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艷冰
【摘要】品行教育對學生的終生成長很重要,德育如果以純粹的說教是耗時低效的。繪本是文字與圖畫結合的故事書,取材貼近小學生,圖文并茂,有寓意,符合低年級學生閱讀特點。在研究中,筆者嘗試以“三找”“三導”的方法,在閱讀課堂進行品行教育的滲透,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德育滲透;繪本閱讀;品行教育
德育是一個學科知識融合交匯較強的學科。在小學教育教學中,德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一直備受重視。我們要充分運用教學中的德育藝術技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傳道”于“授業(yè)”之中,達到德育工作的潛移默化之功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談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北疚囊孕W一年級繪本閱讀課中進行學生品行教育為例,談談筆者的心得體會。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葉圣陶曾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習慣?!彼自捳f:“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可見,品行教育對孩子的終身成長很重要。
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在幼兒園里或者說在入學前對上學有著許多夢想:上學可以和老師一起畫畫、一起玩、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戲等??墒?,等上學之后有了一定的學習任務,和老師在一起似乎沒有那么快樂。再加上進入小學學習生活后,小學的各樣規(guī)章制度比幼兒園要多,且多加了學習這個任務,且有的孩子又是家里的“小太陽”,許多長輩圍著他們轉,因此,“以我為尊”的意識極強。他們往往對學校或老師提出的“你應該……”“你不應該……”都表現不屑一顧,或者表面接受,背地里依然我行我素,無法徹底改變。
去年9月,筆者接手一年級兩個班的閱讀課教學,兩班孩子來自不同的幼兒園,家庭環(huán)境也迥然不同,每周只上一節(jié)閱讀課。他們對“筆者”的課程不太重視,課上課下就完全表露出自己真實一面,一些生活與學習的行為習慣也就暴露無遺。上了兩周的課后,筆者覺得他們不是很聽指揮,比較膽小,不敢舉手發(fā)言;不敢主動和同學與老師打招呼;喜歡告狀,排隊時愛爭先恐后;衛(wèi)生習慣不太好,喜歡隨手扔垃圾;物品保管不力,常丟三落四;不懂愛護弱小,歧視班上行動不便的同學等一連串的問題。筆者跟兩位班主任反映,她們也表示一時間很難改變,雖然想了很多辦法,但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好,有的已成了習慣,一下子很難改變,也希望筆者以科任老電師的身份幫助她們一起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品行習慣。
于是,第三周閱讀課上,筆者給學生講述《不一樣的卡梅拉》之《我想去看海》這個故事:“夜深人靜時,全部小雞都安靜就寢”,筆者順勢說“你看,小雞們睡覺時都是自己睡自己的,不吵不鬧,你說我們午休時要像它們這樣安靜嗎?”當時,學生的眼神與表情告訴筆者,他們被感染了。繪本書上小雞們可愛有序的畫面已深深震懾住孩子們的心。當天下午,班主任告訴筆者,他們班的學生今天午休特別安靜,筆者會心笑了。這是童話的魅力,繪本的魅力啊。我們何不利用繪本故事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品行呢?“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一個很好的渠道,于是,從一年級繪本閱讀課開始,“在繪本閱讀中對一年級學生進行品行的教育”就這樣確定下來了。
二、在繪本閱讀中對學生進行品行教育的實踐研究
