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利 張凡
摘 要: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過程中,對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審視標準,運用反思教學法是積極實踐和推動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式。反思性教學方法的優(yōu)越性,使其越來越受到廣大高中歷史教師的認可和推崇,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探討分析反思性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廣大高中歷史教師提供啟發(fā),以促進高中歷史教師反思性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法;高中歷史;應用
一、問題的提出
高中歷史課程承載在歷史學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通過對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要掌握歷史學科必備知識,達到關鍵能力,拓寬歷史視野,發(fā)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yǎng)擁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教育部的講話中曾指出:要重視青少年的歷史教育問題,特別是關于中國近代歷史的教育。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非常敏銳地認識到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歷史教育的重要性。近些年,教育部一直在進行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新課程標準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資料、觀點的羅列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新課程改革和新課標的變化,都對高中歷史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歷史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課程理論和教學方式方法。而反思性教學法就是在高中歷史教師的實踐中受到推崇和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
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的教師。[1]反思性教學是為了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考量教學目標是否與教學任務相契合。它要求教師使用批判性的眼光解決教學情境中遇到的問題,教師能夠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反思性教學對學生機械的死記硬背知識點持一種批判態(tài)度。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能夠創(chuàng)新性的使用新方法、新理念、新思路對問題進行處理。
國內外的研究實踐證明,反思性教學不僅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全面地優(yōu)化課堂,是教學過程中教學相長的良好途徑。
二、反思性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一)課前反思
課前反思是教學反思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備課是教師在進行教學實踐活動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備課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與壞。教師在備課時,要嚴格按照教學目標、教學大綱進行設計教學方式和活動安排。以高中歷史必修一第21課《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fā)展》為例,在講課前要注意對本課教學內容的教學定位分析,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從導入到新課講授,一定要流暢、生動。圍繞著民主和法制建設這個中心,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認識我國當代政治文明的曲折歷程,認識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通過“自主探究”、“史料解析”、“群策群力”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史料解讀分析能力和小組合作探究的能力。注意利用一些發(fā)生在身邊的真實史料,拉近學生與課本、與歷史的距離,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歷史的興趣。
(二)課中反思
上課是教學實踐的核心步驟,學生是否能夠聽懂、學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授課的過程。即使教師在備課中將課堂進度設計的完美無缺,也會在課堂上遇到各種突發(fā)狀況。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時刻對學生學習的接受程度、授課進度、教學方法和活動進行及時調整,用來適應變化中的實際課堂。同時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避免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填鴨式的教學。以必修三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為例,在課中主要通過問題探究、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通過學生自己的歸納總結,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建構自己的知識網絡。通過教師提出探究問題——學生閱讀圖片和文字史料——小組合作討論——教師引導分析——學生得出結論——教師評價這樣的途徑,將文藝復興分成興起原因、實質、核心、成就、評價五部分內容來展開教學。在與學生溝通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和思辨的能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反思性教學的教,同樣還要指導學生的反思學習,通過設置一些典型例題,讓學生羅列知識結構,寫反思小結等方式,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三)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是對教學實踐的一種回顧和學習,是反思性教學法的重要步驟。通過對教學效果的評估、總結、反思,獲取新的教學經驗,用來解決未來教學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等。例如在對必修一第13課《辛亥革命》一課的講解中,教師在講解辛亥革命過程時,使用開始—發(fā)展—高潮—結局這種線索方式,學生是否可以接受,是否還有更好的授課方式進行反思與回顧。同時對課堂活動的設計進行思考,如讓學生回答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并給出解釋。通過課后反思,會總結教學過程中的不足或者值得繼續(xù)發(fā)揚的地方,為未來的教學能力的提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打下堅實基礎。
總結:歷史,是人類文明的積累,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歷史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以史為鑒”,通過學習歷史能夠通曉過去,更好地展望未來,培養(yǎng)出立場堅定、能力突出,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新人。作為歷史教育中重要角色的教師,應該牢固樹立反思意識,運用反思性教學方法讓歷史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為基礎教育改革、為祖國教育事業(yè)作出更大的貢獻。
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反思性教學在高中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課題批準號:〔2018〕-JKGHYB-1225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華東師范人學出版社,1999年,72-74
[2]田樂.淺談反思性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求知導刊,2018,(32):76-76.
[3]何鵬娟.淺談反思性教學在高中歷史中的應用[J].魅力中國,2018,(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