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美燕
摘 要:當前的語文教學中,“言意統(tǒng)一”的教學理念主張回歸詩歌的本質——語言,而其實詩歌的情感教育和滲透也必須通過語言這唯一的載體去實現(xiàn)。因此,在中學詩歌教學中將這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言意統(tǒng)一;詩歌教學;情感教育
“言意統(tǒng)一”的教學理念就是要回歸語文課堂的本質,即學習語言,把語文課當“語文課”來上。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學習語言,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
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目標,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中學語文教學必須“使學生熱愛祖國語言,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梢姡Z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掌握母語,說到底就是六個字:熱愛——理解——運用。只有熱愛,才有學好的希望與可能,“熱愛”是對祖國語一言文字的態(tài)度;“熱愛是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前提?!薄袄斫狻笔顷P鍵,它把“熱愛”變?yōu)楝F(xiàn)實,通過“理解”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并為“運用”打下基礎。所以“理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是衡量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這是“理解”的廣義概念?!袄斫狻钡莫M義概念,即指閱讀鑒賞中的理解,通過認識作品內(nèi)部的聯(lián)系和關系,達到明白或懂得意義的智慧活動過程,詩歌的意義就是理解的標準。
我國當前詩歌教學中理解標準具有綜合的、多層次的意義。作為閱讀教材的詩歌,在理解標準上包含著三種意圖:作者意圖、編者意圖、教師意圖。作者意圖是指詩歌的本來意義。編者意圖是指選編選詩歌的教學目的,它考慮教材的分量、知識點的分布、單元組合、教讀要求等。教師意圖是指依作者意圖、編者意圖結合學生實際,按照可接受性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變成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的具體要求。這三種意圖綜合起來,就成為這首詩歌的正確理解的標準。這三種意圖必須以實現(xiàn)編者意圖為主,否則教學就無所遵從了。又由于教學對象不同,理解的標準就有層次的差別。如,杜甫的《石壕吏》,初中學生要學習它,大學語文中要學習它,大學中文系的學生還要學習它,古典文學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也還要學習它。然而理解的標準,就因學習對象不同而異了??梢?,理解的標準根據(jù)不同教材、不同教學對象而有不同的層次要求。
概而言之,詩歌閱讀教學中正確理解的標準,不能以追求詩人本意為惟一目標,而應憑著學生的已知去探求、發(fā)現(xiàn)文章的多種意義,實現(xiàn)作品原型理解與創(chuàng)造理解的結合。把立足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上,發(fā)揮他們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切己體味。但是,理解必須以作品客觀意義為基礎,不應離開作品去憑空臆造。
基于上述原因,我便嘗試將“言意統(tǒng)一”與“情感教學”結合在高中詩歌教學的課堂實踐中。
根據(jù)“言意統(tǒng)一”的教學理論,在詩歌閱讀理解中所經(jīng)歷的思維活動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第一,從字面中抽取意義。就是說要從語言文字中,弄懂詩人在字里行間所表述的意義。元好問《與張中杰郎中論文詩》中提到:“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余味,百過良未足?!辫b賞詩歌,對語言的咀嚼鑒賞是一架橋梁。語言承載著內(nèi)容,融有情感和思想,是文學鑒賞的必由之路。在咀嚼語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作家的高超的語言藝術,品味語言的妙處,進而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為進一步鑒賞詩歌做準備。
第二,聯(lián)想搜索,旁及其他。當獲得詩歌的某種意義后,讀者思緒萬千,或者重新搜索相關的閱讀資料,回憶過去己經(jīng)學過的知識,或者挖掘自己曾有過的相似經(jīng)驗,打開歲月塵封的大門,獲得新的認識。我們感受古詩之意境氛圍,正如欣賞繪畫一樣,可以從平疇萬里中感受悠遠,從峻峭險拔中感受高古,從白云流水中感受飄逸,從秋雨秋葉中感受蒼涼……這一切,既是作者之移情,更是讀者之體味;是讀者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去接載作者而產(chǎn)生的共鳴的效果,也是讀者對作品的一次思想感情的升華。
第三,感悟意會,深化理解。所得認識,經(jīng)過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改造制作工夫,把新知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形成一個新的知識系統(tǒng)。這時思維爬上理性認識的高坡,獲得某種頓悟。文章的妙處、寫作的甘苦,豁然領悟在心。宋人嚴羽認為:“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及其至?!崩纭霸隆边@一意象在邊塞詩中所包含的情味,就足以讓人反復咀嚼: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的沉郁悲愴,“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幽怨悲憤,“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的雄渾蒼涼,“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高適《塞上聽吹笛》)的開朗壯闊,“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的浩渺閑雅……
第四,應用創(chuàng)新,鞏固活化。理解詩歌意義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創(chuàng)新,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前提下,靈活運用知識,讓知識在類似的情境中實現(xiàn)遷移。比如,在新的問題情境中,用以往鑒賞詩歌時所體會出的技巧解決新的問題,這是從“抽象的規(guī)定”回到“思維的具體”中,遵從一般到特殊的思維規(guī)律。其次,從詩歌的內(nèi)容聯(lián)想到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快意累累,提筆疾書,一吐為快,遵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的思維過程,還可以引起情感共鳴??梢?,閱讀理解中的觸發(fā)實在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學生在觸發(fā)中將會越學越聰明。這一點在前人那里早印證,如:張志和《漁歌子》(第一首)不僅歷代傳唱,而且詩家騷人多仿其體式、意境或詞句翻出新作。蘇東坡《鷓鴣天》:“西塞山邊白鳥飛,桃花流水繃魚肥,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青碧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底事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有五句基本上照抄張詞,可見蘇東坡對張詞的推崇心理。雖曰照抄,但能恰到好處地嵌進新詞,宛如己出,這本身就是奇絕,顯示作者高妙才藝。
總之,“言意統(tǒng)一”與情感教育是可以融為一體的。詩人正是借助語言的媒介表情達意,抒發(fā)內(nèi)心復雜而豐富的情感。讀者也只能通過語言去深入詩人的內(nèi)心,與詩人建立心靈的密切聯(lián)系,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理解了詩歌。學生學習詩歌亦是如此。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發(fā)學生身上的求知和求學的欲望,激勵學生感奮起來,活躍起來,主動地探求知識,從而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