一年級學生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愛聽故事,故事中的鮮明形象對于他們的品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人的意識的。”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兒童故事,濃縮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形象。學生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中能夠感受生活,從而能很好地得到教育。我們之所以選擇繪本(Picture Book),是因為它是文字與圖畫結合的故事書,故事取材貼近小學生,圖畫精美,圖文并茂,都以童話形式居多,有寓意,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很受一年級學生歡迎。所以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把選擇合適的繪本作為研究的第一步。在研究前期,我們制定三個研究階段:
(一)準備階段(2018.9~2018.10):了解學生品行情況,確定合適的繪本讀物。根據平常上課對學生的了解,以及與班主任老師的溝通,掌握學生品行方面的缺陷,確定品行教育的重點:自信、守紀、尊重、有序等,并由此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二)實驗階段(2018.10~2018.12):在繪本閱讀中進行品行教育。
1.根據品行教育重點選取適合一年級學生閱讀的繪本,繪本故事要貼近一年級學生,要選系列的故事叢書。
2.制定教學計劃:在選定的繪本故事書中找尋品行教育落腳點,設計好教學計劃,如《小兔湯姆成長的煩惱》第2輯《湯姆最好的朋友》,湯姆到旺旺家作客,讓學生知道不同民族習俗不同,學會尊重,把全期的教育重點做好編排。
3.課例研討:兩位實驗老師開展課例指導的研討,對成功課例進行分析,提煉優(yōu)秀經驗,積累優(yōu)秀案例。
4.做好與非實驗班的比對:在同級平衡班中選取2個為對比班,進行對比分析,記錄相關數據。
(三)總結階段(2019.1~2019.2):總結提煉,形成經驗推廣。
1.整理研究的素材、個案;
2.撰寫研究報告、論文;
3.整理匯編《繪本閱讀中對一年級學生進行品行教育的教學指導手冊》。
(四)具體實施過程
1.問卷調查
在開展課題研究的前期中,為更準確地了解學生情況,更準確地選擇繪本讀物,我們課題組除了日常對學生的觀察外,還組織了學生問卷了解學生思想與行為的真實表現,并對問卷進行數據分析,2018年9月的數據分析如下:
通過調查,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還是比較高,但與老師平時了解的有不同,反映了學生的認知與行為不一致,能辨別真、善、美,但卻不能完全做到。主要問題表現在:欠自信,不敢主動發(fā)言與交往;物品保管不力,常丟三落四,不懂分類擺放;不懂包容忍讓,常會為小事與同學爭執(zhí),排隊常會為前后位置而鬧矛盾;不懂愛護弱小的,不主動幫助班上行動有困難、學習有障礙的同學等。
2.確定繪本讀物,制定教學計劃
依據教學計劃,每周提前備課,找好品行教育的落腳點。在備課時,課題組兩位成員都明確一點:繪本閱讀重在閱讀,重在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品行教育只是一個滲透教育。所以時機與方法很重要,絕不能上成是思想品德教育課。
每次授課完畢,及時做好教后反思,記錄成功的教學課例。如,第6周教學《不一樣的卡梅拉》之《我想有顆星星》時,小雞們嬉戲了一天后被爸媽催促回家時,雖然很不情愿,但依然排著整齊的隊伍有序回家。當指導學生閱讀到此時,老師故意說:“你們看,小雞們都能排著整齊的隊伍,我們一年級的小同學能比它們差嗎?”“我們什么時候要這樣排整齊的隊伍?”短短的幾句話,筆者把學生平時早操、就餐、放學時排隊的問題就講出來的,學生也明白到不能比小雞做得差,守紀律教育水到渠成。
4.做好課題研究數據記錄
為了更好地了解課題研究的成效,我們課題組設計了兩份數據統(tǒng)計表,一份是本班學生前后對比分析表,一份是實驗班與非實驗班的對比分析表:
通過一學期的研究,完成了四個單元的繪本教學任務,在對一年級學生品行教育上也有了一些較為成熟的做法,概括起來主要是“三找”“三導”策略。
1.找動人畫面,因勢利導
繪本教材中,畫面生動,富有童趣,學生很是喜歡。教師在課上除了引導學生通過主題閱讀,感悟故事主人公的精神品質外,還可巧妙地借用文本中動人的畫面進行適當拓展,聯系學生日常實際情景,讓學生與故事對話,從中找出自己的實際差距,明白努力進步的目標。如在教學《不一樣的卡梅拉》之《我去找回太陽》,當皮迪克因為連續(xù)陰雨天氣,不能喚醒太陽受到村民們的責怪,他的兒子卡梅利多帶上妹妹卡門一起去找太陽。路上碰到很多困難,在困難面前,沒想到是妹妹表現出過人的堅強與聰慧,令卡梅利多及他的好友貝里奧刮目相看。教師抓住卡門急中生智的這一動人情景,引導學生遇到困難不必慌張,要鎮(zhèn)定,學會勇敢,進行品行教育的因勢利導,不著痕跡,效果是好的。
