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運紅
關鍵詞 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 跨文化交際知識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9.07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the demand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has also intensified, especially for the English level of non-English majors. This study found that most students have some understanding of some aspects of foreign culture, lack of mastery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 single approach to learning culture, and the ability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Keywords non-English majo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0 引言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中國已由“本土型國家”向“國際型國家”轉變(李宇明,2010),越來越多的行業(yè)需要其從業(yè)人員具有較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高等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中將跨文化交際能力納入其中《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2007)。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1 跨文化交際能力概述
跨文化交際開始于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它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交流溝通的交際活動。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敏感度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性,是學習和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先決條件(胡艷,2011:68)。
Byram(1997)認為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包括態(tài)度、知識和技能,體現(xiàn)為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缥幕浑H能力包括五個方面的知識或技能(Byram, Gribkova & Starkey 2002):對他文化持好奇和開放態(tài)度的意識,對社交群體及其文化習俗的了解,闡釋交際事件的能力、習得異域文化知識并實時操作的能力、以及批判性評估的能力。本研究中探討的跨文化能力主要從跨文化交際知識、交際策略和接觸外國文化方式三個方面來調(diào)查和研究。
2 結果與分析
2.1 跨文化交際知識調(diào)查結果與分析
從問卷調(diào)查結果反映:大多數(shù)學生對異國文化中的風俗習慣、重要事件、時間觀念、地理狀況有些了解,這些可能跟大學英語課程學習有關,現(xiàn)在的大學英語讀寫和聽說教學中有部分內(nèi)容涉及到英美風俗習慣,時間觀念,因此學生對文化中涉及到這部分的內(nèi)容有些知曉。文化中學生掌握程度較好的是著裝和形象,這說明學生對自我形象很注重,期望給他人留下美好印象。學生對文化中不了解的內(nèi)容包含生活方式、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文學作品和重要作家、音樂作品和音樂人物、政治、禁忌、價值觀念。這說明大學生對文化中的很多內(nèi)容還有待提高和加強。
2.2 跨文化交際策略調(diào)查結果與分析
從問卷調(diào)查統(tǒng)計的結果中看出,學生在和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交流時,他們在交際中通常采用的交際策略是迂回策略、替換策略、填充詞,借用這些策略來達到溝通的目的或緩解雙方交流不暢的氣氛。大多數(shù)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碰到表達不出語言時會回避該話題,或說漢語。遇到交際困難時,會向?qū)Ψ桨l(fā)出不理解的信號,或用疑問語氣重復對方話語。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學生在文化交流時,遇到表達不出語言時會不自覺地說漢語上有顯著差異(t=2.813, df=151.769, p<0.05)。學生長期生活在漢語的環(huán)境中,學習受漢語思維的影響,當遇到語言阻礙時,會不自覺的利用漢語來交流,這是受母語漢語的熏陶和同化所致。
2.3 跨文化交際活動調(diào)查結果與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大學生通過看外國電影來接觸外國文化的居多,其次是聽外文歌曲和看國際新聞,這些都是被動接受性學習,參加外語角和做短期翻譯的最少,說明主動投入性學習不夠,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方式較單一,這跟教師上課教學方式相關,教師在課堂上會用視頻和音頻的手段居多,有時選用電影片段,英文歌曲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在課外攝入文化的途徑較少,個別同學會利用圖書館借閱外國小說來閱讀,也有同學做志愿者來參加文化藝術節(jié),為國外友人提供幫助。學校舉辦的外語角活動不多,學生參與率不高。
3 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和策略
從問卷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如下問題:
第一,課堂文化滲透力度不夠,文化講授知識甚少。學生對國外文化知識掌握不夠,尤其是歷史人物、風俗、文學、價值觀念等,他們學習文化的方式主要是課堂,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講述教材內(nèi)容,完成教學任務,文化知識講授較少,交際策略知識講解不足,課堂文化滲透不夠,學生課外學業(yè)繁重,無瑕開展自我學習,來拓展和豐富文化領域的學習。
針對上述問題,首先授課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結合教學內(nèi)容和文化領域內(nèi)容,在課堂中滲透文化知識,采用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方式來達到拓展文化的內(nèi)容。再次是教師設計與課程有關的文化活動,比如英語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情景模擬,增強文化學習的趣味性,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學科技和手段來豐富課堂教學,如課堂展示、講故事典故、電影配音等。教師還可以邀請外教來講授文化內(nèi)容,或講述自身文化體驗和實踐,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真實體驗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
第二,學生文化學習途徑單一。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途徑主要是通過看外文電影,聽英文歌曲和看國際新聞,學習方式和途徑單一,且這些方式是被動接受性學習,屬于輸入性學習,學生主動攝入文化的學習方式和活動不多,建議學生多參加課外文化學習活動,如參加英語角、文化藝術節(jié)、旅游節(jié)等。同時我校有很多留學生,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跟他們交流,真實體驗跨文化交際的樂趣。業(yè)余閑暇時在網(wǎng)絡上多跟外國友人交談,了解異國風土人情,風俗文化,拓展視野,增長見識。學生還可以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網(wǎng)絡,學習文化知識,掌握交際策略,為以后跨文化交際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學生的文化能力明顯不足。文化能力指的是個人后天獲得的一種綜合的人際交往能力,這種能力讓交際參與者能理解并品味文化內(nèi)、跨文化間和多元文化間的區(qū)別(Meaney et al. 2008),能理解并接納異國文化,不會因為文化間的差異而導致文化沖突或文化障礙。學生在交際過程中以本國文化為導向,對外來文化不夠了解,常常會不自覺的說漢語,這是受母語思維的影響,也暴露出了學生的文化能力不足。建議學生嘗試按照對方的文化來理解思維文化現(xiàn)象,不要帶著文化偏見或文化定型來看待異國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同理心。
4 結語
本研究以湖北某地方院校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為調(diào)查對象來收集研究數(shù)據(jù),調(diào)查結果表明: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淡薄,交際關注度和交際愉悅度明顯不足;跨文化交際知識有限,對異國文化知之甚少;跨文化交際策略掌握不多,方式單一。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了相應的解決途徑和策略,希望有助于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
基金項目:湖北科技學院校內(nèi)培育科研項目“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項目編號:2018-19X015
參考文獻
[1] Byram, M., 1997,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 Byram, M., B. Gribkova & H. Starkey. 2002, Developing the Intercultural Dimension in Language Teaching[M],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3] 胡艷.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敏感度調(diào)查[J].外語界,2011(3):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