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龍
內容摘要:如何提高新市民子女語文閱讀能力,如何讓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城市里的同齡孩子接近,如何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健全新市民子女的人格,對于語文老師來說是個大難題。筆者通過分析他們閱讀能力相對薄弱的原因探索出了通過語文閱讀教健全人格新市民子女人格的新途徑,對新市民子女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起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起到了立竿見影的功效。
關鍵詞:新市民子女 ?語文閱讀 ?人格培養(yǎng)
閱讀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始端,簡單的說就是提出問題、提出觀點、尋找依據,從而得出結論、形成成果的流源與根本。其方法就是讓學生借助文本、利用文本、深入文本,以達到既涵蓋又高出文本的語文閱讀能力。
初一開學時,筆者對所教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進行了一次測試,給學生做的是一篇較簡單的敘事性短文(相當于新課標下對四五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的要求),結果令人甚憂:新市民子女基本功不夠,簡單的到原文找原句學生無從下手;能力不強,答非所問,語言功底不夠,根本不是按照要求回答而是簡單的敷衍了事。說不認真,不對??纯此麄兊臅鴮懀ふ麧崈?說他們不思考也不對,到班里看過他們的考試方法,雙眉緊鎖,文章被筆劃的也面目全非。結果10分值的閱讀題得分率不到20%,這種低下的閱讀能力怎么能適應新課標要求的語文閱讀能力要求呢?對于新市民子女的語文閱讀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少數人恐怕是語言智慧的腦細胞未被激活外(表現為不愿讀,不善說,不能寫)大多數受到客觀的外在的因素影響。
為了了解造成這種“悲劇”的癥結所在;為了找到適合新市民子女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為了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找到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筆者對該年級新市民子女閱讀能力低下的原因進行了徹底的調查。
一、家庭方面。為了忙于生計,絕大多數的新市民家庭根本不能給孩子提供相應的閱讀底蘊,孩子從小學到中學說所能接觸到的文學作品就是單純的語文課本。即使有家境稍稍寬裕的也只是把本錢投資到孩子的“物質生活”方面,“精神生活”相當的貧瘠,造成孩子閱讀能力滯后而有限,根本不能適應新課標下的閱讀能力要求。
二、知識斷層。新市民子女家長之所以能在某個城市就業(yè)原因就是這里有適合他們的工作,一但他們在這里的工作受到某種因素的制約不能掙到錢,就必須到另外的地方另謀職業(yè),這樣孩子必須轉學。據對一所新市民子女學校的初一調查發(fā)現,有近87.6%的同學有過轉學3次以上的經歷,每年的流動學生也占全??側藬档?6.3%。這種頻繁的轉學造成知識上的斷層給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造成嚴重的影響。
三、視野狹窄。問卷調查發(fā)現,新市民子女課外看名著的經歷只有1.2%,這極為可憐的1.2%中看過《西游記》的卻占了0.96%,余下的只是《故事會》、《作文選》之類。閱讀能力無法提高的條件下讓他們面對繁雜的信息,從容地收集、選擇、處理,直至活用信息,并提出質疑又要試圖解決這種困惑無疑是“海市蜃樓”、“紙上談兵”。長此以往,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所提及的“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感悟語感的培養(yǎng)”、“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yǎng)、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的目標對新市民子女來說更是步履維艱,這種狹窄的知識面根本無法適應新課標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
四、生活單調。為了節(jié)省錢,大部分的新市民子女只能全家擠在狹窄簡陋的出租房內,根本不可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樣有豐富的課余生活,更不可能到青少年宮參加各種活動。唯一的娛樂方式只能看電視來消磨時間。許多東西是要靠孩子體驗才能得到的,這樣的生活孩子能體驗到什么呢?語言灰色、干癟、抓不住中心、答非所問也就情有可原了。
如此種種,孩子們的閱讀能力低下能怪誰呢?學生,不對;教師,不是;家長,也不是:教育制度;更不是。這種情況下又如何提高新市民子女的語文閱讀能力,如何使能適應新課標下的能力要求,如何使他們享受到同城待遇呢?
