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影慧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zhì)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作為總目標。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深入挖掘教材價值,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來展現(xiàn)學科的價值,有效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課堂當中,以確保學生在高效的品德課堂中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有效滲透;德育教育
《品德與社會》課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梢?,小學思品學科承擔著德育任務,是學校實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當代小學生責任意識淡化,在當今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過重的壓力以及自身的惰性等多種原因,導致小學生責任意識的弱化。那么,在具體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呢?
一、教學要源于現(xiàn)實生活
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的品德形成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將品德從學生的生活中剝離出來作為一門知識去傳授。品德與社會學科加強了德育與生活的聯(lián)系,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德育的實效性,把學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讓問題在情境中提出,呈現(xiàn)了生活化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學生直接參與的社會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道德沖突,感悟道德選擇,實現(xiàn)自我、主動的教育過程。小學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教學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才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學會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領悟生活,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他們健康、向上、積極的人格發(fā)展。
二、教學要同生活體驗密切結合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道德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問題的設計上都要重視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小學品社教師要深入觀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閃光點,并結合教材資源,創(chuàng)設出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習內(nèi)容與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以及對原有知識經(jīng)驗的改造和重組。如《平安回家》一課,就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去實地了解交通標志、交通信號、交通標線,走進生活的教學要比把學生關在教室里死啃書本強得多。小學生道德的形成,源于兒童社會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道德,也沒有與社會脫離了的生活。小學生品德的形成取決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農(nóng)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要改變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推行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渠道,以主體參與貫徹始終,以提高品社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筆者認為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情趣性原則:學生通過情趣性活動,調(diào)動起學習欲望,才會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并積極把知識內(nèi)化為操行。教師在創(chuàng)設品社教學情境時,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選用他們能夠接受的形式進行,才能打開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讓所謂的枯燥“說教”,轉變成學生自覺學習的愿景。
2.開放性原則:讓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學生對事物的理解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習慣和操行的。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創(chuàng)設品社情境,要具有博大的開放性,敢于挑戰(zhàn)學生的心理與課堂常態(tài),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在以“孝敬父母”案例教學中,安排學生們聽一段截至網(wǎng)上的錄音《給媽媽的一封信》。在時而深沉舒緩,時而高亢鏗鏘的鋼琴聲中,黎平對母親那深情的話語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媽媽,那記載著辛勤勞動的白發(fā)和皺紋竟過早地爬上了你的頭和臉,而那討厭的病魔也終于纏上了你……。當傳出《世上只有媽媽好》時,學生們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課堂氣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發(fā)揮電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發(fā)學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學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滿足,對所學的事理能銘記不忘。
總之,小學思想品德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德育教育在品德與社會學科中的滲透是十分重要的。在思想品德課堂上,培養(yǎng)了學生們動手實踐,社會實踐的能力,鍛煉了學生們的思維意識,將課堂上的內(nèi)容生活化了,學生們與教師一起探討社會中的一些不文明的現(xiàn)象,從而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蒙志勇.淺談如何提升小學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J].教育界,2019,24.
[2]相彤.小學思品教師如何強化學生的德育教育[J].新智慧,2019,17.
[3]劉玉生.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科學咨詢,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