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小平
摘要:語文既是一門工具性強的學科,又是一門綜合性和藝術性并存的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具有寬廣的視野,突破狹隘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觀念,挖掘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教育資源,讓學生在生活、自然、社會中,在自我感悟中自覺、自愿地學語文、用語文。文章嘗試通過持之以恒地開展課內、外閱讀,努力探索切實可行,有效融合課內、外閱讀的方法和策略,讓書香浸潤校園,讓學生從課、內外閱讀中不斷受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課內閱讀;課外閱讀;有機融合;語文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對閱讀總量和各學段的閱讀要求都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稑藴省芬髮W生需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同時,《標準》還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由此可養(yǎng)。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筆者一直關注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滲透閱讀方法的指導策略
1.從重點詞、句出發(fā)
一篇文章,我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依據(jù)教材內容抓住重點,有的放矢地去組織訓練。
例如,在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篇課文時,筆者考慮到學生對談遷和《國榷》不了解,于是在課前的預習中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篩選出與這篇課文相關的內容,為課文的學習做好充分準備。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時,筆者教給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理解,感悟談遷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
又如,在教學《美麗的丹頂鶴》這篇課文時,筆者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中體會丹頂鶴的外形美、姿態(tài)美。外形美重在寫顏色,姿態(tài)美則突出了它體型修長的特點,以“引吭高歌”和“展翅飛翔”時的優(yōu)美姿態(tài)來表現(xiàn)其高雅。課堂上,筆者要求學生抓住一些重點詞、句細細品味,并教給學生在以后的閱讀中也要做到抓住重點,舉一反三。
2.讀寫結合,閱讀升華
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是一個重要命題。讀寫結合得好,不僅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而且還有利于閱讀教學的結構和過程的變革。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特別重視學生的背誦積累,捕捉文本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指導朗讀,通過朗讀領悟情感,逐步激發(fā)學生背誦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三顧茅廬》這篇課文中一處寫景的部分“崗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時,筆者先引導學生談談讀后自己腦海中浮現(xiàn)的情景,并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說出相關寫景的優(yōu)美詞語和句子,學生積極發(fā)言、興趣高漲。筆者說:這么美的句子想不想背下來?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想!效果立竿見影,讀兩遍后都能流利地背誦。筆者趁機引導學生,讓學生了解課文中優(yōu)美的詞語不僅可以背誦,課外閱讀時遇到的好詞佳句也要摘抄,甚至背誦,日積月累、聚沙成塔。在此基礎上,筆者再指導學生對所掌握的材料進行分類,豐富寫作素材,激發(fā)寫作興趣。
小學教材選人的課文多是一些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具有很強的文學色彩,也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如果教師能夠巧妙地抓住文章的想象點、空白點,讓學生合理地補白,自然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完《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后,筆者讓學生想象:當狐貍又遇見烏鴉后,他們之間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
又如,在教學《沉香救母》這篇神話故事時,筆者適時引導學生想象:當沉香刻苦習武,經歷了千辛萬苦,見到日思夜想的媽媽后,他們會有怎樣的一番對話呢?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抓住文本依托,正確地把握讀和寫的關系。
3.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俗語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學生學習的途徑越來越多,但是真正留在記憶中的卻微乎其微。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是一種好的記憶方法。讀書筆記立足于讀,落實于寫。就類型而言,包括摘錄好詞好句、繪制導學圖和寫讀后感等。寫讀后感屬于創(chuàng)造性讀記,是讀書筆記種類中較高級的一種,是學生大量閱讀之后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的個性化成果。在課內、外閱讀教學中,筆者要求低年級學生邊讀書邊圈出好詞好句;中年級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高年級學生看完書后及時寫出自己的讀后感。
二、立足課堂,拓展課外,激發(fā)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教師需要直接面對的問題。找準切入點,課內、外融會貫通,這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一種好方法。
研讀文本之后,幫助學生盡可能找到由閱讀文本向課外閱讀延伸的閱讀點,以鞏固文本知識,擴展文本內涵。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特征和學生特點,做好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的選材工作,讓學生讀有所依,真正達到課內、外閱讀相融之功效。