我認為每一種能力的突現必須要有一定的載體,語文更是。因為新市民子女的基礎較差,要想實現與新課標的接軌必須先要“灌輸式。盡管學生的閱讀容量少,至少可以給學生提供閱讀文章的范例。每個單元我都會給學生系統全面分析一篇文章,我并不是把自己的情感強加給學生,只是告訴他們分析應該有的思路,該告訴學生如何分析人物景物、分析事件、表達感想、培養(yǎng)情趣等。為了順利地完成過渡我是這樣做的:
1、情感表達訓練。每節(jié)課前三分鐘演講,即興演講。講的內容可以是生活的煩惱、學習中遇到的困惑、見聞與感受,剛開始有很多學生站到講臺上不敢講或是語無倫次,筆者并沒有失望而是鼓勵他。實在不行了就拿出稿件讀,除此還定期舉行小型的辯論賽,一段時間過后絕大多數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這也為閱讀教學奠定了基礎。
2、語言流暢訓練。只有自己的語言優(yōu)美、表達流暢,才能分析好人家的作品。新市民子女最大的有點就是能吃苦、不怕苦。每個星期我都讓他們寫4篇隨筆(情緒的宣泄、內心的感受、學習中的困惑、成長的煩惱等),測試不算。每位學生還要有優(yōu)美語句抄寫本,把自己認為好的句子、語段甚至是全文抄下來并簡單地說說喜歡它們的原因。剛開始,學多同學語句不通、詞不達意,筆者都會給他們寫上鼓勵的話,并不失時機地把師生之間的感情升溫。我針對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寫下了自己內心的感受,或褒或贊,雖說花了我不少時間,可第二天本子發(fā)下去時,筆者觀察到很多同學看本子時的表情,有詫異,有害羞,更多的是驚喜。
第二天課上,他們表現特別好,回答問題聲音特別大,看筆者的眼神也變得柔和了許多。原來化解堅冰竟是這樣容易,這些孩子竟是這樣容易滿足。筆者第一次感到了這些新市民孩子的樸實可愛。筆者認為只要他們對作文有興趣,那么閱讀教學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何讓他們有話可寫,讓他們不再怕寫作文呢?比較了前幾次作文情況,筆者大大肯定了有名同學寫的這篇《老師我想對你說》,讓他們明白用我手去寫我心。筆者開始在作文題上下工夫,力爭把作文題出得新穎獨特,切合學生的思想實際。
批改他們的作業(yè)是筆者和他們的一次心靈對話,也是筆者一種享受。筆者分享著他們的快樂(雖說這種快樂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分擔著他們的憂傷(雖說這憂傷有時并非他們所應該承受),筆者希望他的只字片言能給他們稚嫩的心靈帶去慰籍,愿微笑能讓他們異鄉(xiāng)艱難的求學路上多一絲信心,孩子們的心是最純凈的,從他們的舉止中看出他們對筆者的感情,他們用逐漸上升的成績回報了筆者辛勤的付出,有什么能比讓一個老師看到學生的進步更感欣慰的事呢?
4、拉近師生關系。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每當課下,筆者都會留意他們的生活,天冷了,會叮囑他們添衣服;放學時,會關照他們路上小心;中午看見有些同學在啃干糧時,筆者會讓他們到辦公室倒杯熱茶;他們說說笑笑時,筆者也會擠進去,分享他們的歡樂。漸漸的,幾個饒舌的學生有時同筆者開起了玩笑,幾個膽小的開始朝筆者微笑了,作文《老師我想對你說》他們便寫得不錯,他們述說學習的困難,獨在異鄉(xiāng)的孤寂,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對家庭現狀的困惑,對未來的迷茫……他們考慮的遠比本地孩子深遠,承受的也遠比本地孩子多,可他們需要的只是人們給他們一點點關心和愛!這不能不使筆者為之震撼。
新課程中把閱讀教學定位成一種對話,是對所理解的內容的一種表白。筆者認為對于民工子女來說能有話說、有事做、有情感要表達就是一種巨大的收獲!
對于新市民子女語文閱讀教學教師也要做到啟發(fā)思考,多設疑問,更要引導學生的大膽求索,主動質疑,逐漸養(yǎng)成不提問題不讀書的好習慣,增強問題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朝著“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才”的目標邁進,只有這樣才能使新市民子女的語文閱讀教學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