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俠
摘要:在小學一、二年級,識字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如何引導兒童開展富有情趣的語文學習,如何使?jié)h字文化植入兒童的心田是學校課程建設中著力解決的問題。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生活經驗、發(fā)展需求,學校師生共同開發(fā)了“漢字故事”課程。豐富的課程生活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使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體會到了漢字的情蘊。
關鍵詞:漢字故事;開發(fā);實施;識字
識字教學中,字形是重點和難點,是為理解字義做準備的。所謂“訓詁”上的“形訓”即是如此。我們采用字理識字,實際上是用了“六書”中最基本的四種: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象形字是漢字的起源,是圖畫的抽象,一年級的“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即是;指事字如“刃”,由一個形象符號加上一個抽象符號構成;會意字由兩個形象的符號組合在一起,如“從、休、牧”等;形聲字面廣量大,合體字的85%~90%均為形聲字,而聲旁除了表音,也表形,如“泡、苞”等。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掌握了它的組合規(guī)律和表意功能,就如同掌握了學習祖國文化的一把鑰匙。我們的課程實施便以此為路徑,引領學生步入漢字故事的文化樂園。
一、教師開發(fā)“視聽故事匯”課程
我們追本溯源,就會發(fā)現(xiàn)漢字充滿著詩情畫意。講述漢字背后的故事,了解漢字的前世今生,每一個漢字就如同生命般鮮活起來?!皾h字故事”微課依據(jù)漢字的造字、構字規(guī)律,一字一個小故事,揭示漢字音、形、義的關系,引導學生識記漢字。這種識字方法以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為基本手段,通過揭示和解析字理,使學生牢固建立字的形音義之間的聯(lián)系。
比如“家”的學習。在“字形字義”上我們這樣講述:“家”的上面是一個寶蓋頭,代表房子,下邊是個“豕”,也就是豬。這就怪了,“家”應該是房子里住“人”才對,房子里養(yǎng)豬不就成了豬圈了嗎?在古人看來,只有兒孫滿堂才能算得上是一個幸福的“家”。在“漢字意蘊”上,我們這樣講述:古代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靠打獵和采集野果生活,有時候運氣不好得餓肚皮。如果一個家庭人口太少,即使全家出動,也不一定能填飽肚子。若是有充足的勞動力,捕獲的野獸、采集的野果就多,生活就會過得比較好一些。所以,人們總希望多生一些孩子,正所謂“多子多?!?。傳說西周時期周文王姬昌有100個兒子,被認為是最有福氣的人。在古人看來,對于一個“家”來說,人丁興旺太重要了。所以古人在造“家”這個字時,便想到了繁殖力極強的豬。一頭母豬一胎下一二十頭小豬崽是司空見慣的事兒。用繁殖力很強的豬來象征一個“家”兒孫滿堂,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二、學生開發(fā)“我的漢字故事匯”課程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主張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任務是促進學習者學習和生長,為學習者提供適當?shù)沫h(huán)境,激發(fā)學習的動機,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發(fā)揮。在課程實施中,老師們鼓勵學生“教學”,支持學生都來做“小老師”。“小老師”在課堂中、小組內、黑板前、白板上“把故事講出來”,教別人,有效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以下是低年級學生自主開發(fā)的漢字故事:
(一)一年級
1.畫“字源”,讀圖畫。開學后,教師在教室的后墻板報上專門開辟出一個欄目——“漢字源”,里面用來展出孩子們自己畫出來的一個個字源。“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之形,“牛頭羊角鹿身兔影”之狀……這些漢字最初的模樣是畫又是字,孩子們“讀”了這些圖畫以后,都知道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象形字”。
