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珊
【摘要】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沒有其它秘訣,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預習;備課;磨課;抓兩頭
語文這個科目,在我們看來,是不可速成,而要慢工出細活。下面從四大方面談談我們語文科組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預則立
《禮記·中庸》 中有這樣一句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币馑际钦f,預是成功的基礎,不預是失敗的根源。我們學校與聯(lián)盟學校在2014年提出了《信息技術支持下基于學生預習的小學高效課堂策略研究》的研究課題,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是分級預習。一、二年級以“幫扶”為策略,主要是培養(yǎng)預習習慣。上新課前,以讀為主,先讓學生讀熟課文。還特別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業(yè)。比如,二年級的第6課是《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因為雷鋒離這一代人還是有點遠,要理解課文還是要花心思。課前,我們的老師就布置孩子回家叫家人講雷鋒的故事,了解雷鋒的生平。這樣,第二天的課就事半功倍。三到六年級的預習就更嚴謹。三、四年級以“扶放結合”為策略。每人都設一個預習本,預習本上的內容是:你認識的新詞、好詞,讀懂的內容,提出兩到三個不懂的問題。然后,教師在課堂環(huán)節(jié)中與學生的預習內容相互結合、相互滲透。五、六年級以“開放整合”為策略,推進“先學后教”的模式。預習是寫在書上,內容包括:讀課文,做三到四處的批注,畫出好詞好句,提出兩到三個有價值的問題,完成課后問題。還有結合配套練習《同步導學》,當中每一課的第一面都是基礎,完成基礎題,也是預習的一個內容。我們課堂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檢查預習,通過小測、搶答、小組互批等形式來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根據預習情況,隨時調整我們上課的重點。
預習是學習新課的第一步,只有預習充分,才能提高聽課的效率。從2014年開始到現(xiàn)在,在學生的預習環(huán)節(jié)上,我們已經堅持了三年多。我們還將繼續(xù)堅持下去,因為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
二、“備”為先
如果說學生的“預”是種子,那么教師的“備”就是澆水、施肥。只有科學的澆水、施肥,種子才會發(fā)芽成長。所以,我們重心還是在教師的備課上。
集體備課。新課程理念提倡合作,不僅是指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應是教師的教研方式。發(fā)揮團隊精神,發(fā)揮每個教師的特長,互相取長補短,群策群力,使原來勢單力薄的教師個體走出封閉的圈子,每個教師的個人優(yōu)勢被整合為集體的智慧,這樣往往會有令人驚喜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教學設計。以往的備課,每個老師要備一本書的內容,不但花費的時間長,而且每個單元、每課內容都備得不是很精致,費時低效。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六年級更是高度重視,每周三在科組活動時間都進行集體備課,對本周要上的語文課拿出來共同討論,討論重難點、教學設計和教學準備,其他老師邊聽邊在語文書上做詳細的記錄,然后全組老師共同商議,制定出一份比較完善的教案,打印分發(fā)給每位老師,然后老師根據個人教學風格及本班學情,對集體備課教案進行再創(chuàng)造,使之成為一份適合個人特色和本班教學的個性化的教案,各自上完后,按教導處要求寫好教學反思,并作經驗交流,分析得失。
三、“磨好課”
我們語文科組的老師平均年齡超過四十歲,中老教師比較多,這樣的團隊,最令人擔心的是倚老賣老、一成不變。所以,學校嚴格要求我們改變課堂,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
(一)同級研討課。每個學期,我們都進行了同級老師的研討課。同級的老師,同課異構的模式,一人先上,然后把整個課堂錄像。第一個人上完后,同級的老師一起觀看錄像,研究好的地方與改進之處。研究之后,第二個老師繼續(xù)上這一課,也是錄像。通過回播錄像,我們的舉止投足、語氣語調全都暴露無遺,錄像就是鞭策自己改變的一面鏡子,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改變的動力。通過反復的錄像找茬,很多老師上課的儀態(tài)變優(yōu)美了,語調更抑揚頓挫了,環(huán)節(jié)更緊湊了,口頭禪也漸漸消失了。
