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嬌
摘 要:中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是一體兩面可以彼此促進、具有雙向哺育作用的教學實踐活動。良好的語文教學可以潛移默化地達到德育教育的效果,而德育教育的成功同樣可以促進語文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教育,中學階段
德乃立人之本,而中學時段是人身心成長的關鍵期,所以德育是中學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環(huán)。作為主要課程的語文因其濃郁的人文性、深廣的藝術性、持久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與德育教育具有天然的親和性。良好的語文教學可以潛移默化地達到德育教育的效果,語文課中或恢弘磅礴的家國情懷、或溫暖拂面的倫理親情、抑或石破天驚的語言藝術創(chuàng)造力都會激發(fā)學生對真的渴求,對善的向往,對美的期待。而德育教育的成功同樣可以促進語文教學的開展,在德育中學生養(yǎng)成的豐富的情感認知、高尚的品德情操、多元的審美訴求對于領悟文學作品中人物細膩復雜的情感、作家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梢哉f,中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是具有雙向哺育作用的教學實踐活動。
首先,語言藝術是德育教育的媒介。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文課主要的功能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成為一個可以自如使用語言、自如表達情感和自在進行人際溝通的成熟的現(xiàn)代人。而德育教育開展途徑之一便是語言藝術的春風化雨,語言藝術關乎德育教育的成敗。試想,一次語文課堂上因為學生調(diào)皮搗蛋,搞惡作劇故意讓語文老師難堪。這時如果語文老師惡語相向,雖然一解心頭恨,但結(jié)果可能是永遠失去了與一個學生或者一類學生溝通的機會。這只能加劇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鴻溝,無論于教學效果還是師生情感交流都是十分不利的,相反,如果置身尷尬處境的語文老師具有隨機應變化尷尬為平常的語言技巧,則不僅一起惡劣的課堂混亂可以避免,而且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打通了所謂壞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情感壁障,為以后進一步的師生交流開了個好頭。對于這樣的情景,幾乎每一天都在中學的課堂中發(fā)生。我們已經(jīng)分不清這是語言藝術的魅力還是德育教育的勝利,語言藝術與德育教育已經(jīng)合二為一了。
其次,語文教師是德育教育的天然使者。每個人回首自己的求學經(jīng)歷,可能關于語文老師的溫馨回憶會占很大的比重。語文老師或許有著優(yōu)雅的談吐,或許有一支生化妙筆,或許具有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能力。這都讓逐漸告別童年漸漸步入青春期心理波動處于較大起伏階段的中學生倍感親切。隨著現(xiàn)代社會高速發(fā)展,中學生早熟已經(jīng)成為事實擺在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安全、順利、快樂地度過青春期是除智育之外不可忽視的教育步驟,即德育的重要性。而在此時,語文教師作為德育教育的天然使者的一面體現(xiàn)出來。比如,在長時期同班學習中男生與女生之間發(fā)生了微妙的愛慕情愫。學生苦于不敢和家長溝通,又害怕因此耽誤學習,困惑中的學生會向語文老師訴說心事,在教學活動中得出的經(jīng)驗是,這種情況下,一般是女生主動想語文老師求援。語文老師屢屢得到學生的信任主要源于語文課最接近與情感,所有文學作品無外乎表現(xiàn)人類的三種情感:親情、友情和愛情。得到信任的語文老師一定不要以此為把柄,對學生大加責備,輕率地認為荒廢學業(yè),更不應該把同學的隱私公開。而是應該感謝這份來自學生的信任,這再次說明語言藝術的魅力。語文老師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長久耐心的溝通中幫助學生度過這段成長歲月中的迷茫時光。
復次,語文課堂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課堂。中學階段是逐步確立對世界對人的看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形成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可能影響人的一生,而語文課由于包含了豐富的人文內(nèi)容而成為德育教育的第一課堂。比如,當中學生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的過程中,誰不會為作者行云流水的文字和花開四野的江南初春的曼妙風景而打動,如果語文老師講授得當,引導得法,還會激發(fā)期學生對于中國文字表現(xiàn)力的欽佩和由衷熱愛,而這自然會引發(fā)學生身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當學生們開始學習女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之際,在逐步誦讀中一定會深深體會到簡約文字后面埋藏的對父親的一片深情。作者以童年視角展現(xiàn)了少不更事不知珍惜然而突然失去父愛的愴然悲痛。語文老師在講授過程中,如果恰當結(jié)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會議體會成長過程中父親的付出,這有助于讓衣食無憂的學生感受到心靈的震動,體會父愛、母愛以及長輩之愛的寬廣無邊,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樹立學生的責任感和擔當感。又如,學習《安塞腰鼓》的過程中,學生從那激情澎湃的文字中一定會感受到來自中國西北土地上的豪邁氣慨。躍動的鼓點迸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不拘一格的節(jié)奏表現(xiàn)了無拘無束的人生豪情。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不應止于展現(xiàn)地域風情,而通過文字間流淌的慷慨悲壯引導學生認識到意氣風發(fā)的重要性。獨生子女比較嬌慣,在呵護中長大,極易養(yǎng)成任嬌縱的性格,缺乏敢為天下先的勇氣,經(jīng)不起生活與學習中的挫折與失敗。而《安塞腰鼓》中縱橫天下的西北農(nóng)民的粗獷可以讓學生不斷回味,從而讓學生建立豪放無畏的精神人格。結(jié)合實際的語文教學也是“德育教育生活化的表現(xiàn)?!?/p>
與此同時,德育教育也會促進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首先,德育教育中對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視與培養(yǎng)有助于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理解文章博大深廣的思想精神。如德育教育對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視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表現(xiàn)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內(nèi)涵。
其次,德育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關心學生精神心理成長的特點有助于讓學生理解各類文章包含的歷史內(nèi)容。如學習《范進中舉》,學生可以結(jié)合自己具有多種業(yè)余愛好的經(jīng)歷對比封建時代科舉制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綜上所述,中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是一體兩面可以彼此促進的教學實踐活動,任何一種都不可偏廢。如果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相輔相成,會讓二者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