例如,在教學《輪椅上的霍金》這篇課文時,筆者提前讓學生查閱,了解霍金的事跡或生活中的小故事,因為有備而來,所以上課時學生的交流內容非常豐富。有的學生介紹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趣事;有的學生介紹霍金所患疾病——盧伽雷氏癥;有的學生介紹《時間簡史》和《果殼中的宇宙》;有的學生介紹霍金得病后的生活狀況……這樣既促使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課外閱讀,又對課文的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又如,在教學《牛郎織女》這篇課文后,筆者告訴學生,像這樣的民間故事還有很多,想了解他們的故事可以去閱讀《中華民間故事》這本書。
再如,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后,筆者布置了一項作業(yè):閱讀蕭紅寫的《呼蘭河傳》,走進作家的童年世界,領略豐富多彩的鄉(xiāng)土人情,同時在詩情畫意的閱讀氛圍中領略作家的寫作技巧。
總之,在日常閱讀教學中,筆者會從作者、原著、相同的主題等方面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
三、閱讀教學方法多樣化
1.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
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學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掌握了許多精妙詞句,他們非??释约旱呐Φ玫絼e人的肯定。因此,筆者盡可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例如,定期開展“好書推薦”活動,介紹自己讀過的一本好書,并寫上推薦理由;評選“閱讀之星”“閱讀小能手”;定期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自己準備素材,并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這些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精詞妙句、百科知識等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來。
2.提倡親子閱讀
對于學生來說,大量閱讀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實際的學習要求。對于這一點,家長都非常認同。好習慣都是從小培養(yǎng)的,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的努力和自我訓練.而幼年時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時期。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說:“所有父母要意識到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要讓他感受到讀書的快樂,哪怕還不識字時,也要讓他認識到這個世界里還有書,讓書成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因此,親子閱讀對于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筆者根據(jù)學校開展的“書香校園”活動,從一年級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質量,從而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整體優(yōu)化,全面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家長會上,筆者建議家長每天和孩子至少一起閱讀15分鐘,每月瀏覽一本孩子閱讀的書籍,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由家長參與和帶動孩子的課外閱讀。
3.開展圖書“漂流”活動
漂書,完整的說就是圖書漂流。它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歐洲的一種好書共享方式。不用借書證,不用付押金,也沒有借閱期限,書友在自己的書上貼上“漂流”的特定標簽,然后投放到公共場所任人帶走閱讀。閱讀后按照標簽提示,再自動把書投放到公共環(huán)境中,讓下一位愛書的人閱讀。書籍傳遞知識和信息,當人們仔細地閱讀完它,它便完成了使命。但是,如果把它漂流到下一位讀者手中,那本書便在流動中實現(xiàn)了它更大的傳播知識的意義。有些學生還在看過的書里寫上了自己的感言。
生1:《魯賓遜漂流記》故事情節(jié)引人人勝,敘事語言明白曉暢,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好作品。本書被譽為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部不朽名著。
生2:我認為《男生賈里》是一本很值得讀的書,講的都是我們小學生的生活,希望有緣的讀者拿到后能夠認真閱讀。
生3:《愛的教育》介紹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以及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猶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4.選擇合適的書籍
由于小學生個性不同,家庭環(huán)境、興趣愛好不同,對書的喜好和選擇自然也就千差萬別。在課外閱讀中,筆者并不只限于讓學生到圖書館多看幾本書,還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年級階段,選擇適合他們的書籍。那么,作為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一線的授課人,我們應當給學生哪些有益的“大石塊”呢?筆者認為,第一個“大石塊”——國學經典,造就現(xiàn)代君子氣質;第二個“大石塊”——詩歌經典,不讀詩詞,無以言志;第三個“大石塊”——經典兒童文學,與時俱進,儲備底蘊。
如果說,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使人過得充實,令人變得豐滿。那么,閱讀就是一道醉人的風景,它會帶你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讓你見識世間的奇聞軼事,讓你感受成長的快樂,讓你體味收獲的喜悅,讓你發(fā)現(xiàn)生命的魅力。筆者認為,每個熱愛閱讀的人,心靈都是自由而奔放的,能夠在精彩閱讀的藍天下翩翩起舞,攀登知識的高峰。閱讀是美麗的,那種美麗并不是輕飄飄的浮云,因為好文章從來都是關于活脫脫的人生、鮮艷艷的生活,它的精髓會融人你的生命,使你的人生因此而變得厚重,生活因此而更加精彩。用心閱讀吧,讓自己的心靈在精彩的閱讀中翩翩起舞!
參考文獻:
[1]陳鶴琴,怎樣做小學教師[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