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儒
摘 要:武術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隨著國家的不斷強大,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武術也感興趣,國家對中國武術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地加強,武術進入校園正在穩(wěn)步地推進。但中國人學習武術的現(xiàn)象并不常見,特別是高校學生,由于學習與課業(yè)的壓力,很少有同學能夠堅持進行課外武術活動,那么建設一個能夠吸引大學生興趣的武術特色課程,對于武術在大學生中的有效傳播與發(fā)展來說,有較強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高校;武術特色;課程建設;意義
中圖分類號:G852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1002-7475(2019)09-137-01
1高校武術特色課程建設的原則
高校武術特色課程屬于高校體育課程范疇,其建設必須符合大學生的《國家體質健康標準》。本課程的建設就參照大學生《國家體質健康標準》,從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目標進行。
2高校武術特色課程建設的意義
2.1理論意義:本文高校武術特色課程的建設,適應當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需要,對武術在大學生中的傳播與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本課程從多方面出發(fā), 開啟大學生由被動武術學習到主動武術學習的新篇章。
2.2實踐意義:高校武術特色課程的建設,不僅能夠指導學生與教師進行武術特色課程實踐的指導,還能夠系統(tǒng)性地從實際的技能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方面提供有效的武術實踐教學方式、方法,積極地促進武術在高校的發(fā)展。
3高校武術特色課程的建設方案
3.1課程目標的建設
課程目標的建設除符合大學生《國家體質健康標準》外,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武術的實用價值,并將傳統(tǒng)武術中的“仁、義、禮、智、信”等武術文明與傳統(tǒng)武術的技擊智慧相結合,讓學生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強大,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與自豪感。同時通過傳統(tǒng)武術與拓展游戲相結合,使學生通過身體力行,獲得正確的社會認知。讓學生認識到武術是其未來發(fā)展所必備的能力,真正能幫助學生發(fā)展。
3.2技能目標的建設
通過實踐調查,無論是大學普修體育還是體育專業(yè)武術的教學,高校的教師很少有在進行套路教學的同時進行武術實用方法的教學。出現(xiàn)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高校教師從前也是這樣學的,很少有人認識到其所教的武術套路能夠進行實戰(zhàn)。中國武術的本質是技擊,武術套路都是凝結著中國優(yōu)秀技擊經驗的傳承。一味地套路練習,導致了教學與學習的枯燥乏味,也使得武術失去了原本的教育價值,中國的技擊智慧不能夠得到有效的傳承。
因此本課程的技能目標是使得學生掌握武術的套路動作內容,同時能夠對所學武術套路動作的實用方法進行應用。教師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實用方法的演示,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技術的學習深化學生對動作軌跡的掌握,通過設計好的實用方法演練及攻防講解,幫助學生獲得實用能力。
3.3心理健康目標的建設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多方面壓力及因素造成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增多。
在尊師重道方面,當代大學生大多表現(xiàn)出自私的本質,很少有學生能夠兼顧到其他人的想法,在獲取知識方面,學生認為他們交了學費,教師教他們是應該的,對于所學的知識與教授知識的教師缺少足夠的尊重。對于所學的知識較少有人認識到是提升自己的素質與能力,較多人認為是為了完成短期的任務,不掛科就行。
在人際交往方面,由于大學課業(yè)的壓力造成了較大部分學生的人際交往單一,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也造成了很多悲劇的發(fā)生。
在社會認知方面,由于家長的寵愛,形成了大多數(shù)學生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對其讓步。生活條件的提高,造成了學生對任何其他影響都無所謂的心理,只有少數(shù)學生有貢獻社會的追求與夢想。
在實踐行動方面,說的多做的少,做事的認真程度和堅持能力差。在出現(xiàn)問題時,推卸責任的多,主動承擔責任的少。
從上述分析可知,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問題,本文將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歸結為缺少正確的社會認知。因此,從武術課程建設方面,加入能使學生增強正確社會認知的傳統(tǒng)文化,如傳統(tǒng)文化中典型的“仁、義、禮、智、信”的案例故事,并結合當代學生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進行系統(tǒng)分析,使學生明確正確的社會認知。除傳統(tǒng)文化故事與現(xiàn)在大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相結合外,還通過身體力行的拓展游戲,使學生通過身體實踐后,進行與實際問題相結合的拓展分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世界觀,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未來的生活與學習。此外,武術課程中的刻苦訓練及團隊的合作學習,更加能夠幫助學生磨煉吃苦耐勞的意志及促進學生溝通與合作能力的提升。
3.4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是體育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學生只有在體育課上學會體育技能,并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習慣才能使自己及其家人受益。學生能夠應用掌握的武術技能,與中外友人進行武術交流,有興趣的同學可通過武術比賽展示自己的技藝,有發(fā)展的同學,可以將武術變成自己的愛好繼續(xù)深造,甚至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將武術發(fā)展成為自己的事業(yè)。總之,通過武術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武術能力,使其能夠通過武術幫助其身體、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有較為長足的成長。
4結論與建議
結論:通過武術套路與實用方法教學提升學生武術技能,通過傳統(tǒng)文化與拓展游戲及課程中刻苦訓練提升學生心理認知,通過武術實踐提升學生社會能力,圍繞武術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擁有武術能力。
建議:因為學生素質各不相同,建議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最好進行分班設計,以幫助教師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謝媛媛.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系構建的理論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4.
[2]郭斌.初級中學校園足球實施效果評價體系構建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3]徐衛(wèi)偉.我國髙等體育院校太極拳課程體系優(yōu)化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
[4]豐際萍,杜增,東李梓.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科學.2011(1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