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爽爽
摘要:任務驅動教學法旨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操作技能和相關素養(yǎng),本文結合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特征,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任務驅動;課堂教學
任務驅動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有關知識與技能巧妙地設計在任務之中,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與教師和其他學生完成互動,與此同時完成任務,并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達到教學目標要求。
一、任務設計原則
1、任務目標明確具體且具有可操作性
在任務驅動下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教師針對于某一個知識點或是技能,并不是隨便給學生制定一個目標,然后完全放手,而是要給學生制定一個又一個具體可行的任務,任務之間要具有關聯(lián)性。例如,在“編輯演示文稿”中,此課中包含有較多的內(nèi)容和信息,如圖片與文字的加工、制作動畫效果、超鏈接的使用等等。面對這些信息,教師只有通過分解和細化教學目標,縮小學生的學習范圍,才能夠呈現(xiàn)出具體、可行的教學過程。
2、真實可感
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而且要貼近其日常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例如,在“制作課程表”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之前的所學內(nèi)容,“添加文字”“修改文字”等等。通過所學知識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真實問題,而不是憑空臆造一個任務,脫離學生的認知。
3、層次性
學生是存在差異的個體,因此他們對知識的吸收和掌握程度會有所不同。而教師應在設計任務時,盡量將任務劃分出不同的層次,確保大部分學生可完成的為基礎任務,少數(shù)學生可以嘗試拓展性任務,使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獲,并體驗到進行任務和完成任務時的滿足感和喜悅感,進而對學習充滿自信。
二、任務驅動教學實施流程
在任務驅動式教學流程中,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教師在組織安排學生進行小組活動之前,切忌將任務直接拋給學生,這是違背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做法,最后的教學成果也一定是失敗。教師必須要先給以學生必要的示范和指導,這是課堂教學的首要關鍵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對任務作品的“樣式”有所了解后,才能夠在小組合作中有據(jù)可依,以防出現(xiàn)陷入茫然無措的情況。
任務驅動需要小組成員協(xié)作完成任務,但這里所指的任務不同于日常課堂教學中所進行的練習性任務,該任務相對較于復雜,所以必須要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加上思維的碰撞,甚至可能產(chǎn)生出具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同時也可以使組內(nèi)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得到培養(yǎng)。而從學生之間交流廣泛性的角度來分析,教師在分組過程中也盡量要保證每組人數(shù)不宜過多,根據(jù)具體教學時間來進行劃分,比如教師指導每個小組需要3~5分鐘,這樣教師所用的指導時間就會花費太多,顯然不合理,所以需要根據(jù)實際教學需要來權衡考慮,加以分配。
小組在劃分完成后,需要確定各小組的小組長,接著由小組長向組內(nèi)每個學生分配必須要完成的任務,而拓展性任務則可以由學生根據(jù)小組實際情況來決定。此外,如果在任務進行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仍有差異較大的一組時,那么就需要對該組予以特別關注,比如通過指導小組長來帶動整個小組,或是教師適當?shù)貐⑴c到小組活動中來改善組內(nèi)活動。
三、任務驅動教學案例分析
以“編輯演示文稿”一課為例,本課是建立在學生對word有關知識有一定基礎,并具備一定的圖文處理技能之上。具體地,教師在示范過后,學生需要通過和教師、同學之間的交流來獲得設置幻燈片背景和調整幻燈片等技能,此外,教師還需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體驗空間。
本課知識與技能目標為:會選擇版式,新增幻燈片,并在幻燈片中插入圖片;在教師所發(fā)布的文件夾中搜索需要的資料。拓展知識目標為:使用超鏈接在ppt中插入視頻;利用“畫圖”軟件來對圖片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也可以通過裁剪功能。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制作介紹某一主題的幻燈片作品,充分體驗查找、搜尋、加工、表現(xiàn)信息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課堂任務的完成,體驗和感受“幻燈片修飾”技術的應用方法;通過小組內(nèi)的團隊協(xié)作與交流討論,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
教學策略:情境教學
通過創(chuàng)設有關家鄉(xiāng)風景的主題,來式學生對設計家鄉(xiāng)城市的名片產(chǎn)生興趣,引發(fā)對相關信息技術的學習欲望。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將提前準備好的各種有關家鄉(xiāng)的資料,包括圖片、文字等都放在一個文件夾內(nèi),然后發(fā)送到每個學生的電腦上。學生需要做的是利用幻燈片的形式來介紹家鄉(xiāng),需要小組協(xié)作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適當予以幫助和指導。
學習活動:
教師再演示完基本的幻燈片操作后,開始布置任務:介紹家鄉(xiāng),并向學生展示。接著細化任務要求:確定每個小組人數(shù),一共多少個小組;向各小組下發(fā)作品回報評價表,由各小組長分配任務,填寫具體分工表。接著,各小組按照具體要求,如運用形狀、文本框、圖片等對象來完成任務,要求主題要突出,一目了然,圖像要能夠增強觀看的視覺印象。這一環(huán)節(jié)為本課所用時間最長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最后,各小組提交作品,然后在網(wǎng)絡中的班級平臺上進行作品展示,由各小組組長來簡述自己的制作過程,教師與其它小組欣賞并評分。
綜上所述,在任務驅動下的教學中,經(jīng)由教師的引導,使每個學生都成為了學習中的主體,每個學生也都能夠真正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而對于知識的獲取、掌握和吸收也更加新穎、牢固,學習效果也能夠有一定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永鑫.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J].名師在線,2019(10):73-74.
[2]陳呈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30):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