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妍
摘 要:小學階段的基本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是如何學習數(shù)學,掌握數(shù)學思想方法,形成適當數(shù)學觀、真正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得以落實的載體。我認為如何才能更好的教學數(shù)學概念,應該要數(shù)學概念回歸真實生活,返璞歸“真”。在實際情境中感知,在動手操作中領悟,在生活練習中感悟,回歸生活,掌握概念。
關鍵詞:數(shù)學概念;回歸生活;動手操作。
小學階段所涉及到的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但是相對低段的孩子來說,概念總是非常抽象,在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我有時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往往會陷入教學生去“背誦”概念而不是讓學生真“理解”。由此我開始反思:數(shù)學概念教學到底是教“形式化的定義”還是追求學生思維上的“真理解”。但是又應該如果做,才能使學生“真理解”數(shù)學概念呢?通過這一年的教學實踐,我似乎尋找到了答案?!霸胶唵蔚耐奖举|”,對低年段的孩子來說,最簡單的東西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無時無刻出現(xiàn)在身邊的東西。而數(shù)學概念其實都是把這些實際的東西用數(shù)學的語言表達出來罷了,因此,要讓孩子真正的理解概念,就是將概念脫去“數(shù)學語言”的外衣,讓數(shù)學概念返璞歸真。
一、實際情境,初步感知。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得好:“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也初步的證明了“興趣是學生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學習動力之一,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也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在教學概念的實際就是生活教學,所以在概念教學的導入新課時,重要的是要從有趣的生活實際情境出發(fā),有目的的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對數(shù)學概念有一定的初步感知。
【案例一】: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克與千克的認識》中,課前,我的預習作業(yè)是:讓孩子們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起到超市里進行調查: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東西是什么?并把這些東西帶過來。
上課的時候,我讓孩子們把自己帶的東西上臺介紹給大家聽并向同學們介紹一下,你從怎么知道這么重的?你拿這個東西的時候感覺怎么樣?
生1:我?guī)У氖腔匦吾槪蟾?克重,是媽媽用電子稱量的,感覺特別輕,跟沒有重量一樣。
(同時我讓孩子們把自己1克的東西都拿在手上掂一掂)
生2:我?guī)У氖恰案忻皼_劑”大概是10克,我從袋子上看到了“凈含量:10g”,感覺也是很輕,不重。
提問:10g的“g”是什么?凈含量又是什么意思?
生3:我?guī)У氖恰翱祹煾蹬H饷妗贝蟾攀?00克,我也是從袋子上的包裝上看到100g的,感覺不重。
(我讓孩子們都把自己帶的100g的東西舉起來,讓全班的小朋友們都看一看)
生4:我?guī)У氖恰?斤的面條”,媽媽用彈簧秤量過是500g,不是很輕,有一點點重。
提問:1斤什么意思?你知道如何用彈簧秤看重量嗎?
(同時,我也讓孩子們把自己帶的500g的東西舉起來,讓大家都看一看)
生5:我?guī)У氖恰?千克的蘋果”,是超市的臺秤稱過的。有點重。
提問:1千克跟克有什么關系嗎?臺秤應該怎么看重量呢?
(把1千克的東西都舉起來,大家看一看)
這時發(fā)現(xiàn):有個孩子舉了兩個500g的東西,趁機提問:為什么是1千克?
