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虎
摘要:現在農村的學生中,絕大多數為留守兒童。在教學過程中, 如果只以通過教師講解來完成教學任務出發(fā), 勢必形成“注入式”。變換不同的引導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方式因人而異,提高整體教學效率。
關鍵詞:留守兒童;注入式;教學效率
現在農村的學生中,絕大多數為留守兒童。他們由爺爺婆婆或親戚帶大, 與父母接觸交流較少,經常沉迷手機,對游戲,對電視劇津津樂道, 其學習習慣普遍較差 。尤其是較抽象的數學,? 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筆者根據在教學中的實踐探究 , 談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變換不同的引導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 如果只以通過教師講解來完成教學任務出發(fā), 勢必形成“注入式”。 處處用教師的思維活動來代替學生的思維活動 ,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會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厭學情緒。應想方設法讓學生主動進入角色積極的思維, 使他們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 為此 ,筆者在教學時常通過以下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是引導學生討論辨識,擴充思維空間 。 對于學生已有一些初步印象, 又需要進一步加深討論的知識,筆者經常積極引導他們通過辨識來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拓展想象空間,達到搞清問題,激起興趣的目的。以教學‘三角形內角讀數的變化與形狀的關系’為例,先以學生自己畫圖研究下列情況:三內角相等的三角形和兩內角相等的三角形。若自己不能獨立完成,可以與同桌同學合作完成。然后再讓學生討論研究下列極端情況的結果:某一內角為00時會發(fā)生什么變化,某一內角為1800時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學生通過親手做,相互討論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結果,從而心情愉悅,引起學習數學的興趣。
2.是引導學生轉換思路,變抽象為直觀。教學中,那些學生看起來很枯燥,不可捉摸的內容,筆者常引導學生尋找方法,使其變成學生感興趣易解決的問題。
3.是教學中主動設問,引導學生探問,激發(fā)學生興趣。如分解方程的過程中,不注意就會有增根和失根,教師在處理此類問題時,如果照章講授,雖然講述得很清楚,但是學生稍不加注意就會在應用過程中屢屢出錯。筆者在處理這部分問題時,常將其探秘過程交給學生,激起他們的探秘欲望,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先根據學生的可接受能力將同一方程X2-3X-4/(X2-1)=0與(X-4)(X+1)/(X-1)(X+1)=0交給學生解,對于他們在所得的解中出現增根和無增根兩種情況,進行討論。了解增根產生的原因,找到避免產生增根的方法,然后再讓學生解方程X2+2X-3與(X+3)(X-1)=X-1,并引導他們找出產生不同結論的原因,從而在解方程中就不會輕易出現在方程兩邊同時乘以(或除以)含未知數的代數式而不加結論的錯誤。
4.是引導學生動手實驗,攻克難點。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建立在輕松自然的自己動手動腦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礎上的。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的給學生鋪設平緩的臺階,讓學生拾階而上就會有成就感,就會對此門功課感興趣,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如筆者在關于垂徑定理的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理不清,記不住,用不來,就設計了一堂隨我動的實驗探究課:每個學生在一張紙上自己想辦法取下一個圓形紙片,學生對此興趣盎然。然后告知用此圓形紙片上討論圓內弦與直徑垂直時,弦所對應的弧,三者的相互關系。1用水筆在圓形紙片的圓周上任做一點并迅速對折,將這點的墨跡印在圓周的另一側。展開紙片連接這兩點得一弦,并標明與折痕(直徑)的交點。2用圓規(guī)、直角三角板檢驗弦與直徑是否垂直,直徑是否平分弦,是否平分弦所在的兩條弧。然后用語句描述結果,得出垂徑定理。3討論:a直徑不與弦垂直或直徑不平分弦,是否有此結論???????????????? b如果弦也是直徑時,結果是否一定成立?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腦,興趣倍增,效果明顯。
二.引導方式因人而異,提高整體教學效率
同一班級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有時差異較大,稍不注意就會產生優(yōu)者更優(yōu),差者掉隊而失去信心的現象。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要留心整體學生的具體表現,適時引異、鼓勵和幫扶反應稍慢、動作滯后的學生,讓其達到最低要求,使整個班集體的課堂表現處于良好狀態(tài)。
如果教師在教學兩個教學班的數學,在做教學準備時就因考慮到不同的個體、不同的班之間的各種差異,在知識講授的鋪墊、坡度及引導的方式方法上都應有調整,以便適應不同的個體和班級,從而調動整體學生的學習興趣。
發(fā)揚教學民主,促進教學相常。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是建立在師生互動的基礎之上的。我們的教學準備,要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人的認知規(guī)律來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但是不能忽略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
參考文獻
[1]劉瑜.試析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些做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9(24):40+48.
[2]拓丹丹. 鄉(xiāng)土資源在鄉(xiāng)村小學教學中的開發(fā)與運用研究[D].延安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