2.漢字碰碰樂。“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塵……”朗朗上口的短句,揭示了會意字的構字特點。在碰碰樂活動中,學生制作了很多漢字頭飾,當這些字兩個或三個碰到一起,就生成了很多的新字。在班級里,在走廊上,在操場上,一個個戴著漢字頭飾的小朋友碰面了——你站我左邊,我站你右邊,你趴我頭上,我蹲你身下,無窮的組合給一年級的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快樂。有一次,在碰碰樂活動中,“水”“九”“木”三個小伙伴碰面了,他們組成了“染”字。他們是這樣講述相遇故事的:染布離不開水,所以左上是個“三點水”;染布要經過好多道工序,所以右上是個“九”;古時候的染料用植物制成,所以下邊是個“木”。三人在一起,合成了“染”。此刻,你別以為教師就絕對走出課堂了,作為學習的點撥者,教師這樣補充道:“在古代,‘九不一定就表示九道工序,許多場合都是泛指,如‘九霄云外泛指天的高,‘九泉之下泛指地的厚,‘九牛一毛泛指牛的多。如果寫成‘丸字,那就說不通了?!泵靼琢诉@個道理,再寫“染”字,相信學生就不會犯畫蛇添足的錯誤了。
3.漢字轉轉轉。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學生轉動自己制作的小轉盤,在小轉盤上,換一個部首,換一個偏旁,又是一個新的漢字,又有了一個新的故事。孩子們都知道這是漢字中的大部隊——“形聲字”。大家充分利用偏旁部首,編織美麗的故事,進行家族識字,認一個,帶一串,其樂無窮。
4.讀讀漢字繪本。每一個漢字,除了它的演變代表了歷史與文化的生生不息外,漢字所包含的許多傳統(tǒng)故事,同樣可以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比如,學了“光”字,去讀《鑿壁借光》的故事;學了“草”字,去讀《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學了“日”字,去讀《夸父逐日》的故事;學了“月”字,去讀《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一個個傳統(tǒng)故事的閱讀中,人文精神潤物無聲地浸潤了孩子們的心田。
(二)二年級
1.畫一畫。畫一畫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的演變過程。
2.做一做。學生自制轉盤,探究學習形聲字,并創(chuàng)編記字小兒歌或小詩。
3.講一講。學生講講漢字音、形、義的關系,科學地識記漢字。
4.讀一讀。學生讀讀與探究漢字有關的繪本。
5.背一背。學生積累背誦與所探究漢字有關的古詩詞、俗語、成語。
6.寫一寫。在探索漢字的過程中,你查閱了哪些資料?運用了哪些方法?發(fā)生了哪些難忘的事情?把學習漢字的過程記錄下來,留作珍貴的記憶。
三、在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生“規(guī)范漢字,我們在行動”的班本課程
在第20屆推普周中,中年級各班開展了以“啄木鳥在行動”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們走向社會生活,發(fā)現(xiàn)、查找、糾正使用漢字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將活動體驗、收獲記錄下來,形成屬于自己的漢字故事。小小“啄木鳥”們各顯神通,用照片、視頻、網頁、美篇、文章等多種方式記錄了在街頭巷尾給漢字“捉蟲”的過程。假期結束,各班還進行了一次特殊的匯報,班會上學生講述了在“啄木鳥行動”中的故事和思考,認為當今社會使用諧音字、繁體字、簡體字、異體字、錯別字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不規(guī)范用字產生了很多社會危害。很多學生還提出了治理不規(guī)范用字的對策。通過漢字故事的講述,學生紛紛認識到今后要規(guī)范使用漢字,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孩子們用自己的社會實踐書寫了屬于自己的漢字故事,為學校的延展課程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帶著自己的課程資源,四年級學生走進了低年級班級,向學弟學妹們講述起生動豐富的漢字故事。故事打動著人心,故事感召著行動。低年級的小學生也紛紛加入到“啄木鳥行動”中,有滋有味地做起了漢字小小醫(yī)生。于是,一個個新的故事噴涌而出。
學生從聽老師、學長講述漢字故事,到自己在生活中創(chuàng)生屬于自己的漢字故事。在故事的導引下,漢字背后的意蘊和文化、漢字蘊藏的智慧與情趣悄然地浸潤著學生們的精神世界。學生愛上了漢字,他們開始自覺地、用心地、一筆一畫地書寫著心中最美的漢字。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