿等方式進行配合,低年級教材中的打擊樂伴奏譜,也是不容忽視。如,《這是什么》的打擊樂伴奏譜,就是用三角鐵和雙響筒模仿鐘的不同聲效,制造了形象的二聲部音響伴奏效果。還有《洗手絹》《小雞的一家》等,學生從不同樂器的不同音色、不同節(jié)奏型與歌聲的配合中親身體會和聲的協(xié)調與美。
②在歌曲長音或者休止符的地方加入襯字或襯詞。在歌曲長音處加入襯詞或者聲勢為歌曲的旋律伴唱的,是最簡單的二聲部訓練。如第七冊教材中的《柳樹姑娘》,在高聲部的長音處加入了同音高的襯字“啦啦啦”進行伴唱,形成了二聲部合唱的效果。這種二部合唱的方法適合低年級的學生演唱,低聲部的節(jié)奏簡單易唱,采用高聲部長音的音高,是高聲部的補充和呼應,只要和高聲部接好、唱準,就能達到合唱的基本效果了。如我在執(zhí)教二年級歌曲《云》時,就采用這種方法,在句末長音處加入襯字“啦啦啦”,使歌曲更加豐富,同學們都非常喜歡,效果還不錯。同樣,在歌曲中有些休止符的位置也可以加入襯詞進行二聲部的滲透教學。比如第四冊的《哈里啰》,可以在休止符的地方加入“嘿嘿”“啦啦”,使歌曲的氣氛更加活躍。
③采用歌曲中簡短的小動機,滲透多聲部訓練。在歌曲中抽取一小句或者一個動機,作為歌曲的伴奏,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學習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窌r,學生掌握歌曲之后,采用歌曲中的小動機“2 2 2 -”作為固定音型為歌曲伴奏,首先師生配合,讓學生感受兩個聲部的效果,熟練后進行生生合作,形成合唱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看似簡單,但如果長期堅持,久而久之,學生的多聲部聽覺就能慢慢地訓練出來,合唱的概念就能漸漸地建立起來。負責伴奏部分的學生從頭到尾使用一個像節(jié)奏基石這樣小單位的音型,為已熟悉的歌曲旋律伴奏,降低了技能技巧的難度,使多聲部學習變得簡單、有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低段夯實合唱基礎,而且可以讓低段的學生充分體驗到合唱的樂趣。
5.對歌曲進行簡易合唱處理,慢慢走進合唱之門
輪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聲部先后進入演唱同一個旋律的演唱方式,是合唱中較為基礎的演唱方法。在低段的音樂課中我們就可以采用一些簡單的歌曲進行輪唱的處理,讓學生感受輪唱的效果,鍛煉學生的協(xié)調能力和多聲部聽覺能力。如,在學會《郊游》這首歌曲后,我對歌曲進行了輪唱的處理,先請兩個學生與老師合作,學生先唱,我休止兩拍之后進入,第二樂句我少唱“白云”兩個字,然后與第一聲部重合,第三樂句又進行輪唱,學生靜靜地聆聽我們的配合,對這首歌曲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在兩位同學和我的帶領下,同學們出色地唱出來。對學生來說,將已經熟悉的歌曲作新的變化,既熟悉又有新鮮感,學生學習的興趣會更加深厚。輪唱是發(fā)展二聲部歌唱的最好準備,在低年段適合作輪唱處理的歌曲有不少,如,《法國號》《這是什么》《云》《粉刷匠》《郊游》《閃爍的小星》等等。
另外,對教材中的歌曲進行二聲部的重新編排,簡單加工,形成簡易的合唱也是鍛煉學生和聲能力的較好途徑。低年級的歌曲一般都比較簡短,學生往往聽唱幾遍已經掌握,如果老師動動腦筋,為歌曲編寫簡易的合唱部分,既增強了歌曲的趣味性,也為學生進入中高年級合唱的練習打出堅實的基礎。在二聲部的寫作時,老師要注意的是:二聲部旋律要符合和聲配置原則,要與歌曲的音樂形象想吻合,自己反復斟酌,反復聆聽,確保和聲效果的美感。
在整個低年段,如果我們能堅持有意識、計劃、有層次地堅持多聲部教學,從多聲部節(jié)奏到兒歌、從歌曲與節(jié)奏的配合,到歌曲的簡易合唱處理,只要我們能堅持不懈,在低年段打下扎實的基礎,相信到了中高年級,學生的合唱能力會逐步形成,要唱好教材中的合唱歌曲,相信也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