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蘭玲
【摘要】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老師怕教、學生怕學,久而久之,演變成了“老大難”問題,如何擺脫這樣的困境?本文結(jié)合筆者的實踐就實踐活動寫作策略進行探究,希望對解決老師怕教、學生怕學的難題有所助益。
【關(guān)鍵詞】小學;實踐活動;寫作策略
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事實上,很多老師每每碰到作文,不知如何教起,無外乎范文、要求、內(nèi)容點撥,如此下來,學生不僅不愛聽也仍舊茫然,導(dǎo)致他們在碰到作文的時候,望而生畏,無從下筆。為了應(yīng)付考試,一片“假、大、空”,久而久之,作文在語文中就演變成了“老大難”問題。都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一旦沒有了興趣,就成了應(yīng)付,面對這樣的困境,有沒有辦法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有沒有讓學生不那么被動進行寫作的方法?為此,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筆者并非看范文、講要求這樣單一地去教學寫作,而是想抓住小學生愛玩的天性,讓他們在玩中進行寫作。
于是,筆者嘗試著進行實踐活動寫作,因為只有讓學生自己實踐過的、了解過的事情,學生才能充分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所以在課本到達某個主題作文時,筆者先讓學生參與相關(guān)的活動再進行寫作,或者在平時他們參加了活動后即興寫作,也或者,擺脫課本,有意識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參與,再行寫作之事……這樣做的目的,讓學生寫作時不至于因無話可說而去“擠牙膏”,自己做過之事,就算記性再差,也會比憑空來得好,實踐活動于他們來說就是生活中事,葉圣陶先生說:“作文來源于生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大概如是。事實證明,相較于單一、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模式,通過實踐活動而進行的寫作,效果確實好很多,重點是,學生更樂于接受,即便沒有所謂的“范文”“要求”,他們更能有感而發(fā)。如此說來,要怎樣組織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更有興趣地進行寫作呢?筆者認為,有幾點整合起來的話,可以做到無處不活動、學生也無處不作文。
一、依托學?;顒?,組織班級活動
孩子們大部分的時間其實都是在學校度過的,除了上課,學校一般都會定期組織一些活動,以班級或個人為單位來開展,而這些活動就是孩子們作文的素材。比如,學校的運動會、廣播操比賽等,在比賽之前肯定都有訓練活動,這一次次的訓練活動加上比賽就是孩子們最好下筆的東西。是的,這樣的作文寫起來很鮮活,每個孩子的心路歷程都不一樣,在他們稚嫩的筆下,筆者看到了真實。與此同時,課本每個單元都有主題作文,這時候就是最好開展班級活動的時候了。比如,三年級單元作文觀察日記,所謂觀察日記,必定要去觀察實踐才有話可說,為此,筆者特地組織孩子們到校園花壇找植物或者小動物進行觀察,那一節(jié)課,他們可有興致了,三五成群,找植物、找小蝸牛小螞蟻在觀察,或趴著、或蹲著,比在課室里聚精會神多了。當然,不是說經(jīng)過一節(jié)課觀察,他們就寫出完美作文,而是通過這次觀察,調(diào)動了他們的興趣,下課了仍意猶未盡,紛紛表示回家要去觀察自家的小動物或植物,最后,作文寫出來各有特色,觀察的對象也多種多樣,這樣的實踐活動比在課堂上講“觀察”無疑效果更好;還有一次作文主題是寫景,可以寫校園,學生雖然每天都在校,但直接寫不知側(cè)重點在哪兒。于是,筆者又組織學生進行校園參觀,邊參觀邊讓他們說自己看到的東西,然后去發(fā)現(xiàn)值得寫的內(nèi)容,在此過程,穿插寫景順序的傳授,孩子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新奇的東西,在這次參觀過程中就不時聽到“我要寫這個”“我要寫那個”的聲音,是的,他們有東西可寫了,筆者會心一笑。
其實,組織活動并不需要煞費苦心,一次手抄報活動、一次簽名活動、一次班會,哪怕是課堂上的一次表演,都可以成為寫作的來源,而對于單元作文,同樣可以簡單組織相應(yīng)活動,因為小孩子的本性就是愛玩,只要不是一開始就布置死作文,而是能讓他們抱著玩的心態(tài),即使玩過后要寫作文,他們也是比較樂于接受的,尤其在學校,在枯燥的學習生活面前,在有那么多的紀律要求面前,能有這樣的活動機會,學生更是覺得歡喜。所以,老師不要怕組織活動浪費時間,簡簡單單,已足夠調(diào)動孩子們的興致。
二、借助家長力量,開展家庭活動
