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燕
摘要: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起源于西方的新思潮,近年來在我國教育領域已經(jīng)引起廣泛關注,并迅速成為研究熱點之一,但是當下的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是否應該完全借鑒此種思潮,目前仍處于探索與研究當中。不過有一點非常明確: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迫在眉睫。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大學英語教學;課堂實踐;質疑
批判性思維模式(Critical Thinking)屬于哲學范疇,它起源于美國,與傳統(tǒng)上服從權威或習俗的思維習慣不同,此種思維方式認為人具有觀察、判斷和認知事物的能力,所以它更注重準確判斷以及積極、創(chuàng)造性思考。但是事實上,我國大部分大學生普遍忙于應付考試,對所學知識全盤接受,缺乏自我思考和懷疑能力,這與社會對大學生英語水平的預期從最初的掌握基礎語言知識到交際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我們廣大師生有必要培養(yǎng)和學習這種能力。
一、批判性思維構成要素
批判性思維由五大基本要素構成,即證據(jù)、觀點、聯(lián)系或因果、推測和相關性:1)“證據(jù)”,指人們知曉事情所依靠的基礎;2)“觀點”,指是否存在其它觀點;3)“聯(lián)系或因果”,可理解為該事物是否在一般性規(guī)律;4)“推測”,指對可能出現(xiàn)的其它情況進行評估;5)“相關性”就是事物之間的相關聯(lián)或其它事物是否存在類似現(xiàn)象。
二、批判性思維實踐運用
批判性思維并非高深的思維方法,在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選擇性運用以上五種要素,打破規(guī)范性思考的條條框框即可,目前大學英語教材通過批判性內容對學生溶入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以《E英語教程》第二冊第四單元“Is there life on Earth”為例,這篇課文在寫作手法(諷刺與反語)及構思方式(人們熟悉的角色對調)和主旨上(地球的環(huán)境保護)就具有批判性。如課文首先從金星人召開記者招待會開始,讓人產(chǎn)生科技文的誤導,然后教師對此予以否定,并請學生質疑和猜測文章的體裁和主旨,最后引導學生得出文章體裁是議論文,主旨是保護地球環(huán)境的結論;常識告訴我們,金星上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然而在金星人眼中,他們通過從地球拍攝并傳回金星的照片得出如下結論:比起地球而言,金星是人類居住、生活的樂園,因此,作者接著對地球上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進行考察與批判,從而達到嚴厲批判地球人對環(huán)境的摧殘與破壞的目的。當然,作者的批判由淺入深,而且批判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作者最后借金星人不會停止對地球的探索批判和創(chuàng)新性指出,地球上青山綠水,人們安居樂業(yè)并不是神話。這篇文章為我們樹立了一種批判性思維的典范,教師若能分析和引導到位,就能于無形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三、批判性思維可行性思考
批判性思維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是可行的,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1, 從心智上看,大學生即將或已經(jīng)成年,相對成熟,具備初步的獨立思考分析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大學生需要有兩個層次上的準備,一是能力層次(skillsets),第二個是心智模式(mindsets)。2, 各種大學英語教材內容豐富,體裁新穎,基本符合大部分大學生的專業(yè)和興趣需求。3,就詞匯量而言,大多數(shù)大學生普遍具備3500左右的基本詞匯量,因此表達基本信息和交換看法是沒大問題的。因此,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是可以實現(xiàn)的。
四、批判性思維模式的轉型
黃化新將批判性思維理解為個性化思維一樣,他認為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大學生實現(xiàn)懷疑、觀察和判斷三部曲,敢于挑戰(zhàn)定向思維傳統(tǒng)。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培養(yǎng)模式單一,以輸入型講授為主,主要講授詞匯、句型、語法和背景知識等,缺點是重語言技能,輕思維訓練,導致學生思維缺乏有效鍛煉。不過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批判這種轉變不會自動實現(xiàn),而是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實踐中通過課文內容、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給予學生質疑的勇氣和機會,營造可批判性思維的課堂氛圍。學生質疑的對象各種各樣,如語言、語法、內容、觀點、寫作手法和修辭手法等。當然,教師在學生的質疑過程中起引導者的作用,比如要求學生思考:對文章涉及問題的立場、作者的基本觀點、陳述的主要論據(jù)、學生自己有無新的觀點、學生有無新思考角度、 學生質疑觀點的支撐材料和學生之間質疑的看法和觀點等。最重要的是,每個學生如有質疑,一定要先理解自己觀點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學會給自己的觀點提供合理的支撐;一定要設法在邏輯上自圓其說,不能出現(xiàn)在證明自己觀點上卻無從下手的尷尬境地。
五、批判性思維的意義
許多名人指出,大學英語教師如果能在課程模式上引進批判性思維模式,意義重大。如根據(jù)史蒂芬.D. 布魯克菲爾德的觀點,大學生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模式,將會辨別是非,將不會任人擺布,實現(xiàn)預期教學效果的可能性更大;再如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應被列為大學教育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因為它可以增加學生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積累等。個人認為,批判性思維模式最大的意義在于鼓勵學生進行有效質疑,關于提出的問題進行新的思考、假設,最終找到解決方案。
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強調填鴨式教學,教師單向傳遞知識與學生的被動接受構成教學模式的主導。而批判性教學模式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挑戰(zhàn),在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與理念都會發(fā)生巨大變化,要求更高。教師不僅是課程的設計者、引領者,還可能是被質疑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只是知識的消極接受者,而是課堂積極的參與者、質疑者和創(chuàng)造者,配合教師推動這種全新教學模式的穩(wěn)定、有序和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培培 . 美國大學批判性思維教學解析 [J]. 外國教育研究 ,2016.(1):30-38.
2.王連雙, ?王立偉. ?批判性思維能力在英語專業(yè)閱讀教學中的培養(yǎng)方法研究 [J]. 中國校外教育, 2016.(02).
3.高瑛,許瑩. 西方批判幸福思維與研究:回顧與反思 [J]. 外語學刊 ,20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