這一堂課,我提前讓孩子回家調查感受生活中的“克與千克”感受這些物品的重量。利用展示生活中的物品,讓孩子覺得數(shù)學就發(fā)生在自己的身邊,同時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孩子展示每一個重量的東西之后,讓全班的孩子把同樣重的東西都舉起來,通過了不同的物品,豐富了孩子的視野,能初步的感知“克與千克”的概念及實際的意義。讓孩子體驗到原來數(shù)學真就來自生活。
二、動手操作,領悟本質
數(shù)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科學,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為主的過渡階段,而架在數(shù)學概念知識和思維形象性之間的橋梁正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學具中來學習數(shù)學。因為操作活動模式適用于可物化、外顯的數(shù)學知識的教學,能夠用直觀的材料來反映數(shù)學的實質的教學內容。在低年段的教學中,尤為重要,能夠讓學生在操作中領悟真知,很快更直接的領悟概念的本質,掌握數(shù)學概念。
【案例二】: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的《認識時鐘》的教學中,在初步讓學生認識鐘面之后,我通過了兩個動手操作的活動:
“看時撥鐘”:讓每個孩子都撥出3時、6時、12時,并說一說是怎么撥出來的,再進行歸納理解概念: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這一時間概念。
“聽時撥鐘”:同桌兩個合作,一個說時間,一個時間。再反過來考一考。
時鐘的教學看似就是發(fā)生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但是相信許多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仍然會發(fā)現(xiàn)孩子并不會看時間,實際上,其實就是孩子缺乏操作的過程,并且在利用學具操作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緩解大腦的疲勞,一方面讓學生的感知建立在動手操作上,手腦并用,可以使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功能都能得到較為理想的發(fā)揮。但是學生“愛動手”并不是“會操作”,學具操作是一項定向的活動,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操作過程進行一定的引導,具體是由三個環(huán)節(jié):定向→操作→歸納→鞏固。案例二就很好的體現(xiàn)這一點,定向認識鐘面后,操作撥鐘,歸納看時間的概念,再利用撥鐘鞏固概念。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效果良好。
【案例三】: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的《認識米》的教學中,我讓孩子直接帶一把長的1米長的尺子過來,同樣的設計了4個操作活動:
活動一:把一米長的尺子橫著拿,再放下尺子,用自己的感覺比劃出1米的長度。
活動二:把一米長的尺子豎著拿,在放下尺子,比劃1米的高度。
活動三:感受5米有多長,讓5個小朋友比出5米的長度,在講臺上站成一排,直觀感受5米的長度。
活動四:下課的時間小組合作,量一量教室的長度有多少。
相信教過“米和厘米”的老師都會遇到,孩子對長度的概念理解不佳,總是會遇到單位亂填,混亂使用的情況,但是這次的教學實踐之后,我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的1米的長度,同時讓學生觀察、看一些較長的長度,孩子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悟”,理解起概念相對容易了很多。掌握情況相對較好。腦袋中基本有這“米”的長度概念和“厘米”的長度概念,能夠很好的區(qū)分兩者的關系。
通過這兩個案例的教學實踐,其實都達到了挺好的教學效果,而這兩個教學活動的共同點其實都是把數(shù)學概念用“真實”的形式展示出來,讓概念“活生生”的展示在眼前,概念“真實”的玩在學生的手中。讓學生通過學具,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操作,更加容易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認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樹立數(shù)學學習的信心。
三、生活練習,鞏固概念
當數(shù)學的概念深入孩子的腦中時,必將進行適當?shù)撵柟?,是學生能夠更好的的掌握概念,而這個過程就是練習,在練習的設置上我們要講究層次性、整體性,同時要把握差異性。而我覺得數(shù)學概念的練習還要把握生活性。讓學生在練習中也能感覺到概念的“真實”和數(shù)學的“真實”,同時也不失“趣味性”。
【案例四】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中,我的練習設置是這樣的:
練習一:下面的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練習二:下面的數(shù)字圖案,哪些是軸對稱的?在數(shù)字下面“√”
0 1 2 3 4 5 6 7 8 9
練習三:猜字游戲:
練習四:下面的圖案分別是從哪張對折后的紙上剪下來的?
你能指出這些圖案的對稱軸嗎?
從這四個練習中可以看出,練習的素材全部來自于生活,在第一題的判斷軸對稱圖形中,體現(xiàn)層次性、生活性。從簡單判斷軸對稱→對稱軸不僅可以是豎的還是可以是橫的→對稱軸還可以是斜的→對稱軸不只一條→判斷不是軸對稱圖形(利用反例來突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之后再利用數(shù)字文字這兩個每天都會出現(xiàn)在孩子視野中的素材來鞏固練習,最后引入“圓”發(fā)現(xiàn)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可以有無數(shù)條。通過本次的教學實踐,我覺得練習的時候孩子們的注意力已經有些分散了,如何才能繼續(xù)抓住孩子的眼球,繼續(xù)集中注意力,我覺得要做到以下兩點:
1、練習的選材要來自生活,富有“趣味性”。
2、練習的難度要具有層次,富有“豐富性”
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也饒有趣味,在“真實”的練習中鞏固概念,必將牢記概念。
四、回歸生活,返璞歸真。
在課的結尾可以出示一些生活的圖片,例如教學時鐘時可以出示各種時鐘的照片,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可以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美麗的軸對稱圖形的圖案,能否領悟和欣賞數(shù)學美也是一個人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基本成分,能夠領悟和欣賞數(shù)學美也是進行數(shù)學研究和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動力和方法,同時也能夠回歸數(shù)學本質,讓數(shù)學概念脫去抽象的數(shù)學語言的外衣,返璞歸真,回歸生活。
參考文獻:
[1]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教學/劉加霞主編.—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
[2]小學數(shù)學教學改革探析:在規(guī)矩方圓中求索/曹英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