2.找感人素材,順情疏導
故事本身就蘊涵教育功能,比純粹的說教要有實效得多。在進行繪本教學中,我們課題組成員著力在每課尋找一兩個感人素材,在課上有意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對學生的情感進行疏導,為學生的“導行”“提個醒”“扶一把”。如,教學《小兔湯姆成長的煩惱》之《湯姆生日》一課,湯姆的好朋友珍妮、阿麗絲、瑪麗和湯姆的小妹妹伊娜玩“過家家”游戲,她們很細心地照顧小伊娜,給她梳頭,給她做飯,還幫她系餐巾。教學時,教師抓住這一感人情景,引導學生討論:她們?yōu)槭裁匆@樣做?平時我們對哪些人需要特別細心?引導學生對班上特殊孩子不能歧視,要細心照顧,多點關心。學生在感人畫面的引導下,更深刻地明白愛護弱小的重要。
3.找切合情景,體驗輔導
繪本故事中有很多都與學生生活情景相吻合,與一年級學生息息相關。他們會覺得就像是描寫自己的生活一樣,有的甚至還覺得故事中的主人公就像在自己身邊,在自己班上也有。所以在選擇教材時,我們盡量選擇比較吻合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特點來教學。每節(jié)課上適當地尋找與學生生活情景很切合(下轉第23版)(上接第22版)的進行體驗教育,讓學生在演、說、講中受到熏陶教育。如,教學《大衛(wèi)》系列的《大衛(wèi)上學去》,大衛(wèi)在學校里不懂取飯排隊,擠到同學前面,引起同學的的不滿。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在認知上都知道這是不對,但往往在自己的實際行為上也有個別學生沒能做好。利用這情景,教師引導學生說說,這樣做為什么不對,應該怎樣做。然后進行情景模擬,讓學生試著排排早操隊,排排取餐隊,并告訴學生要比大衛(wèi)做得好。同時,任課老師還與班主任老師一起溝通,在全班范圍開展“我不是大衛(wèi)”的活動。碰到學生偶爾犯錯或沒能守好紀律,老師與同學友善地提醒一句“你要做大衛(wèi)?”學生馬上會心地笑了,并馬上否定,迅速改正。這種故事與生活緊密相連,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研究的成效
(一)學生方面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本課題也取得了預期的效果,所教的兩個班孩子不僅對繪本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在行為上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先看兩份統(tǒng)計表:
(二)教師方面
在開展研究的兩個班學生整體表現單純、愛聽道理,原本入學時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改善。班主任老師經常反映,學生喜歡上閱讀課比她所任教的科目更多些,語氣間流露出一些嫉妒與羨慕。非實驗班的老師也多次向筆者提出,能否去他們班也兼任閱讀課,好讓學生同樣接受教育。老師的反映,從一個側面反映,“在繪本閱讀中對一年級學生進行品行教育的研究”是取得成效的。
(三)教學方面
在成功案例的啟發(fā)下,“三找三導”的教育策略讓老師互相學習,運用到同年級與二年級的閱讀課堂中,大大提高了閱讀課的教學實效。
五、研究的后續(xù)思考
利用繪本進行學生行為習慣教育是一條有效途徑。它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符合德育在學科滲透的教育原則。這樣的品行教育才能在學生的心上生根發(fā)芽。今后,我們將把這研究成效輻射到不同年級,從低年級的繪本、中年級的童話,到高年級的名著,都可以通過閱讀滲透品行教育。在全校范圍開展閱讀活動,透過班級閱讀、師生閱讀、親子閱讀,改變學生現有狀態(tài),開創(chuàng)德育工作的一條新路子,這將是我們以后研究的一個新方向。
參考文獻:
[1]陳暉.論繪本的性質與特征[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2]沈利克.利用繪本促進一年級新生良好品行的養(yǎng)成[J].吉林教育,2015(10).
[3]吳伊娜.當繪本愛上品德課[J].新課程﹒小學,2010(10).
[4]鄔敏敏.利用繪本促進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J].中小學德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