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很大程度來源于家庭。所以平時可以根據(jù)家庭活動而進行作文訓練,現(xiàn)在小學三年級以上都會布置日記或周記,筆者的周記基本都是先實踐而后寫的,活動并沒有很刻意,可以依節(jié)日而定,如恰逢“三八婦女節(jié)”“勞動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等,活動就來了。比如,筆者在婦女節(jié)那天給出的題目是“我給我家女神洗腳”,讓孩子們回去先給家中母親或者奶奶洗腳,以此同時,告訴家長們配合監(jiān)督,結(jié)果那次的周記質(zhì)量特別好,不但字數(shù)超額,最重要的是情感特別豐富,大部分孩子都描寫了洗腳的心理過程,還有家中“女神”的反應(yīng),竟然最后感受也頗深,看著他們滾燙的文字,筆者真的很欣慰,很多家長也表達了她們的感動之情,孩子們那一次的實踐活動寫作很成功。
除了這種依節(jié)日而定的活動,筆者也會給學生布置一些家庭勞動任務(wù),如掃地、買菜、購物、做飯等等,然后讓他們寫一寫,說說親自當家的感受,往往他們的體驗越深,感受也就會越深;當然,筆者還會布置一些與爸媽共同參與的活動,比如,親子閱讀、制作手工、郊游等等,參加這些家庭活動,在完成寫作的同時,孩子們也收獲了快樂,也是一舉兩得了。所以,每每布置活動寫作,家長們都樂意配合完成,這一點很重要。家庭的配合,是綜合實踐活動取得成效的最高境界,也是習作能力提高的最佳途徑。
三、不做“隱世人”,參與社會活動
孩子們雖然是學生,但也是社會的一份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古跡、等語文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讓學生通過觀察、調(diào)查、訪談等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收集資料。”筆者會鼓勵學生去看新聞,去關(guān)注或發(fā)現(xiàn)一些社會現(xiàn)象。比如,發(fā)現(xiàn)周邊環(huán)境污染問題,通過觀察、調(diào)查,簡單地去究一究其原因;比如鼓勵他們在外出游玩的同時把遇到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寫下來……以此同時,筆者也會組織一些簡單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我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讓學生走出家門,彎腰把垃圾撿到垃圾桶,這個活動也是讓他們感觸良多,寫出來的作文情真意切。
同樣,筆者也發(fā)揮家長的作用,有些家長是志愿者,便讓家長帶領(lǐng)孩子去參加一些志愿活動;鼓勵家長帶孩子去自己所在工作單位看看、做做能做的事;現(xiàn)在很多孩子周末都會參加培訓班,有一些藝術(shù)特長,那么他們?nèi)⒓涌技?、表演等社會活動都是活生生的寫作素材……所以,學生不做“隱世人”,參與社會活動,增長見識的同時提高寫作能力,不可謂不是一種好方法。
也許有些老師就提出疑問了,倘若學生的基礎(chǔ)知識積累不過關(guān),就算實踐活動再多再精彩,恐怕他們活動過后依然難下筆吧?沒錯,實踐活動只是幫助學生解決“無米之炊”的難題,而教師還要在平時注重知識性傳授,如,寫作格式、側(cè)重點、文體順序、句子訓練等等,只有基礎(chǔ)知識奠定了,才能談質(zhì)量談提高,同時,培養(yǎng)學生愛閱讀、勤記勤思考的習慣也至關(guān)重要。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的過程便是知識積累的過程,如果能勤記勤思考,即使老師不多說,學生都能悟出一二,所以說,進行實踐活動寫作是有基礎(chǔ)前提的,不是對誰都是萬靈藥,它在于喚起有基礎(chǔ)前提但生活體驗缺乏的學生的寫作靈感,讓他們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字,實踐活動中寫作,既收獲作文,也收獲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注:本文系惠州市中小學和中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小學作文課內(nèi)外實踐活動寫作指導(dǎo)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7hzkt508)]
參考文獻:
[1]黃進.淺談小學作文教學如何與實踐活動有機結(jié)合[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8).
[2]閆秀香.利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作文教學的策略[J].讀寫算:教育導(dǎo)刊,2015(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