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
摘要:學生在通過課前預習能夠?qū)⑿吕现R有效地聯(lián)系在一起,并運用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去分析即將要學到的知識,并加深理解,因此,老師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掌握課前預習的方法,這樣才能提升小學語文的學習效率,加快小學語文的教學進程。
關(guān)鍵詞:課前預習;小學語文教學;學習方法
課前預習就是指在老師上課之前,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先對要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初步的了解。由于小學生的年紀較小,還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上聽課時把精力放在老師身上的時間很短,自身的學習方法也有待提高?,F(xiàn)階段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開始逐漸讓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但是這種教學方式也只是趨向于形式化,在語文課下課時老師只是簡單的對學生說:“記得預習新課”,對于預習的內(nèi)容和預習的方法沒有向?qū)W生進行講解,在課前也沒有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所以接下來要淺要分析課前預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1]。
一、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不足
(一)老師教學進度快
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改革下,要求老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培養(yǎng)。在課上老師在黑板上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點一一列舉出,讓小學生進行相關(guān)課堂筆記的整理,這些老師為了加快教學進度通常在課上講課速度很快,課堂的教學主體也沒有以學生為主,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跟不上老師教學思路,這樣不利于小學語文的發(fā)展。
(二)課堂秩序混亂
雖然新課改強調(diào)語文課堂教學中要一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如今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小學生的主體性已經(jīng)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小學生也不再像以往那樣單純的坐那里聽老師傳授知識、講解方法,也參與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與老師進行隨堂討論、研究。但是從一些學校和老師的課堂教學反饋來看,這種僅是一種單純教學形式,小學生在課堂上討論的內(nèi)容和本節(jié)課沒有太多的聯(lián)系,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下反而影響了小學語文課堂的正常教學進度,浪費了在校學習的大好時間同時小學生的語文水平也沒有顯著的提高。
二、課前預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細化預習方法,提高聽課效果
由于這個階段學生的自學能力弱,特別是剛?cè)雽W的學生,如果不讓他們在課后進行預習,只是在課上跟著老師的教學節(jié)奏走,那么可能就會出現(xiàn)當老師講解一些難點時學生理解不好,并且在教材中也找不到相應的位置,如果不事先對教材進行預習,很容易在學習過程中跟不上老師的思路,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
在要求學生進行課后預習時,要讓學生對預習的內(nèi)容至少閱讀三遍,第一遍先通讀全文,疏通詞意,畫出文中的生字、生詞;第二遍細讀全文,讀后要了解文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想要給人們一個怎樣的啟示;第三遍快速的再瀏覽一遍全文,在排查一遍是否有在前兩次閱讀時遺漏的問題和難點,然后通過查閱教輔書和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了解文中的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優(yōu)美句式,并摘選出有助于自己寫作的詞語,通過這樣的預習,就是很好地提升學生在語文課上的聽課效果。
(二)利用預習教學,提升動手能力
在學生進行語文預習時一定會遇到不認識的生字、生詞,還有一些不易理解的句式,通常情況下老師要求學生查閱字典、詞典,如果都不能解決就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相關(guān)問題的搜索,但是這些方法都運用之后學生還是不理解預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那么老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標注,當課上老師講到這些問題時注意聽老師的講解以及提問時其他學生的回答,對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疑問及時舉手向老師詢問。由此可見,預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動手的過程,當學生在課后預習課文時,只有對課文有一定深入的了解,學生才會在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通過自己的思維能力去分析問題,進而做到動手解決問題。
以小學語文《兩小兒辯日》為例,在學生預習的過程中首先要通讀全文了解大體內(nèi)容,然后在對文中的字詞進行逐詞逐句的翻譯,例如文中出現(xiàn)的“盤盂”“車蓋”等字詞的含義?!拔乙匀帐汲鰰r去人近”中的“始”在不同的句式中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學生要做特殊標注,并在課上注意聽老師是怎樣分析在句中這個字的解釋。
(三)利用課前預習,開展分層教學
在語文課上老師要對學生預習提出明確的要求,這樣學生才能在預習過程中對照老師提出的要求進行學習。對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年紀要開展不同的預習方式,低年級的學生只需要在預習時疏通文章,弄懂生詞、生字的發(fā)音和含義即可;高年級的學生則需要針對文章中的主體思想、寫作背景進行分析和探究,這樣分層有目的的預習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2]。
(四)利用課前預習,豐富教學內(nèi)容
老師要在學生預習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相關(guān)課外文學作品的閱讀,這樣能夠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面,豐富教學內(nèi)容。課外閱讀中的內(nèi)容有別于語文教材,學生在預習時通過閱讀課外讀物能夠了解到教材中所涉及不到的知識和人生哲理,會對同一事物產(chǎn)生和以往不一樣的思想感悟,這不僅提升了小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還能課上語文學習過程中加深對文章的立意和內(nèi)容的理解。因此,在課前預習中課外閱讀的學習尤為重要,只有在預習時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才能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樣久而久之還會豐富小學生在溝通交流中的講話方式和交流內(nèi)容,并提高自身的語文文學素養(yǎng)。
以小學語文《景陽岡》為例,學生在預習的時候要了解這篇課文出現(xiàn)四大名著中《水滸傳》的一個章節(jié),學生可以通讀全書,來詳細了解武松這個人物形象,文中描寫的武松無比的神勇,那么作者給武松設定這樣一樣性格特點僅僅是通過打虎體現(xiàn)出來的嗎?學生通過在預習進行閱讀了解到武松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都能體現(xiàn)出他英勇無比、嫉惡如仇的性格,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在語文課上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課前預習往往在課后進行,這看起來貌似很復雜的教學模式只要老師運用合理、高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才能實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目標,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進而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耀軍.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J]. 學周刊, 2017(35):60-61.
[2]高亞波. 試論課前預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 課程教育研究, 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