(二)師徒結對。雖然我們學校沒有大家心目中的名師,但是,我們也有很多表現(xiàn)突出的老師。我們采取了師傅帶徒弟的形式,每個學期師傅至少要上一次示范課,徒弟聽課,然后評課,討論改進的地方,徒弟再上課,這樣對暫時跟不上的老師或新教師有很大的幫助。這個方法持之以恒,是有效果的。我們學校由于人員的調動,有一個原來是教數(shù)學的老師轉教語文,一開始他摸不著頭腦,但通過長期的一幫一活動,他很快也掌握了教語文的竅門,上學期四年級的語文就有他的一份功勞。
(三)錘煉語言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老師使用藝術化的教學語言,會對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校長常對我們說:“語文教師一進課堂就是演員、就是播音員?!睂W校對我們語文老師的語言要求十分嚴格。因為教師恰到好處的運用生動的語言,能夠喚起學生視覺、聽覺和心理美感,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才能打破語文課那沉悶的氣氛,
我們的語文課堂要求的是詩一般的語言。所以,學校要求我們平時要多閱讀,多背誦,提高個人素養(yǎng)。每次假期,都布置我們看一到兩本與教育有關的書,并推薦一些好書共勉??赐旰螅瑢懞瞄喿x心得,然后在教師會或者科組活動中進行讀書交流會。
(四)尋找出路
我們在外出聽課、學習當中,不斷思索:哪種課堂模式更適合我們?是像練習課那樣的小組合作?還是按原來的講授?我們沒有盲目模仿,而是結合學校實際,既有課堂的小組合作,也有老師聲情并茂的引領與熏陶。成熟中求新,不斷改變自我,提高課堂質量,這是何校一直要求我們的。每學期末,學校都會布置老師一個作業(yè):思考下學期如何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讓我們老師利用假期好好總結上學期的得與失,然后思考新學期的做法。在教師會議當中,大家一起分享、思考。在科組活動當中再一起探討,大家出謀劃策,采納好的方法,用在自己的課堂上。就是以上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磨課”,才會有現(xiàn)在我們的改變。
四、抓兩頭
我們學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外地生,家長們長期上夜班的很多,一家?guī)卓谧≡?0來方的出租屋的占多數(shù)。很多家長忙于生計,家校合作效果甚微。所以,孩子處于放任狀態(tài)的也占多數(shù)。但是我們做到了:
(一)不放棄。由于沒有家長的及時監(jiān)督,所以,我們的學生欠交作業(yè)是常事。但我們老師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從生活中關心孩子。孩子不舒服了,老師如父母般問候;筆沒了,送他一支;本沒帶,送他一本,這些都是常有的事。我們語文科的老師責任心都非常強,辦公室、操場上、走廊中、草坪上隨時隨地都看到老師輔導學生的身影。在高年段,對那些基礎差的真的是手把手,從a、o、e教起,每天很早就到校,很晚才離校,毫無怨言。
(二)一幫一。平時在安排座位上,我們已經有意識的一個好一個差這樣錯開坐,成績好的同學當輔導員,一個輔導員帶一個學生。輔導員人手一份輔導表,登記每天輔導的內容。被輔導的同學每人一個輔導本,寫每天輔導的內容。一周上交一次,老師檢查。對做得負責認真的輔導員進行獎勵加分。被輔導的同學考試進步了,要獎勵輔導員,這樣開展能調動孩子們互助的積極性。
(三)激興趣。我們堅持讓學生多讀書,每天的午讀課都安排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每個班有固定的一節(jié)課到學校圖書館進行閱讀。辦班刊、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這些都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做法。
(四)抓測試。我們教導處十分重視每次的單元測試,要求同年級統(tǒng)一時間考試,考完后,老師要三天內出成績,寫好質量分析,交到科長處。科長分析對比后,發(fā)現(xiàn)問題的要求老師停止上新課,先過關考試中出現(xiàn)的問題。發(fā)現(xiàn)同級差距大的,教導處還會與該科老師進行分析研究,找到問題所在,進行解決。
我們堅信,慢工會出細活的。我們深知,教無定法。在教學上,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們還需不斷探索、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