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香
摘 ?要:對于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而言,應用題是一項難度極大且綜合性極強的教學內容。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因為他們并沒有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這也使得他們在對應用題進行掌握和解答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明白方法卻不會運用的情況。針對此問題,要想科學引導學生并使他們能對應用題進行正確解答,那么在教學期間,對于應用題的解法教師必須要指導學生進行鞏固和加強?;诖?,本文圍繞小學數學高年級應用題的解法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以期可以將他們自身的解題能力及思維能力進行有效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應用題;解法
引言: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他們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在不斷上升。對于高年級數學教學而言,應用題成為了他們必學的知識之一,同時應用題教學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并沒有形成較強的思維能力,這也使得他們在應對以思維邏輯為主的應用題時,經常會產生畏懼的心理。不過不管應用題的邏輯關系如何復雜,在本質上它只是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了有機綜合。因此,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只要學生能對應用題的解法進行全面的了解,他們的解題能力便會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數量關系應用題的解題對策
對于小學的數學教學而言,應用題是極為重要的,從整體角度看,應用題是小學數學知識的一種綜合體現(xiàn),是將數學知識進行的有機關聯(lián)。因此,當學生在對復雜程度較高的應用題進行解答的過程中,只要他們能看到問題的本質,那么再復雜的應用題他們都會進行有效的解決,而解答的步驟也會更加簡單、明了。根據當下小學數學應用題的現(xiàn)狀,可以將數量關系總結為以下幾種。首先是工作量是工作時間與效率的積,其次是總價是數量與單價相乘,之后是數量與單產量的乘積是總產量,最后是速度與時間的乘積為路程。針對這些數量關系,只要學生能將這些關系牢牢記住,并能對應用題的數量關系類型進行明確分辨,那么他們在對應用題進行解答期間便會容易很多。
二、條件關系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對于小學生而言,隨著他們年級的提升,他們所學的應用題的難度也在加深。對于中級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所涉及到的應用題大多都是數量關系類型的,而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所學習的應用題摻雜了很多已知與未知的條件,這些條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導致學生的思維混亂,在對應用題進行解答的過程中他們也不知如何進行解答。此時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而使他們可以對問題與條件存在的關系進行分析和思考,這樣他們便會知道哪些條件是問題需要的,哪些是沒有應用價值的。之后教師再通過引導他們對問題與有用條件存在的關系進行理解,這樣應用題便可得到有效的解答。舉例說明:“劉師傅原本計劃利用5天時間完成1000個零件,不過他實際上比原計劃提前了3天便將工作完成。試問李師傅每天完成的零件數要比原計劃零件數多出多少?”針對此題,學生在進行解答的過程中極容易受到已知條件與未知條件的影響,在此題中,已知條件有很多,如5天、1000個零件等,而比原計劃提前3天以及實際完成零件的個數等都屬于未知的條件,學生只有將這些條件關系梳理清晰,之后再結合固定的數量關系公式,他們才能將此問題進行有效解答。如工作總量是工作時間和效率的乘積,而題中原計劃每天完成零件的數量可以通過1000/5=200個求得。以此類推,結合問題所需的數量關系可以求得李師傅實際每天完成的零件量要比計劃每天完成的量多300個。針對此題,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條件關系進行轉換,便可將復雜的條件關系進行簡單化,而應用題也會得到有效的解答。
三、畫圖應用題解題對策
對于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應用題而言,在出題期間教師為了可以對學生思維邏輯能力進行培養(yǎng)和鍛煉,他們都會將思維技巧運用到應用題之中,這樣學生在運用自身能力對習題進行理解和分析期間,他們便會出現(xiàn)分不清題意的情況,針對此種問題,教師在教學期間可以采用畫圖法對問題進行解決,這樣習題中的抽象思維也會逐漸形象化,學生在對此問題進行解答的過程中就會變得更加容易。
結束語:總而言之,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用題是極為重要且難度系數較大的教學內容,應用題教學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與日后的發(fā)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以此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下對應用題進行學習,這樣不但可以將他們學習應用題的興趣進行激發(fā),同時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他們也會更加主動。雖然應用題復雜程度以及綜合性較強,但只要教師將應用題的解題方法科學教導給學生,他們便能運用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將應用題進行成功解決,而他們自身的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思維邏輯能力都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高桂榮.淺談小學高年級應用題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8,(48):54.
[2]張強.淺談小學分數應用題的解法[J].學周刊:A,2012,(1):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